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鳌拜效忠于皇太极和顺治,为何不把康熙放在眼里?

2021-12-20 13:09

鳌拜一生为臣,之所以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皆因“权力”二字。

我们先来看看鳌拜的生平,他出身将门,善于带兵打仗,一生战功赫赫,是清朝三代元勋,而且还是清朝数得上的权臣。

看完生平,我们可不要被“三代元勋”“权臣”这些词给忽悠了,要知道,历史上的鳌拜可不是一上来就这么厉害的,我们下面就分别来看一下,三位皇帝在位时期,鳌拜的具体情况。看完以下分析,答案自然就出现了。

1.皇太极时期的鳌拜

皇太极当年征战四方时,鳌拜作为一名武将刚刚崭露头角。当时他除了将门虎子这个身份外,就没什么了。不过鳌拜确实是一员猛将,因为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攻克皮岛、松锦之战,以及镇压农民起义等,全都取得胜利,立下了许多战功。

鳌拜凭借实实在在的战功,赢得了皇太极的看重和信任,皇太极封他为“满洲第一勇士”,还把他当成亲信。

皇太极时期的鳌拜,作为一个常胜将军,虽然很荣耀,很出彩,但是要知道,在当时,他也只是一个武将而已,一个带兵打仗的大将而已,手中并无大权,至于朝政,他更是插不上手的。

这个阶段的鳌拜,心思还是比较单纯的,他和皇太极是君臣关系,也是满族人的主仆关系,他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和机会都是皇太极给的,他的荣誉也都是皇太极给的,作为一个单纯的武将,他誓死效忠皇太极,这也是很正常的反应。

2.顺治时期的鳌拜

皇太极撒手西去之时,鳌拜迎来了一个新的身份,这也使他离权力中心近了一步。

因为皇太极死的突然,没有立皇储,所以谁来当下一任皇帝成了朝堂上争论的难题。人选有三个,大阿哥豪格,皇弟多尔衮,以及皇九子福临。争得最凶的就是豪格和多尔衮,可还没等他们争出结果,外患来了,李自成的军队打过来了,这种处境,迫使他们紧急停止内部争斗,于是,年仅6岁的福临被推上龙位。

此时的鳌拜还是抱着誓死效忠皇太极的单纯想法的,基于这种想法,鳌拜在三个人选争当皇帝的时候,是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的,不论是豪格,还是福临,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当皇帝,他都是全心全意拥护的。所以,当豪格和多尔衮争的时候,他支持豪格,当福临登上皇位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支持顺治小皇帝。

顺治登基后,鳌拜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议政大臣。这个身份使他离权力中心近了一步。虽然手中的权力貌似变大了,可是此时鳌拜的处境却很糟糕。

顺治登基,多尔衮与和硕郑亲王共同辅政。

自从多尔衮成了辅政大臣,掌握了实权,鳌拜的日子就没好过过。多尔衮念及过去争皇位的时候,鳌拜始终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因此内心充满了对鳌拜的憎恨。处处打压鳌拜,一找到机会就要制裁鳌拜,最夸张的时候,短短几个月内竟然两次把鳌拜抓起来“议死”。也就是郑重其事地讨论该不该把鳌拜处死。

要知道,鳌拜当时都没有犯错,遇到战事,还是鳌拜领军出战,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胜仗。所以你们想想,鳌拜当时惨到什么程度?一边在外面冒着生命危险干着活出着力,回到家,还要被多尔衮陷害,能不能活都难说。

所以,在多尔衮掌权时期,鳌拜非但没啥实权,还处境危险,几次都差一点被多尔衮给处死。

直到顺治皇帝长大了,亲政了,鳌拜才得以重获新生。

顺治七年,多尔衮逝世,13岁的顺治皇帝得以亲政。

鳌拜对顺治的拥护和忠心,顺治小皇帝都看在眼里,这几年,鳌拜受的委屈,顺治也看在眼里。顺治刚一亲政,鳌拜就受到了重用,成了心腹大臣。

鳌拜开始和皇帝以及众位权臣一起,商讨军国大事,并且在这方面,鳌拜的表现也是很优秀的,顺治皇帝就更看重他了。

鳌拜的实权是顺治给的, 所以他对顺治效忠,对顺治恭敬,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3.康熙时期的鳌拜

鳌拜的又一次权力飞跃,发生在顺治驾崩时。

顺治临终前,已经给小康熙做好了打算,安排了四名辅政大臣,其中一人就是他的心腹大臣鳌拜。

此时的鳌拜,心态和以前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他自认为是大功臣一个,军功赫赫,汗马功劳,而且又是如此效忠大清的一个臣子,已经跟了两任皇帝了,自己的资格老,功劳高。

其实,平心而论,在康熙朝的时候,和鳌拜共同参与过松锦之战的老资格都已经不剩几个了,朝堂上缺乏能够制衡他,压制他的人。

同时,鳌拜武将出身,性格外露,也缺乏圆滑的政治头脑。

这些因素加到一块,造成了他在康熙朝嚣张跋扈的状态。

这个阶段的鳌拜已经被权力迷晕了头脑,他本来在四位辅政大臣中排在第四,可他已经不满足于此了,他觉得那三个没资格排在自己前面,自己的政治地位应该再提升,自己应该掌握更大的权力。

为了打压其他三位,为了争权争地位,他就故意制造许多事端,比如在朝堂上居功自傲,当着百官表现出不把康熙小皇帝放在眼里,诸如此类的事情越来越多,而且得寸进尺。

后来竟然发展到他公然假传圣旨,以及违抗圣旨。康熙小皇帝在朝堂上下命令,他就在底下直接否定,让康熙下不来台,康熙小皇帝说禁止做什么,他回去之后就偏要做。

为了震慑住百官,他还残暴无情,对于胆敢反对他,指责他的官员,他就胆大妄为直接迫害。

到了索尼死后,鳌拜的这种言行达到了顶峰,甚至给康熙连续施压,胁迫康熙处死了苏克萨哈。

这时,鳌拜在朝堂上,已经没有官员胆敢和他唱反调了,很多官员都巴结他。可以说,他在朝中大权独揽,皇帝都拿他没办法。

达到权力巅峰的鳌拜,早就疯狂了,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当初顺治帝让他做辅政大臣的初衷,忘了一个满人奴才和皇帝主子间的主仆关系。

总结

鳌拜在皇太极、顺治、康熙朝的反差,皆因“权力”二字。

他武夫出身,性格外露,缺少城府,缺乏长远谋划。

皇太极和顺治时期,他的权力没那么大,实权很有限,衷心护主的心思更加单纯。

在康熙朝手握实权,且资格够老,人就飘了,已经忘了自己是谁了,也自然不把康熙小皇帝放在眼里了。

但是,很多人受影视剧影响,对鳌拜有一个误区,就是关于他是否有谋反之心。

根据《清史稿》记载的分析,鳌拜并没有想谋反,他并没想把康熙推下去自己当。当时康熙抓住他,给他列了一个十恶不赦的“三十条大罪”,实际上是有水分的,有些罪名是捏造出来的。

这目的是为了来一记重拳,彻底把鳌拜给捶死。如果按照鳌拜的所为实话实说的话,鳌拜又把自己的军功摆出来,又把自己的身份和资格摆出来,无法一下捶死他,那后面就更难受了。

康熙晚年时(1713)年,又给已故多年的鳌拜赐了一个“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的称号。

雍正时期,又给鳌拜赐了祭葬,恢复了他一等公的名誉,还给加了封号。

这些皇帝对他的态度就很说明问题了,如果是一个意图谋反篡权夺位的罪臣,不可能给他恢复任何名誉。

而且,据史料记载,在鳌拜的府里也确实没有发现任何篡权夺位的物证,什么“龙袍皇冠”,全都是影视剧杜撰出来的。

有史学家评论鳌拜,他是个十分适合领军打仗的武将,是一名优秀的军人,但他并不适合朝堂,并不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

我很赞同这种观点。鳌拜他但凡懂点谋略,懂得越处高位越该低调谦逊的道理,懂得臣子权力太大会招来皇权制裁的道理,他也不至于戎马一生,落一个抄家病死狱中的下场。

有一句话用在鳌拜身上很贴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