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无辜的-杨家将和潘仁美不得不说的故事

2023-06-22 17:46

《杨家将》可以说脍炙人口了。

里面给人印象最深的反派,不是那些辽兵辽将,而是宋朝的一个大官——潘仁美。

潘仁美的坏,坏得很纯粹,公报私仇,陷害忠良,让人牙痒痒的。可你要说他是辽国的卧底吧,又不是那么回事。

这潘仁美到底图个啥,至于这样吗?

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我们知道,杨家将是有原型的,他们的原型来自北宋初年名将杨业一家子,那潘仁美有没有原型呢,也是有的,同样来自北宋名将——潘美。

历史上真实的潘美,一生南征北战,功劳远远大过杨业,与曹彬并称。

最重要的是,陷害杨家将这事不是他干的。

名将潘美咋就成了潘仁美,他为何会被黑化,这还得细细道来。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无辜的-杨家将和潘仁美不得不说的故事

杨业与潘美

北宋名将杨业,其实原来是北汉名将,各为其主时,他是宋军的劲敌,“杨无敌”的绰号就是那时候挣来的。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在宋太宗的亲征下终于投降,杨业也因此归宋,得到赵光义重用。

杨业长期在边境作战,熟悉边事,赵光义仍旧安排他在边关驻扎,只是对手从宋军换成了辽军。

归宋后,杨业也有出彩表现,如在太平兴国五年,以奇兵绕到进攻雁门的辽国大军背后,出其不意发起攻击,阵斩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解了雁门之围,一战威震敌胆。

如果要列个北宋的开国名将名单,杨业还排不上,潘美绝对有资格入选。

在赵匡胤还是个后周都检点时,潘美就是他手下嫡系。随后为北宋灭南汉、伐南唐、征北汉,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战功赫赫。

赵光义即位后,潘美同样恩宠有加,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随后又被封为韩国公、忠武军节度使。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无辜的-杨家将和潘仁美不得不说的故事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宋太宗决心继承哥哥遗志发动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他举倾国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伐辽。

宋军倾巢而出,同为名将的潘美和杨业当然责无旁贷。潘美担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任副将。这不是他们第一次搭档,之前他们在边关配合作战,已经彼此熟悉。

拥有潘美和杨业的西路军很强,强到势如破竹,直接攻下了十六州里山后九州中的寰州、应州、朔州、云州四个州。

不过宋军的主力是沙场老将曹彬所统帅的东路军,相比潘美,曹彬资格更老,但他的东路军却遇到了麻烦。

老将曹彬遇到了最要命的问题,他的大军按计划攻占了涿州,却被辽国南院大王耶律休哥截了粮道。大军无粮,立马崩溃,曹彬只得下令迅速后撤,直接撤回了宋境。

赵光义得到报告大惊失色,三路大军的战略目的是最终合围幽州,完成最后一击。东路军一撤,辽军勇将耶律休哥就有了放飞自我的机会,将对其他两路宋军形成致命打击。

赵光义严令曹彬“按兵蓄锐以张西师之势”,可惜东路军军心已散,再次进入涿州后无法坚守,只得迁走人口,弃城而去。

撤退过程中,又被耶律休哥追击,损失数万人马,“为辽师冲击死者数万人,沙河为之不流,弃戈甲若丘陵”。

辽军获得巨大战果,并且“收宋尸以为京观”。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无辜的-杨家将和潘仁美不得不说的故事

杨业之死

东路军玩完了,北伐已告失败,赵光义下令中路田重进和西路潘美紧急撤退。

中路军撤得很快,将百姓内迁后迅速退回宋境。

西路军本来也该这么操作,这时候还来得及。杨业看得很清楚,他建议立即护送百姓撤退,路上安排接应,设下伏兵,可保万无一失。

《宋史》: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

但是监军王侁不这么认为,西路军还没有遭遇过失败,之前过于顺利冲昏了他的头脑,他认为还能和辽军拼一拼,取得更大战果。

王侁出言讥讽杨业:

“领数万精兵,而怯懦如此!”

,要求杨业出兵交战,另一名监军刘文裕也表态支持。

《宋史》:侁沮其议曰:"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文裕亦赞成之。

杨业被激怒了,在根正苗红的大宋军界大佬们眼里,他本就是降将,在出身上低人一等。如今又被无端怀疑,唯有死战以明心志。

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无辜的-杨家将和潘仁美不得不说的故事

杨业明白此行九死一生,临别之际,他向潘美请求,在陈家谷口埋伏下弓弩手,一旦自己退却到这里,可以接应,否则自己必死无疑。

王侁和潘美确实如杨业要求,设下了伏兵。从早上等到中午,王侁始终没有等到杨业,于是他以为杨业已经击败辽军,为了抢功,他拉走了谷口的人马,前进了不到二十里,杨业兵败的消息传来,王侁立即率兵撤退,杨业接应的要求,早被他甩到了脑后。

傍晚时分,厮杀了一天的杨业终于撤到了谷口,静悄悄的陈家谷口却再也没有援兵来接应他们。辽军已经追到,力战之下,杨业全军覆没,自己力尽被擒,绝食身亡。

这是正史记载的英雄杨无敌的悲剧故事。

赵光义痛心于杨业之死,分别对责任人进行处罚,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监军刘文裕“除名,隶登州”,主将潘美削秩三级,责授为检校太保,也就是降职了事。

一年后,潘美就官复原职,王侁直到7年后才被召还,身体却已经垮了,到京师就病死。

这件事从头到尾,有两个关键人物,监军王侁和主将潘美,他们到底谁要为杨业之死负主要责任。

按照常规理解,主将就是一军统帅,是最后拿主意的人。但别忘了,这是在宋朝,有监军制度的宋朝。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无辜的-杨家将和潘仁美不得不说的故事

北宋的监军

监军制度,并不是宋朝独创,许多朝代都有。关键在于,北宋时期的监军有多大权力,是否能左右主将的决定。

回答是,北宋的监军,权力大得吓人。

到底有多大,史料上写得明白。

监军也有许多种,权力最大的一种不是男人,是太监。

宦官监军从唐朝就一直传到了北宋,而且北宋的太监很强,很多都是武装太监,属于太监中的战斗机,他们不但负责监军,许多还领兵打仗。

比如太宗朝的武装太监窦神宝,嗜好砍人。

《宋史》“(神宝)稍迁入内高品,监并州戍兵。屡出袭贼,前后破砦三十六,斩千余级,大获铠甲、牛马、橐驼,因筑三砦。诏褒之。九年,命与尹宪屯夏州,时岌伽罗腻等十四族久叛,神宝率兵大破之,焚其庐帐,斩千余级,虏获甚众”。

当然还有最出名的武装大太监——李宪和童贯,他们都曾经成为手下宋军实际上的统帅。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无辜的-杨家将和潘仁美不得不说的故事

赵匡胤派给西路军的监军不是太监,是官员,不是一个,而是四个。王侁、刘文裕是出名的两个,还有两个不太为人所知,是郭超和侯莫陈利用。

王侁是个官二代,他父亲王朴官至后周枢密使,根据记载,王侁“性刚愎”。

监军王侁的权力和行动,也记载的很明白:

“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潘美是主将却

“不能制”

,说明王侁确实有指挥权,并且他还有刘文裕的支持。

一个潘美尚且斗不过一个监军,别说两个监军。

结合北宋时期的监军制度来看,监军们始终都有指挥权,如果主将和监军意见相左,监军可以收回指挥权,自己指挥部队。

这在许多监军身上都有表现,如北宋开国平定湖南的战役,主将是慕容延昭,监军是李处耘。

结果监军李处耘表现得比主力前锋还生猛,把主将慕容延昭抛在后面,几乎凭一己之力尽得荆湖之地。

说一千道一万,显然监军王侁是有权利左右主将潘美的。

到这里,陈家谷口那档子事应该已经比较清楚了。

不过这带来更大的问题,既然潘美是这样的潘美,那为何后世会把他黑化而不提王侁。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无辜的-杨家将和潘仁美不得不说的故事

潘美形象的演化

杨业牺牲后,杨家将的故事就开始在民间流传。不过从北宋到南宋,并不见潘美的黑化。

在《宋史》以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其他史料中也找不到潘美杨业之间有恩怨纠葛的文字。

直到元朝开始,潘美的形象开始在杂剧中出现,名字也成了潘仁美,比如在元杂剧《吴天塔孟良盗骨殖》中:

“只恨那潘仁美这个奸贼 ,逼的俺父子并丧番地 ,可怜人也”

“兄弟七郎 ,打出阵来求救 ,被潘美贼臣,将您兄弟绑在花标树上 ,攒箭射死”。

从元到明,潘仁美的奸臣形象不断丰满,到明初已经较为清晰和稳定。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无辜的-杨家将和潘仁美不得不说的故事

从时间上看,为什么到了元明时期,才开始黑化潘美呢?

这显然与政治因素分不开,两宋时期,潘美配享太庙,根正苗红,是正儿八经的开国功臣,容不得被黑。元灭宋后,宋朝成了前朝,没了那么多顾忌。到了明朝,事情更是已经过去好几百年,潘家后人想要告作者侵犯人物肖像权,官府恐怕也不会受理。

潘美被黑,更是小说与戏剧制造冲突的需要。

潘仁美是《杨家将演义》里主要的反派,刻画得栩栩如生,坏得掉了渣,和他相比,正儿八经的敌人辽国的存在,仿佛也为了衬托潘仁美的一肚子坏水。

从人物塑造上看,潘仁美很成功。

为啥选潘美呢,因为他身上有很多戏剧性,具备足够的存在感。

第一,潘美是西路军主将,确实是杨业的领导。

对听书人来说,主将就是军队统帅,哪个有心思来听你解释监军的作用,军队战败,主将背锅,再正常不过。

第二,潘美确实是太师。

潘美有一个女儿,成为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就是章怀皇后潘氏,从身份上说,可以称呼潘美为太师。并且在职务上,潘美在雍熙四年也被封为检校太师。

扯上点后宫那档子事,从古到今,这种元素大家都喜闻乐见,老少咸宜。

相比之下,王侁意思就差了很多了。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无辜的-杨家将和潘仁美不得不说的故事

而且,对于元明时期的戏剧和演义创作来说,这样的方式有套路可循。

比如《呼家将》里的庞太师,原型是北宋名臣庞籍,《薛家将》里的皇叔李道宗,是和李勣、薛万彻齐名的开国名将。

既然是看戏,谁又会去在意配角反派的原型。

必须要有一个奸臣,主角内忧外患,才能将其拔高,这样冲突才剧烈,大家看得才过瘾。

杨家将故事如果缺了潘仁美,那就如同自断一臂,少了内斗的精彩情节,精彩程度要逊色不少。

然后还要结合时代背景。

到潘仁美形象定型的明朝,以流传最广的熊大木版的《杨家将演义》来看。熊大木所处时代在明朝嘉靖年间,南有倭寇闹得正欢,西北蒙古不时骚扰,明朝国力下降,正处于一段内忧外患的时期。

对民间来说,需要英雄的存在来承载人们的期望,忠勇的杨家将故事是个很好的选择。

就时代来看,这一时期有个著名的“奸相”严嵩,著名的抗倭名将,兵部尚书张经和右佥都御史李天宠,因为得罪了严党,而被诬陷杀害。

公道自在民心,无论哪个时代,大家都需要英雄。艺术作品反映的是实际现实,潘仁美的形象在这一时期定型,正是民间对忠君报国之臣的敬仰和祸国殃民奸臣的痛恨。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无辜的-杨家将和潘仁美不得不说的故事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拿出“潘杨不结亲”的说法来质疑。

要我说,“潘杨不结亲”不算什么。

潘美去世后,被宋真宗追封为郑王,咸平二年(999年),得以配享太庙。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赵佶想起来给功臣排排名次,潘美排名第二。南宋时期,潘美还是位列功臣群像之中。

到了明朝,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一年让潘美从祀于帝王庙。

潘美原本在好好在庙里享受祭祀,到了清朝,有个御史顾如华上奏要求撤去潘美之祀,竟然还得到了康熙的批准。

这说明什么,说明演义影响之大,已经渗透到了饱读诗书的官员那里,相比之下,在民间的影响更加可想而知。

那么数百年来,百姓受其影响,民间产生潘杨不结亲这种规矩,也就没什么奇怪的。

潘仁美有罪,潘美是无辜的-杨家将和潘仁美不得不说的故事

小院之观

受演义影响的历史人物并非仅有潘美一个,商朝纣王、三国周瑜,甚至金庸笔下的尹志平都是代表。

《杨家将》我也爱看,小说、电影都不会错过。艺术改编也无可厚非,潘仁美塑造得很成功,不过艺术加工和史实还是应该分开看待。

知道这是艺术加工,看得投入,读得精彩,那就行了。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