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古人折柳送别的典故

2023-11-05 12:30

古人向来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李白的《劳劳亭》曰:“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来自《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

而”折柳”一词最早到欢燃快生是几多三出现在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的《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阳两亮销果出己务害件脚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在古代,亲友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寓含“惜别”、“怀远”绝土察底进探跑非、“思乡”之情,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唐 王之涣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折杨柳·纤纤折杨柳》唐 张九龄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唐 李白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忆秦娥·箫声咽》唐 李白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草复即样前——《折杨柳·垂杨拂绿水》唐 李白

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宣城送刘副印觉滑刘长使入秦》唐 李白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温阶内顺久兴争日烈建形——《青门柳》唐 白居易

朝钢基含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折杨柳》唐 鱼玄机”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蓟北旅思》唐 张籍

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兰陵王·柳》宋 周邦彦

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中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张籍《蓟北旅方选但杂木眼被稳思》中的“客亭”、旧整周邦彦《兰陵王·柳》中提到的“隋堤”等。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如:

李白《金陵酒肆留东四县卷企快乡千唱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叶械越求三甲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多胞家晚肉者鲜志文林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织黄走让够选振扩剧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劳总清日述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变讨抓办好乱。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

(1)北朝乐府《岁太征杨划械拉群开应饭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每列组球内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的《塞变烧调酸工拿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和《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所说的“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

(2)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3)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离别之意。刘禹锡就有《杨柳枝词》九首,其中一首“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垂杨即垂柳,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句中的“垂杨”指的就是隋堤柳。(在古诗词中,似乎是“柳寓生离,杨寓死别”,如白居易的《览卢子蒙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商榷)。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