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宝山故事|萧泾古寺的故事

2022-12-17 15:14

宝山,这块临江而筑的土地,伴着泱泱江水的激荡、浩浩江潮的翻滚,数百年岁月,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有的昂扬、有的悲壮、有的深情、有的朴素,这些故事一一化为今天的丰厚的“宝山故事”。

萧泾古寺的故事

妙华

民间传说,古时萧泾寺的毁坏与明朝初期的“靖难之役”有着密切的关系。

“靖难之役”是明朝初期叔侄之间争夺皇位的一场大仗。相传明燕王朱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的长孙)见大势已去,欲拔剑自刎。内学士宋景劝说先帝在时曾嘱咐,有一铁柜悬于勤身殿后,等子孙患难急迫时才可打开。建文帝打开柜子,发现内有两套僧衣、两张戒度、一把剃刀、十锭白银,还有一封信,上书:“游僧二名,应文应云,白银十锭,速出鬼门。”建文帝朱允炆出宫后究竟去了何方,至今仍属谜团。而萧泾一带却留下这样一个故事:朱允炆乘小船从南京的皇宫御沟逃出后转入长江,沿江东下,至无锡、苏州一带,转入张浦塘沿河东逃。当年,张浦塘属内地的出海通道之一,河宽200余米,临近萧泾寺,考虑到东逃已无路可走,即入寺求住持收留做一名杂役。当家和尚看出他的不凡来历,就让他削发剃度做了个小和尚,自此在萧泾古寺隐匿了下来。

因为寺大人多,官兵数次前往萧泾寺搜捕都未发现建文帝,但没多少日子仍然被追兵有所觉察,寺庙被严密封锁了。

萧泾寺山门

方丈飞云和尚十分紧张,他担心如在寺中查出建文帝,对建文帝和寺院都不利。一天天还未亮,他对建文帝说:“看来,皇上在这里太危险了,迟早会被他们查出来的,你还是到别处避难,另找出路吧。”朱允炆心情沉重地答道:“现在四处大门都被封锁,叫我开门出去不是找死吗?被朱棣害死还不如死在此庙中。”飞云和尚安慰他说:“不会的,在这寺庙东南角有一扇门,三百年来从未开过,现在也没人知道那里有门,也只有我一个人可以开,你就从这扇门里出去,出门后,一直往东逃,就很快到海边,你设法从海上逃出去,以后再想办法。”建文帝接受了飞云和尚的安排,立即换上乡民的服装,飞云和尚还安排了一名小和尚送他上路。建文帝在小和尚的陪同下,从寺庙东南角的门里离开了萧泾寺,向东海边逃去。至今在这一带,民间还流传着一句“若要此门开,只有建文来”的说法,意思是萧泾寺东南角的这扇门只对建文帝开。

建文帝匆匆向东奔去,这里东面是长江,再外是大海,能往哪里逃呢?没有船只是无法往海上逃的,真是走投无路。当他逃到现在的罗泾镇三桥村的塘口地区时,后面的追兵赶来了,绝望之际,突然发现前方麦田里有人,原来是三位姑娘在割小麦,她们是塘口朱家宅的朱吉珍、朱素珍、朱秀珍三姐妹。异常恐慌的建文帝遂向麦田逃去,向三位姑娘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和自己落难的处境,并向她们求救。三位善良的姑娘一听皇帝求救,立即跪下,一口答应尽力救他。她们想了一个办法,把割下的小麦捆扎后竖起,将建文帝围在了其中。追兵赶到后四处搜查不见,查问三位姑娘,机智的姑娘说好像看见有人往北去了,由此建文帝躲过一劫。

事后,三位姑娘把建文帝安全转移到自己家中,让建文帝在家中避了一夜。全家商量让建文帝从海上逃去,由于她们的哥哥经常外出捕鱼,熟悉海上的生活,所以决定让他前往护送。第二天天未亮,建文帝在三位姑娘的陪同下,从花子泾(通往长江口的河,现仍在)出海逃难了。临别时,建文帝与三位姑娘依依不舍地告别,再三感谢她们的救助。船开时三位姑娘泪流满面,只是船开走后,从此再没有建文帝的音信了。

追兵无法找到朱允炆,为了向朱棣交差,于是一把火烧了萧泾寺,谎称朱允炆已被烧死在寺中。但由于萧泾寺离长江入海口不远,又听说在三桥塘口地方有人曾掩护过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怀疑侄子有可能顺着长江逃往海外,于是派郑和出海,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这就是著名的“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首次下西洋时,有一支船队便是从张浦塘出的海。

药师大殿

据《宝山县志》记载,该寺被毁后,有僧景岑重建,又毁。光绪三年,民间筹资再建。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日寇从宝山登陆,烧杀抢掠,萧泾古寺周围的民居几成废墟,唯有寺庙残屋保留。抗战胜利后,仅存的寺院,部分被毁,部分被改为民房、服装厂、轧钢厂和萧泾小学。当时在小学就读的村民回忆,寺院原有的石碑、条石等被用作地基埋于地下,最后留存的佛殿也于1992年建校办工厂时被拆除。

萧泾寺的故事是宝山罗泾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与萧泾古寺相关的民间传说,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得以留存至今。从传说产生的年代来看,远至南北朝、梁代,近达明达、清代、民国,可算得上千年的历史积累。这些故事内容较为丰富,均与当地风物有着密切的联系,绝大部分在当今尚能找到佐证和痕迹。2013年,《萧泾寺的历史传说》被列为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