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男神袁隆平荣耀一生,为何只是工程院士,却一直拿不到科学院士?

2021-06-08 14:18

袁隆平能进不进中科院,和他的能力水平没有任何关系。要知道人家袁老可是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像他这种水平的科学家,即便是国宝云集的中科院,那也找不出来几个。

所以,袁隆平没进中科院,显然与能力没有半毛钱关系,问题其实是出在评选标准上!

众所周知,中科院作为咱们国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殿堂,代表着中国科学的最高水平。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能被评选为中科院院士,那么就代表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顶尖人才了。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咱们国家,能评院士的地方可不仅仅只有中科院,还有一个中国工程院呢。而咱们的袁老,就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虽然工程院的创建时间比科学院要晚了几十年,但是从建立之初便是与中科院同等而视之,同样设立了院士制度。在咱们中国,院士就是科学技术工作者们的最高荣誉,是最牛的那群人。

无论是中科院的院士,还是工程院的院士,那都一样,二者并不存在级别上的高低,他们只是从事工作的领域方向有所区别罢了。

中国科学院主要是关注自然科学研究,注重科研理论体系的构建,往往那些在自然科学方向,或者科学理论体系中,对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才,都是属于中科院的评选范围之内的。

而袁老所在的中国工程院,则是更加注重技术层面的应用,关注的更多是实践成果。只有那些在工程技术领域做出了重大突破的人才,才会被纳入到工程院的评选范围中来。他们的研究,往往是建立在前人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朝着应用方面延伸。

从袁隆平院士所从事的杂交水稻研究来看,他的工作领域,确实更偏向于工程技术方面,进而也就更加符合工程院的标准了。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虽然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但是杂交水稻这一学科,并不是他首创的。所谓杂交水稻,顾名思义,就是杂交技术培育出来的这么一个水稻品种。因为水稻这种作物,是个大家族,这个名字下面的分支是很多的。首先水稻主要分为两大亚种,即籼稻与粳稻。而在两大亚种之下,又能细分出很多品种。

关于这一点,大家应该不难理解,咱们中国不是有句老话嘛,叫“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指的是同一物种因为环境不同,就能发生巨大的变化,水稻也是如此,气候、土壤、水质等等因素,都能使其发生巨大的变化。

可能有的水稻抗病能力强,但是却没什么产量;有的水稻产量不错,但是非常难吃;还有的水稻产量口感都还行,但却容易染病,动不动就大片大片的倒,那么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杂交技术。即利用不同品种的水稻杂交,使其各自的优良性状得到互补,从而选出综合性能最强的水稻品种。

这其实和骡子的诞生是一个道理,骡子是马和驴杂交而来,其艰巨了马的体型优势和驴的耐力优势,成为了生产运输中的一把好手。

当然了,这种杂交技术,是有着理论依据的。其利用乃是物种遗传因子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也就是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孟德尔这个名字,大家应该多少都听过一些,毕竟高中的生物教科书里面,可是有着他的一席之地的。而他的研究发现,可是要比袁隆平院士早了一个世纪。

在这段时间里面,已经有不少人开始依据孟德尔提供的理论基础,从事农作物杂交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初,杂交水稻这么一个概念就已经被美国科学家所提了出来。后来日本科学家提出了水稻三系配套方法,来培育杂交水稻,当时袁隆平院士估计才刚刚出生。

当然了,那个时候的杂交水稻技术并不成熟,尚且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是袁隆平院士把杂交水稻带出了实验室,并且实现了杂交水稻的规模化量产,解决了国家的吃饭问题。

这是一项漫长且艰难的工作,1953年,袁隆平院士来到安江农校,在学校的实验田里,他顶着炎炎烈日坚持了六年多,最终发现了第一代“天然杂交水稻”,并由此开启了自己的杂交水稻事业。

后来,袁隆平院士花了两年时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并总结出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由此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从而将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带入了正轨。

之后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又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才将杂交水稻推向全国。期间他和他的团队,跑遍了南方各省,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

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最终杂交水稻的成功推广,解决了半个中国的吃饭问题。而袁老正是凭借这在杂交水稻领域的技术成就和贡献,最终于1995年入选了中国工程院。既然进了工程院,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再去中科院了。

虽说咱们国家是有着两院院士这么一个群体,但那是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前面我提到过,工程院的成立时间要比中科院晚,最初咱们国家只有中科院,没有工程院。后来考虑到工程科学技术这一领域,需要和中科院有一个区分,这才成立了工程院。

而当时工程院初立,需要造势,所以就在中科院里面挑选了一批德高望重,而且在工程技术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院士,来为工程院站台,这才有了所谓的两院院士。当时袁隆平并没有入选中科院,自然也就错过了这个机会。

当然了,这里其实也引出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工程院设立之前,也就是只有中科院的时候,为何没选袁隆平?要知道,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袁隆平院士和他的杂交水稻就已经闻名全国了。

是他开启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新篇章,当年听了他的报告,领了他的种子的人,后来陆续加入研究的人,很多人在后来都成了中科院院士。

所以,袁老无论是学术成就,还是成果贡献,都是完全有资格入选中科院的。

关于这一点,那就是中科院自身的问题了。因为当时的中科院在学部委员,也就是院士的增补选拔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按照当时中科院的规定,增补进院的候选人是需要被“推荐”的,然后由全体院士投票表决。

而“推荐”的依据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学术经历、职称和科学成就,后来还增加了一个年龄方面的不成文限制。学术经历就是所谓的学历,以及后续的论文发表,学历越高、发表的国内外论文越多,那么优势就更大。而在职称方面,一般都得是研究员或教授水平。至于年龄方面,原则上不能超过65岁。

袁隆平院士在科学成就方面自然是没问题的,但是他的职称不太够,学术经历又比较一般,再加上年龄又太大。很明显,这些东西对于袁老而言,都是不合理的门槛。他们导致了袁老在中科院的院士增补中,屡次落选。

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如果当年袁老入选了中科院,以他在工程技术领域的成就,两院院士是绝对没跑了。不过回头一想,也不用太过惋惜,因为即便没有成为两院院士,袁隆平这个名字依旧伟大。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