问答 百科手机端

南与北,想家的仪式感

2023-05-18 09:21

南与北,想家的仪式感

南与北,想家的仪式感

——南北君语——

你是饺子党还是汤圆党?

岁月隆冬,又到了一年的结尾,在外拼搏的游子,有些已踏上了归家的列车,有些仍在异乡拼着自己的前程,越是年底,越是归心似箭。异乡的孩子,想家了,就总想尝尝家乡的味道,大概,这是所有国人不约而同的仪式感吧。

北方孩子想家的仪式感,莫过于一海碗白胖的饺子。

南与北,想家的仪式感

北方人对饺子的执念到底有多深? 图/网络

“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对北方人而言,饺子早已超出了食物的意义,它逐渐成了一种“家”的情节。

北方人记忆里的饺子,从调馅、配料、擀面、裹馅,到下锅、调蘸料、享用,每一步都和家人打着配合。

年幼的时候还没有灶台高,就趴在一旁看母亲包饺子,偶尔还能得一块小面团捏着玩;再大一点儿了,也能帮着母亲擀面、包馅,打打下手;等到自己在外打拼,在无数个孤独的日子里,随手对付着温饱,突然有一天就学着母亲的样子,给自己做顿饺子。

南与北,想家的仪式感

长大了总要学着母亲的样子包顿饺子 图/网络

冒着热气的饺子,烫得你龇牙咧嘴,你却开心得好似回到了儿时,那时的你也是这样坐在饭桌上等着母亲端着刚出锅的饺子,大人在一旁说说笑笑,只有你在卖力地对付着眼前巴掌大的饺子。

饺子,有多少北方的孩子在真正吃到饺子的那一刻想的是眼前的“饺子”?热气蒸腾,糊住了眼前的饺子,擤了擤发酸的鼻子,无非就是在想家乡的“饺子”罢了。

南与北,想家的仪式感

“饺子”是北方人的乡愁 图/网络

还记得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瑞典华人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双焱问他:“想问一下您准备怎么庆祝获得诺贝尔奖?”

莫言:“我想没什么好庆祝的,我想明天晚上我会和我的家人一起包一顿饺子吃吧。因为我最希望的就是包一顿饺子吃。”

你看,无论你在外边是什么样的身份,只要是北方的孩子,大抵在开心或难过的时候,想得都是家乡的“饺子”。

南与北,想家的仪式感

而南方孩子的乡愁,大概都化成了一颗颗含蓄的汤圆。

南与北,想家的仪式感

南方孩子在吃汤圆时,在想什么?图/网络

小时候,每到年底,家中就会开始做汤圆,有条件的还会放酒酿、鸡蛋、红糖一起熬煮,“吃了汤圆大一岁”长辈口头上总会这样念叨着,“就要大一岁了,要懂事要听话。”当然含蓄的中国人总会把更温情的话语藏在心里,“吃了汤圆,一家人要团团圆圆。”

大的、小的、带馅的、不带馅的、甜的、咸的,每一颗都将团圆的希冀包裹其间,化成祝福的形状送入腹中。

南与北,想家的仪式感

吃了汤圆,心里才会甜甜的 图/网络

以前的日子过得很慢,什么都是自己动手来,水磨的糯米粉,加水慢慢揉成团,爱吃甜的就包上芝麻豆沙,爱吃咸的就包上荠菜鲜肉,一碗汤圆在被端上桌的前一刻,在母亲的手中搓圆捏扁,在沸腾的水中上下浮动,经历了重重关卡,从此成了南方孩子心中“团圆”的具象符号。

如今在大机器时代,很多人为省时省力都会选择在超市买速冻汤圆回家煮,虽然味道挑不出什么毛病,却总还觉得差点意思。

后来才发现,是吃汤圆的人长大了,是包汤圆的人老了,是每当想家时,地上投出的是自己空落落的孤独影子,是我们吃汤圆时,时下情景让我们自己不由得闹出别扭情绪。

南与北,想家的仪式感

作家阿城说:

“所谓思乡,我观察了,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

一方水土养一方胃,南北饮食的不同造就了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但不变的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含蓄表达,他们把羞于表达的感情都敛进食物中去,为异地拼搏的游子每一次乡愁翻涌之际,送上一份慰藉。

—END—

编辑/排版/后期 | 卿本十二

封图制作 | 卿本十二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微信公众号:苏州南腔北调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