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如果马林科夫挫败了赫鲁晓夫的夺权企图,苏联会怎样发展?

2021-10-16 13:51

马林科夫即使识破赫鲁晓夫的夺权企图,也无可奈何,结局还是一样的。而且若马林科夫执掌冷战时期的苏联,将会加速苏联的解体。

由于斯大林辞世前没有留下任何形式的政治遗嘱,也没有指定其接班人,让苏联一时间群龙无首。由苏联政治局改组而成的30多人的主席团中,没有一个人敢登高一呼说自己是斯大林的接班人。

而根据此前苏联官方媒体报道其领导人的排序中,第一个是斯大林,第二个是辈分高的莫洛托夫,第三个是马林科夫,第四个是伏罗希洛夫。而在斯大林逝世前一年的苏共十九大上,以往大会的报告都由斯大林来总结致词,然而这一次却交给了马林科夫。种种蛛丝马迹让外界合理猜测斯大林属意让马林科夫成为他的接班人。

在斯大林弥留之际,苏联高层讨论后决定马林科夫担任职权相当于内阁总理的部长会议主席,并且把苏联内务部(克格勃前身)和国家安全部合并,由贝利亚领导。而且苏联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人数减少为10人,前2名的依次排序是马林科夫,贝利亚,而赫鲁晓夫则只是排到了第五名。如果照这个排序决定苏联新任第一把手,怎么轮也轮不到赫鲁晓夫。

但是由于贝利亚掌握着苏联内务部一支拥有几个师内务部队,和数十万安全部的保卫工作者,紧握枪杆子的贝利亚,实质才是苏联此时拥有实权的领导人。苏联其他高层忌惮他抢班夺权,于是才将斯大林的心腹马林科夫推到前台,而由于他硬核实力较弱,成为各方都能接受的苏联领导人。也就是说,即使马林科夫不与赫鲁晓夫合作,他一个人也无法掌握此时苏联的局面。

(贝利亚)

而此时毫不起眼的赫鲁晓夫只是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基本处于二线。他的任务和其在二战时的苏军政委一样,是做好思想团结的工作。然而赫鲁晓夫充分利用这个与各方沟通的便利,抓住人们对贝利亚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联合马林科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团结了莫洛托夫等元老,在1953年6月一举铲除了贝利亚。三个月后的1953年9月,赫鲁晓夫凭此功劳,当选苏共第一书记,一举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者。

而马林科夫从1953年3月5日至3月14日一共只当了9天的苏共第一书记,而且有意让苏联形成集体领导的马林科夫就将苏共第一书记的职务让给了赫鲁晓夫。这可以看出马林科夫无意争夺大位,而且赫鲁晓夫当时确实是能团结苏联高层共识的唯一人选。

直到赫鲁晓夫在作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后,马林科夫才与其闹翻。马林科夫在1957年6月18日的苏共主席团会议上,提议撤换赫鲁晓夫第一书记的职务,并且以7比4多数通过这一提议。不过赫鲁晓夫不服从该决议,决定召开苏共中央全会改变其劣势。此时苏联的国防部长朱可夫站在了他的一边,动用军机将分散在苏联各地的委员代表齐聚莫斯科,让赫鲁晓夫扳回一城,马林科夫在此次会议后被解除一切职务,被调任至哈萨克共和国任乌斯卡麦诺戈尔斯克水电站担任站长,直到退休后才回到莫斯科养老。

马林科夫之所以败下阵来,是由于苏共中央委员会组成的绝大部分中,已经没有坚决捍卫斯大林的“老近卫军”了。而这是由于斯大林晚年生性多疑,通过苏共十九大将与自己同辈的“老近卫军”全部赶出了苏联新的领导核心圈,这就造成了在此基础上马林科夫的孤立无援,无法与赫鲁晓夫相抗衡,即使他早识别赫鲁晓夫的企图心也于事无补。

马林科夫在任时的主张是不合时宜的,只会让苏联提前在美苏争霸中败下阵来。首当其冲的是其在位期间,提出要停止继续制造核武器,与美国交好。这也让其失去了苏联强硬派的支持,特别是苏军将领对其相当失望。在冷战时期放弃核武器的制造,就相当于主动缴械投降,从苏联解体后相继放弃核武器的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的遭遇来看,苏联若放弃核武器,迟早国际地位会被边缘化,能战才能止战这个道理亘古不变。而在剑拔弩张的冷战气氛下,苏联若与西方阵营主动示好,只会让其蹬鼻子上脸,丧失战略主导权。而且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并不带俄罗斯玩,这就表面了这是毫无意义的热脸贴冷屁股。

但是马林科夫在任时期的改革并不是一无是处。他试图改变苏联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诟病,在其任内瓜果蔬菜等农产品的物价有所下降,将资金投入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不过这却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抵触,改革并没能继续推行下去。

从苏联的基本国情出发,其高度集权的公有制分配体系,并不适合轻工业发展的土壤,因为资源都是根据计划分配,大大压抑了轻工业发展的上限天花板,而且轻重工业在争夺资源分配时都会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而苏联当时对市场经济一窍不通,甚至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由于对市场经济了解不透彻,搞出了“休克疗法”导致其经济遭遇了危机,而且俄罗斯搞了这么多年的市场经济也没整出啥效果,可见其确实没有经商的氛围和文化,马林科夫的改革遭遇到瓶颈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从苏联的长远发展来看,轻工业的发展虽然会让物价一时降低,但是其并不能在拉动GDP成长上带来巨大贡献。卖再多的服装玩具也不及卖一辆飞机坦克的利润高,这也是为何发达国家出于工业效率和成本都把低端制造业外包给劳动密集型国家,而自己只做高端制造业。苏联地广人稀,搞轻工业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重工业的产业升级才能支撑其庞大的国家崛起,其产业链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满足苏联不断增长的就业需求。即使是俄罗斯如今的轻工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人口和市场规模制约了轻工业发展的土壤,马林科夫也摆脱不了现实条件的制约,而且发展轻工业会将重工业的资源被摊薄,不利于苏联的国防实力的提高和国土安全,最后两头不到岸。

(苏联人口)

马林科夫相对温和的执政风格,限制了其在弱肉强食的冷战时代的政治生涯,可能他在一个相对局势缓和的年代会是不错的掌舵者。但是他在讲究拳头的时代过于“软弱”,最后只会将苏联带入深渊,他只会是下一个戈尔巴乔夫或者叶利钦。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