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苏联古拉格监察部分级别

2023-07-04 15:11

3-4:古拉格衔级简述(1936-1943)

“古拉格”是苏联劳改部门俄文简写音译,该机构的狭义存在时间为1929-1960年,1934到1946年,该机构先后命名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劳动改造营—劳动居民和关押地总局,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劳动改造营和劳动居民管理总局,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劳动改造营和劳动教养院管理总局。在1936到1943年之间,该机构参照同时期内务人民委员部军衔制订了自己的衔级体系。古拉格衔级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军衔,只能算当时该系统下的拘留地、劳改营以及监狱地的警卫、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衔级。需要提两点的是,古拉格内不只有在押人员,无犯罪的人员也有在这里当劳工的情况。而且在犯罪人员中,刑事犯和偷盗人员占大多数。

古拉格衔级:

注意我对古拉格研究有限,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1936 年 6 月 25 日,根据内务人民委员部第 233 号令执行

古拉格衔级共有3等12级13位,类似内务人民委员部军衔,在此基础上还有各种技术勤务体系,共有8套。

无级别(相当于红军战士):初级雇员级:劳改营地警卫民兵、劳工定居点民兵、拘留地警卫或特殊移民殖民地警卫、基层行政人员。

下图为一名古拉格警卫兵

下图为古拉格基层雇员

12级(古拉格衔级序列是反向的):中级雇员级(相当于班、副排级指挥员):副排长、班长;警犬训犬员;高级监狱和殖民地雇员、转移地和接待点基层管理员、劳教所高级民兵。

下图为两名古拉格中级雇员合影,他们的帽子类似红军31型冬帽

11级:高级雇员级(相当于大士):劳改营地、拘留所和移民点高级雇员;营地、移民点或劳工安置点管理部门助理员、领导的副官;警卫队排长;警犬队队长;军械员;监狱和殖民地的助理员;监狱警卫班长;特殊移民村村长。

10级:助理员级(相当于少尉):地方专员助理;古拉格特派助理检查员或官员;劳改营地、拘留所、移民安置或劳工安置点管理部门助理专员;跨级特派营地负责人;军犬宿舍负责人;监狱楼负责人;殖民地基层指挥;特殊移民村村长。

古拉格中级人员采用特殊的圆形作为符号块,注意下图采用了 类似红军的军兵种符号,表明这是一名古拉格助理员级军事技术员。

9级:初级专员级(相当于中尉、上尉):古拉格科级秘书和助理秘书;劳改营、拘留所和特殊移民点或有偿劳务管理部门专员、检查员或专家;劳改营地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监督员;劳工食品管理人、移民地教员;监狱或殖民地片区的分管负责人、监狱负责人助理;监狱、殖民地运营负责专员;劳改营片区助理或劳工安置区指挥。

下图为穿着大衣的古拉格军医,她对应初级专员

8级:中级专员级(相当于大尉);古拉格监察员或专员;劳改营地、拘留所和劳工安置点或有偿劳务管理部门的业务专员、高级监察员或专家;劳改营地部门或片区的分管负责人;各警卫队参谋(长);第7、8类人员监狱和特殊移民殖民地负责人;惩教局局长;劳工定居点或区指挥。

该级别的指挥领导岗位人员在领章外缘缝有银白色布质三角形。

7级:高级专员级(相当于少校):古拉格的高级工作人员、高级监察员或高级专家;劳改营和拘留场所管理部门的部门负责人;移民营和有偿劳务部门秘书;劳改营地分区负责人;古拉格保卫部门和警卫支队负责人;第5、6类监狱负责人。

此级别的指挥、政工岗位人员在领章外缘缝有红色布质三角形。

6级:初级部门负责人级(相当于红军军衔后期的中校):古拉格各部门下属机构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秘书;独立营地管理人;有偿劳务部门负责人;劳改营片区负责人;第1、2、3、4类监狱负责人;特殊移民殖民地负责人。

5级:中级部门负责人级(相当于上校):古拉格部门负责人秘书;古拉格独立部门负责人或监察官;古拉格有偿劳务部门负责人;古拉格营地管理部门、移民殖民地管理部门、拘留所、劳工安置点的负责人副职。

4级:上级部门负责人级(相当于旅级):古拉格各部门负责人;营地管理部门总工程师及其副职;古拉格拘留地管理处长;古拉格营地管理部门、移民殖民地管理部门、拘留所、劳工安置点负责人;古拉格第三处处长、副处长。

下图为一名营地高级运营管理人员,其冬帽类似红军31型冬帽

3级:高级部门负责人级(相当于师级):古拉格局领导秘书、劳改集中营负责人、乌克兰地区拘留地负责人;远东地区劳改营、拘留地和劳工安置点负责人;内务人民委员部建设部负责人。

2级:古拉格总局副局长:由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机关人员担任,似乎对应国家安全机关上校。

1级:古拉格总局局长:历史上由二级国家安全机关委员担任(名义对应红军军级指挥员)。

3-4:内务人民委员部37年军衔(第四代:1937-1940)

前文提到的内务部35年军衔实在是太复杂了,这让苏联内部红军和内务部队之间的协调管理产生困难。1937年,内务人民委员部重组,内务人民委员部下属的“边防和国内安全总局”更名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边防和内部务部队总局”,同年7月10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内务人民委员部下属的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转为红军军衔体系(和样式)。同年7月15日,内务人民委员部发布278号令,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军衔样式和体系发生变化,8月5日又增设中尉,国家安全机关后来也参照样式进行了调整,但体系基本未变。

下图为1937-1943年的国家安全机关军衔,层级和35年国家安全机关军衔是一致的,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为:候补衔、国家安全中士、国家安全少尉、国家安全中尉、国家安全上尉、国家安全大尉、国家安全少校、国家安全上校、三级国家安全委员、二级国家安全委员、一级国家安全委员、国家安全总委员。

下图为佩戴37年一级国家安全机关委员军衔的贝利亚

下图为重演的37年以后国家安全总委员军衔样式

37-40年间的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基本全面照搬同时期的红军军衔体系,同时期的国家安全机关军衔不再有军衔袖章,只保留了国家安全臂章。领章样式参照了同时期的内务部队军衔,但是配色全部为红色底板,玫红色包边。

下图为37年军衔的国家安全机关候补衔

下图为重演的1937-1940年间,穿着夏季出行服的国家安全机关中士,可以看到没有袖章军衔

下四张图显示,37-40年间的内务人民委员部内务部队军衔,此时该部门只有内务部队中级以上指挥员领章使用金黄色包边。包括政工人员在内的其他人员统一为红色底板,玫红色包边。边防部队也是类似模式,只是颜色有区别。

下图为37军衔中穿着夏季出行服的边防军上尉

四、红军总军衔的诞生、内务部队的调整与苏联职务等级符号的彻底消亡(1940-1943)

1939年-1940年7月,经过一番密集的决议和命令调整,红军35年军衔再次进行重大调整,红军引入士兵军衔和将官军衔,职务等级符号名称基本被废除,但相关符号沿用,总军衔被引入,军衔的样式和层级发生了微调,后世称之为40年军衔,也被称为红军总军衔,内务部队也参照其进行了调整。但是此时旅级指挥员仍没有完全废除,一直到1943年随这套符号彻底消亡。

40年以后出现将官军衔以及士兵军衔改名,可以说是职务等级符号向传统军衔过渡的延续。此前的35军衔只对中级、上级指挥员名称进行了调整,不能直接反映初级指挥员和高级指挥员的等级,1940年3月17日,伏罗希洛夫向中央执行委员会提交了将官军衔方案。

根据伏罗希洛夫的方案:旅指挥对应少将;师级、军级指挥员对应中将;一、二级集团军级指挥员对应上将。这个方案影响了后来将官军衔的调整,但是触怒了军级指挥员和一级集团军指挥员的利益,未能全面执行。

1940年4月11日,经过人民委员会审议通过,朱加什维利认可和签发,但未对外公布的将官军衔方案,红军高级指挥员体系如下:

一、对于合成兵种指挥员:少将、中将、上将、大将。

二、对于兵种的指挥员:

(1) 骑兵:骑兵少将、骑兵中将、骑兵上将。

(2) 炮兵:炮兵少将、炮兵中将、炮兵上将。

(3) 航空:空军将军,空军中将、空军上将。

(4) 坦克部队: 坦克部队少将、坦克部队中将、坦克部队上将。

(5) 信号部队: 信号部队少将、信号部队中将、信号部队上将。

(6) 工程兵部队: 工程兵少将、工程兵中将、工程兵上将。

(7) 技术兵部队(化学、铁路、汽车等) :技术部队少将、技术部队中将、技术部队上将。

三、对于军事生产和行政人员:三级军需官、二级军需官、一级军需官。

下图1-5为:坦克部队少将、空军中将、一级军需官、大将、40年7月以后的苏联元帅。

上述体系在1940年7月13日随着国防人民委员部212号令发布,并逐步落实,原有的菱形符号名以上废除,实际是开始逐步废除。与命令一同出现的还有红军总军衔体系(40军衔),某种程度上说,此前35军衔形成的8套体系得到了协调一致。

1940年11月2日,国防人民委员部发布391号令,初级指挥员调整为: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大士,并且增加了中线装饰,据说为落实朱加什维利“士官是军队之母”的论断,初级指挥员增加了金色三角形领饰(有争议,也有说法只是装饰)。1942年5月21日后,红军战士正式更名为列兵,似乎某些部队的列兵也有金色三角形装饰。

下图为40年以后的士兵和初级指挥员军衔样式

1940年7月26日国发人民委员部发布226号令,增设中校军衔,同时中级、上级指挥员的袖章进行了调整

下图1-6分别为少尉、中尉、上尉、大尉或少校、中校、上校

4-1:内务人民委员部40年军衔(1940-1943)

鲜为人知的是,1940年以后,内务人民委员部下属的内务部队和边防部队参照红军40年军衔进行了调整。

出现了内务部少将和中将。其它等级军衔也参照红军执行。但国家安全机关军衔仍未调整。

下图为1940-1943年穿着内务部少将和中将礼服的边防军总司令(中间)及其下属与边防海军政工人员合影

4-2:混乱的苏德战争中前期苏军军衔(1941-1943)

苏战争爆发早期,苏军部队的军衔非常混乱,令后世研究人员非常头疼,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渡不及时:40年军衔以后,8套体系内很多菱形的高级指挥员没有来得及调整,基层的配饰也有类似情况,再加上大扩军和战争等因素,苏联各地军队服饰还没有淘换更新完毕就匆忙动员参战。

2、野战条例影响:1941年8月1日,国防人民委员部发布253号令,采用保护色领章和符号块,袖章、臂章等多余的饰品统统取消,但因为后勤以及纪律执行等问题,命令没有得到完全落实。(有说法是保护色领章最初是冬季战争后的产物)

下两图为保护色领章与彩色章混搭

3、部门习惯因素:苏德战争时期,各军兵种内务规章不完全相同,但是各军兵种部队多有各种合并重组士官肩章,不同习惯造成了差异,例如内务部队改编的红军师喜欢佩戴步兵符号,彰显自己与其它红军师的不同出身。

4-3:职务等级符号的最终消亡(1943)

1940年4月11日的决议,虽然明确废除了高级指挥员的菱形职务等级符号样式,引入了将官军衔。但是实际上因为时间仓促、方案细则不成熟等原因,主要是作战部队得到了落实,8套体系下包括政工人员在内的其它勤务部门普遍没有及时调整。作战部队中,只有旅级指挥因为不明原因没有及时调整,此前该级别相当于准将或者大校,但是苏联没有实行这个级别的军衔。苏德战争爆发后,没有及时调整的人员,在43年以前陆续调整,剩余人员一直等到43年初。

1943年1月6日,国防人民委员部发布25号令,引入了更加有沙俄风格的肩章军衔体系士官肩章,重归传统军衔。苏联红军使用了26年的职务等级识别符号彻底消亡。

结语

苏联红军的职务等级识别符号经历了1918-1924年的试验,1924-1935年的调整,1935-1943年的废除和过渡,历经26年的增增渐渐,最终彻底放弃。虽然识别符号是一次有趣的尝试,但很难说有什么成果,唯一能证明的,恐怕就是军衔制度历史悠久,不断传承,有其本身的合理性。职务等级虽然是军衔的主要用途,但是并不能以此替代军衔。其次军衔制度与军队以及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军衔设计好了能提升战斗力。

下图为任骑兵师级指挥员时期的朱可夫

全文完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