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几多困难几多成长,《京津冀大格局》用好团体赛的种子选手

2022-11-19 09:17

提示: "北广人物"↑免费订阅本刊

北京广播电视台《京津冀大格局》栏目从五月起开始策划“大美京津冀 献礼二十大”系列专题节目, 2022年7月20日正式开播,目前已播出8期,近日播出的《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节目中,栏目组走进了全国首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制片人李亚红介绍: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科技部指导建立的国家首个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是“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成立,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和创新链条融通的重大举措,是国家部署建设的战略科技力量,也是实施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探索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抓手,对京津冀开展核心技术产学研协同攻关、打造区域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生态等具有重要意义。

节目通过采访——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吕冬姣,北京协同创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刘宇、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李佳、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博、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长黄俊、北京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研技术总监吴润龙、北京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韩颖、北京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转化医学总监李大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程鹏,及走访相关企业,展现了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如何借助体制机制优势,实现创新要素流动、创新链条融通的。

《京津冀大格局》栏目执行主编、本期节目编导王骁介绍了这期节目录制的几个难点,“首先就是对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战略意义、发展模式、工作内容等进行梳理。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北京国际科技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个国家重大战略紧密联系,所以如何通过事例、话题展现出其战略意义及发展模式并不容易。比如‘专业—产业’耦合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学‘育种’、中心‘育苗’、企业‘育材’、区域‘成林’的发展模式又是怎样的?中心为何要在天津、燕郊、通州三地进行布局?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要想真正的理解并向观众输出,则需要对节目脚本进行细致的编排。”

经过多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的学习和磨炼,《京津冀大格局》栏目组不仅锻炼成一支学习型团队,也逐步成为一支研究型的创作团队,这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策划会、前采和调研论证上。

在脚本创作阶段,王骁根据中心提供、上网搜索获得的资料就达100多篇,其中很多内容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资料搜集、研究和问询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尊重每位编导的创作自由和个性表达,实际上意味着用好团体赛中的种子选手——在《京津冀大格局》,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等案头工作完成后,进入到前采环节,王骁与中心工作人员反复交流,到一线去了解中心的运营模式和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前后三次的走访,几十次电话沟通,终于确定了节目的拍摄形式、拍摄点位、短片内容、访谈话题等。

在拍摄阶段,由于这期节目的访谈嘉宾都很忙,访谈环节一直无法定下拍摄时间,而突入其来的疫情,更令访谈环节推进迟缓,拍摄时间不得不一改再改。

播出时间已定,最关键的嘉宾访谈环节,却迟迟不能录制,这可怎么办?!王骁说,自己与中心的电话沟通,“一天三遍五遍不嫌少,十遍八遍不嫌多”,最后终于确定了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而且就定在通话后的第二天。

有困难大家一起上,“硬骨头”大家一起啃!

王骁立即联系组内拍摄人员——受疫情影响,拍摄人员显得“捉襟见肘”……栏目组的每个人,都放下手头工作,拿起电话,帮王骁一起“找人”“拉人”,终于完成了拍摄团队的组建。

第二天又紧锣密鼓地进行访谈区布置,最终按计划完成了访谈部分的拍摄。

节目进入剪辑阶段后,受疫情影响,王骁居家7天,失去了一同在台内机房制作节目的便利。他立马与后期人员开启了网络高频互动模式,两个人开着视频,各自在电脑上进行剪辑,剪一段,包装一段……同时还要根据各方意见进行修改,以前三天的工作量,现在需要五天才能完成。

——可时间不等人!咋办?

——加班干呗。

李亚红说, 一期30分钟的节目,对于编导来说,每次都是对精力和体力的考验……“为了提升节目质量,王骁有时甚至会连轴转,七天的后期剪辑时间,每天都会熬夜直到凌晨三四点钟。在播出前的审片环节,还会邀请被采访主要单位协助审看专业部分内容,通过仔细斟酌每一个画面、每一条字幕,确保内容和画面的精准。”

一期节目,一次学习,几多困难,几多成长。

《京津冀大格局》通过独特的视角、真实的案例、专业的解读,让大家对8年来京津冀区域发展变化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

王骁说过去自己对于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的打造,虽然有了解,但是并不直观,也不够深刻,“通过这次拍摄,我们不仅看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也了解到了科技成果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通过遴选、立项、研发、创建公司,到最终实现产品的生产。王茤祥主任的深度解读,也让我们对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用他的话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造了外在的条件。同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实际上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要高度融合才能够相得益彰’,这样才能使国家层面的战略构想从容落地。”

李亚红表示,我们做的每期节目都是栏目组深度实践和学习的一个完整过程。

“大美京津冀 献礼二十大”系列专题,还在继续。

《京津冀大格局》栏目组创新和实践的脚步从未停歇。

END

RECOMMEND

推荐阅读

● BRTV诚信北京3·15晚会连办七届,今年首次聚焦网络诚信!

●再忆彭老!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彭士禄

●舞动的长城,认真的父亲!独家专访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之子

监制: 孙成刚张彪 翟涛

编辑:邢大军 戴武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