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在“飞”起来的贵州 路意味着什么

2023-03-27 15:50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某种意义上讲,路,是贵州文明史的肌理。

500多年前,被贬贵州的王阳明曾在名文《瘗旅文》中写下“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诗句。曾经那个山前是山,山后是山,山上长山的贵州,一定给王阳明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贵州的路,藏在山上,其开掘之难最能体现贵州人的坚毅性格。千百年来,从秦开“五尺道”到汉通“西南夷”,到明代奢香夫人建驿道,再到如今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贵州的每一次变化,都有交通作为镜像,映照出令人动容的历史时光。

令人惊讶的通道价值

位于毕节七星关区杨家湾镇的七星村有一段古驿道,名曰“五尺道”。驿道现存石阶571级,沿关隘山势蜿蜒盘旋,有的石阶从石崖凿出,有的由青石铺就。从石崖上凿出的石阶,现存马蹄印痕5个,印痕深约3厘米。2013年,这里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今贵州省境已知的由官方规划并投资修建的第一条道路,这是有史以来中央王朝在贵州的第一个开发举动。这条秦修“五尺道”沟通了秦都咸阳经四川、贵州与云南东部的联系,为秦帝国在云贵地区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治理提供了条件。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从此,“诸此国颇置吏焉”。“五尺道”揭开了贵州通过修路打破封闭的序幕。

在毕节七星关区史志办原主任周遵鹏看来,五尺道连接“南丝绸之路”与贵州腹地,不仅为开发大西南打开通道,也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古道因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沿途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等特色,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黔山多,黔路难。王阳明曾写道:“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贵州“苍山如海”,山地和丘陵占97%,平地只占3%。明代学者王世性曾在《黔志》中记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这些广为流传的句子,形象地道明了贵州的路难行与修路难。

范同寿在《贵州历史笔记》里著述:到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贵州境内广设卫所,大兴屯田。贵州军事上的通道战略地位,再次突出展现。由明到清,再至民国,贵州的通道地位依然在军事上不断彰显。明万历年间,播州杨应龙被明政府从四川、贵州、湖广调集的八省兵力彻底打败。明军之所以能迅速调动多达24万的兵力,自然与历代统治者对贵州战略通道的经营不无关系。清初吴三桂叛乱,军事上的第一步便是直奔贵阳,其意图在于占据贵州后,兵分两路北上入川,东向攻湘,利用贵州军事通道的价值。抗日战争时期,晴隆县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成为当时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在范同寿看来,贵州的通道作用并非仅局限于军事,同时也是西南各地区、各民族人员与物资沟通必须充分加以利用的通渠,而且是云、桂、川、湘物流的枢纽。这种通道文化的形成,既是贵州的区位优势与自然环境使然,更是出于长期历史发展的积淀。

缤纷多彩的通道文化

南亚廊道、茶马古道、龙场九驿、川黔驿道、湘黔驿道、滇黔驿道……在贵州,古代驿道道路遗存74段、桥梁66座、渡口和码头22处,驿站与马店遗存等12处交通类文化遗产,充分体现贵州交通发展的历史可读性,是贵州古代交通发展的见证,弥足珍贵。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曹端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历史资料,西南的木材、矿业等经济资源在全国独树一帜。明清时期,中国的资源更多是从西南沿古苗疆走廊进入东部,东部的移民则更多是携家带口,进入拥有更多创业机会的西南。美国经济史学者李中清认为,清代前期贵州的市场化程度并不低。

这些古驿道沿线的风情习俗、节日庆典、祭祀礼仪、歌舞戏曲、工艺制作等,不仅原生性浓,而且内涵丰富。在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吴晓秋看来,贵州驿道文化线路的价值构成是多层面的,既有作为驿道整体的文化价值,包括散落其间的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物自身的历史价值,及因驿道而产生的不同区域间交流、对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又有驿道赖以存在的生态价值和驿道沿线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旅游价值。

后发赶超的通道效应

“很难想象没有平原支撑的贵州交通发展如此迅速。”1月23日,历史文化爱好者、成都游客孙海文和家人来到赤水市丙安古镇,行走在古驿道上,看到未通公路前通往土城的官道清代双龙桥时,他感慨贵州交通的巨大变迁。

丙安是川南入黔古道上的重要场镇、“川盐入黔”的著名驿站和商品集散地,历来商贾云集,被专家、学者誉为“明清建筑与历史的活化石”“千年军商古城堡”。摩崖石刻、石鼻子及光滑的石梯,都在讲述着数百年来的通道文化。

在赤水,因通道优势形成的大同古镇、复兴古镇、丙安古镇、赤水古城等遗址,成为如今的旅游富矿。

贵阳处在几条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上,2013年3月,川黔滇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位于贵阳的长坡岭古道、蜈蚣坡古道(今蜈蚣桥)、黑泥哨古道、黑泥哨牌坊、青岩古道5处遗迹。

凭借古道、古镇、古景出圈的青岩古镇景区坐落在茶马古道上,古道连接了青岩古镇与外界的往来,使青岩较早接受了中原文化,为青岩镇积聚了多元文化。今年春节,这里上演不夜明城,花灯巡游、汉服体验、古风旅拍、童话彩灯、古韵灯市等精彩绚丽的梦幻之旅,为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新体验。

交通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和先决条件。2015年,贵州实现县县通高速;2017年,实现村村通公路;2022年初,贵州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8000公里,居全国第5位。现在的贵州,已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组组通硬化路,民航机场全省9个州市全覆盖的交通布局。

一条条路、一座座桥,横亘在贵州的连绵大山,平铺于黔山贵水之间。谁能想到,曾经重峦叠嶂、“飞鸟不通”的贵州,在现代交通的助力下,方方面面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更串联起一道道多姿多彩的旅游风景,让贵州的旅游人气更旺。因通道而生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在现代交通发展中,串珠成链,成为贵州旅游蓬勃发展的亮点。

近年来,伴随着贵州交通的逐步完善,古城、古镇、古道游持续升温,那些潜藏在贵州深山的美景和因“路”“桥”而美的风光,让游客流连忘返。

坐落于余安高速平塘至罗甸段牙舟镇边兰村的天空之桥服务区,是以近观平塘特大桥为主题的集休闲、娱乐、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贵州首个旅游目的地型服务区。在这里,房车露营地、儿童乐园、半山步道、桥梁科普馆、天文科普馆、嘉遇酒店、超市、美食餐厅等一应俱全。

旅游+交通,让贵州旅游之花异彩绽放。路与桥构成的高速路网,让人生出“高速平原”的感叹。而盘踞在高铁沿线的风物,让蜿蜒赤水河上吟唱的军事奇迹、静默天眼遥望的宇宙星河、磅礴乌蒙尽揽的人间绝色,构建起贵州旅游新景观,又如耀眼的灯盏吸引游人驻足“赏光”。

交通的日益改善,带来源源不断的旅游流量。2020年以来,贵州围绕高铁沿线省份推出有针对性的高铁旅游、乡村旅游以及温泉旅游产品。省文旅厅、铜仁、安顺、黔东南以及铁路部门积极推动“旅游+高铁”项目,串联了黄果树、青岩古镇、西江千户苗寨、朱砂古镇、梵净山等贵州知名景区。

“贵州是飞起来的,这里没有地平线,所以说贵州是‘平’的。”去年7月,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原副主任、中国作协原全委蒋巍到贵州采风时这样感慨。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