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讲的是什么?

2023-04-19 11:01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黄帝内经》又名《内经》,因托名为上古黄帝所作,又名《黄帝内经》,编成于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年代。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巨籍,成书年代约为战国时期,受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以及《周易》阴阳理论影响至深。

本书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其思想内核大致可归纳为10个方面:即阴阳五行说,藏象说、精气神说、经络学、病因病机学、病证学、诊法学、治则学、养生学及运气学,本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之医家之宗。

远古时代的人,通过养生,以保养真气,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之目的。回到远古时代,那时候的人们返璞归真,如初生的婴儿般最接近自然、最天真的。因此,本篇命名为“上古天真论”,简而言之,就是上古圣人讨论“自然赋予生命的本质”这样一个问题的相关论述。

而时代越进步,人为的东西越多、越高级,就离天真越远。人想回归到自己自然纯朴的本性就要做两件事儿:一是尽可能地亲近自然;第二尽可能回归传统,或者叫亲近传统,回归自然。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是对新生命不断地追问和解读,并带着疑问去寻求长寿的秘诀。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的人生境界

开篇的24字真言,高度地概括了黄帝的一生。把这一段读懂了,就知道了《黄帝内经》在讲什么。

我们首先要知道生命之道,治病只是它的极小部分,把生命最原始的规律弄明白了,有大欢喜、大自在,生命自会生生不息。

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异常聪灵,有与天地沟通的本领,在二十岁以前就已经能够出口成章,说出一些非常经典的话来,(古代很多书是不著文字而是口传心授的,述而不作)。幼年时期思维十分敏捷,理解事物相当迅速,受到了太多高人齐心协力地提拔和教育。长大以后为人笃实敦厚,做事勤勉英明,在功德成就之际,得到百姓推奉,达到了真人的境界。

千古第一问

岐伯询问在公务之余,便向老师长寿之道。岐伯是中国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也是黄帝最器重的臣子和老师,被尊为“天师”。

“我听说上古时期的人,活到一百岁,腿脚、手没有一点儿衰弱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刚到半百,就眼不明、耳不灵,身心都不灵光了,明显出现衰老的迹象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呢,还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

《庄子·盗跖》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黄帝其实是希望老师岐伯能详细地给他讲解一下,虽然他自己已经意识到,肯定是人做得不对劲了。

上古之人长寿的原因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期的人,他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遵守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天气变化,把万物归为阴阳之后,去调和平衡它们。四季的变化是阴阳,昼夜的变化也是阴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都是顺应阴阳。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黄帝内经》的养生总原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本质的含义就是要顺从自然规律生活。

“和于术数”的意思就是说要符合术数。术数就是方法,技术。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体状况应当选择相和的术数,但有些人不顾或不了解自身的身体条件和状态,盲目跟风,进行与自身不适宜的运动,或者一味追求“运动量”,以致“不生”,就会适得其反地对身体产生伤害。

比如,最近媒体报道,20岁“刘耕宏女孩”跳操后剧烈腹痛,黄体破裂,就是在运动时没有量力而行,盲目跟风没有循序渐进,反而让身体遭受严重伤害,这就适得其反了。

因此,“和于术数”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和”字。一个人要想身体健康,要想长寿,最重要还是“和”,跟大自然和,跟社会和,跟别人和,跟自己身体和、心理和,然后,你才能得到气血的柔和、身心的平静,以及时时刻刻的吉祥。

吃饭饮水都要应节、应季,讲究节制和节奏,不能胡吃海塞。特别是夏天刚才够,不要因为酷暑难耐就频繁喝冰的碳酸饮料,冰镇奶茶,以为这样能够解暑,其实都会过多消耗体内的阳气,从而引发脾胃虚寒、身体肥胖、湿气加重、腰腿疼痛等。起床、睡觉符合昼夜和四季变化规律,不过度劳伤,因此能够使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从而尽享自然的寿命,活到百岁才离开人世。

今时之人早衰的根源

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的,把酒当作水来喝,没有节制与限制,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多饮为功,酗酒为乐,把放纵的行为当作生活的常态。

凌晨三四点还不睡觉,玩手机、玩游戏。醉酒之后还去妄行房事,在追求嗜欲中使他们的精气衰竭,用喜好耗散真阳元气。

不懂得保持体内精气的盈满,人体的肾像是一个容器,它包裹了我们所有的精髓、精液。肾精无节制地流失,不懂得保持精气的充盈状态,一味地追求感官的快乐,在损耗了精气后不能及时恢复。

不能按时驾奴自己的神明,人生在世,身体与神明的协调最难得。所谓自己和自己待在一起,就是指身体与神明的协调。协调了,人就自在,就从容;不协调,人就惶惶不可终日,就得病。

终日寻求刺激、寻求新鲜,玩的就是心跳。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违背了生命的原始准则,也违背了生命真正快乐的大道,作息、饮食毫无规律,因此活到半百就都出现了衰老的迹象了。

《黄帝内经》谈欲望,别有一番风趣,不能离了身体根本说欲望,一切以阴阳、气血说话。

上古时期,对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都能遵守。要想活明白,就要遵守“恬淡虚无,真气从来,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16字真言。

上古之人养生之道

那些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能够致病的东西,对于引起你情绪波动的能量或信息,都叫“邪气”,让你大喜、大悲、大怒、大惊、大恐的东西,都是虚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风,对于一切乘虚而入使人致病的外来邪气,人要知道该怎么去躲避它们。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对外,你要知道先躲避什么,要先学会自保,因为生命的第一要素就是自保。

思想上能清净淡泊,无欲无求,真气深藏体内而和顺不乱,精神持守于内而不耗散,不胡乱地对待身体,那么病邪又从哪里来,怎么能侵害人的身体呢?

正因为如此,他们神志悠闲,从心而欲,心性平和,无忧无虑,身体劳作时要保持心境的安宁。真气和谐平顺,每个人都能实现愿望。

“志闲而少欲”其实就是要强调,大家吃饭的时候就认真吃好这口米饭,该去睡觉的时候,就安安稳稳地睡好觉。你吃饭、睡觉的时候,就不要想未来、想过去,而要认真看看当下这一刻到底怎么样。其实道家聪明的地方在于,如果我们把每一秒都能够过得不错,那这辈子就活得不错了。

“各从所欲”,因为每个人有天赋的不同的身体,有不同的气血,有各个发自内心的不同想法,如果顺从其健康状态下的欲望,他就会活得很快乐,如果压制他的欲望,就会让他有一肚子邪气、邪火,经络被堵得不通而产生的。

因而人们能够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觉得舒适,喜欢他们的习俗,专注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彼此之间并不介意对方地位的高低,民众都很自然淳朴。因此过度的欲求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六淫:指的是风 、寒、暑、湿、燥、火)。保护眼睛,不劳眼神,对身体就是最好的保护。

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也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不肖的人,都不去追求酒色的享乐。这里的“愚、智、贤、不肖”是将人分为四个类别,代指所有人。

唯有能使人“合于道”,即重新合于阴阳四时、回归自然、重返“天真”状态,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按照岐伯的这套理论,他们都能活过百岁而行动毫无衰老的迹象,就是由于他们道德完备而毫无偏颇。

五脏六腑是肉身之上古,守“天真”之道,就是安稳生命的法则。

一个德全的人,或者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内求的人。他不会去祈求借助外力,对别人的行为没有抱怨的感觉,也不期望别人给予他什么。

正所谓:求人不如求已,而求已莫过于求“道”。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