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朝花夕拾杯中酒

2022-03-29 11:01

【本文原创首发,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我不太能辨赏幸福的味道,爱情的浓郁也无法作为常态,幸而,随处可遇的稀松事物中获取的清欢散落于流年。每一次,经历那种时刻,就像咀咂一枚橄榄。除了爱,我愿意将时间浪费在橄榄上。

上次回海门,在车上瞥见一块交通警示牌,一晃而过,其中标语让我的心动了动,设想着,下次要记得拍下来。这一次中秋回去,放弃坐车,走了段路,选了个角度将它拍下,很应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平安。”

那一刻,想念苏东坡,想念他的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千年涤荡,这种诗意的生活方式终究被极大多数人漠视。即便在宋朝,赋有闲心诗情的人也属少数,否则,他又怎会发出“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的感慨?

站在警示牌下,秋阳滟滟,车水川流,忽然注意到马路对面的一栋楼,十多年前,曾在其中一个窗内寄居。那时,我刚毕业,为工作的事感到前途茫茫,同住一室的师姐比我大三届,趁暑假从乡下来市里学跳街舞的,所以有机缘共度一夏。房东是六安男孩,清秀,寡言,在这个小城修手机。

有一天夜晚,我和师姐在阳台聊天,他走了过来,仰望夜空,表达了一个关于月亮和星星的遐想,他那有别于平日的情味,像是酒后微醺,喃喃自语,并不在乎别人能否给予答案。

我真想整天处于这种状态:花半开,酒微醺。人越是活得清醒,越是远离快乐。清醒着,顶多趋于宁静,而宁静只是快乐的基础。

心若无法栖息,无法微醺,身置之处就不能称为家。

我身边的人大多活得理智、务实、清醒、庸碌,就像空气中漂浮着一座座小型冰山,不断浮动中彼此靠近,然而很难拥抱和融化,有时产生撞击,然后相距更远。所谓的港湾,只是暂泊孤岛。

宁可沉沦于冷冷清清的自由的寂寞海域,也不想束缚于看似热闹的狭仄的现实之羁。

中秋总是要回去一趟的。阿姨处事向来风风火火,强势又匆促,她自嘲是中药里的甘草----哪儿都少不了。她从抖音里学得一款点心,像烧麦和汤包的结合体,非常耗费时间,她很有兴致地剁馅,擀皮,包捏,煎煮。

在市区陪读,租住旧小区,厨房小如斗室,阿姨一个人在其中忙活,别人做事,难以入她法眼。大多数时候,她表现得沉默,气氛也就不会很融洽。这一次竟然站在灶台前,边做事边哼唱歌曲。“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大概其余歌词已经忘记,唱来唱去总是这两句。然而,已经难得,已经让结实的日常有些许飘逸之味。上次听到阿姨唱歌,恍如前世。有歌声佐料的汤包,很美味。

午饭时照例陪外婆喝两口。她说少点少点,多了会醉,我说醉了睡觉,阿姨说,醉了正好跳舞。

朝花夕拾杯中酒。这酒,可以是慰藉风雨之夕的一瓢友情,对酌取暖;也可以是爱过方知情重的一杯思念,悲欢独斟。

最近读《蒋碧薇回忆录》,被她与张道藩的爱情深深震撼。前后十几年,暗渡,牵缠,明修,瓜葛,在道德观念盛行的社会,不能免于诟病。但是,回归人性本真,爱情何须在意他人的目光与评判?庸庸俗众怎能理解爱的真谛,又能对爱情的美、笑、痛、泪感同身受,继而给与同情和赞美?

我想,一切的一切都不该成为放弃和阻灭爱情的理由,只要这份爱情足够真挚炽烈。在爱情面前,一切都值得谅解,并且祝福。

蒋碧薇晚年追忆自己与张道藩的点点滴滴,两人通信占了四分之三的篇幅。字里行间,是密不透风浓稠交织的热情渴望,是如胶似漆深刻自省的缠绵缱绻。

朝花,夕拾,是在追忆与回味中重开一遍。

1937年7月抗战爆发,蒋碧薇带着孩子避难重庆,张道藩信里写道:“因为你喜欢桂花,我特地采了小小的两朵,附在信中奉献给你。最奇怪的是在我折取的时候,无意中得到两朵五瓣的,不能不叹为奇迹!因为近芭蕉处的那株桂树,居然也开了花,色艳味香,竟是一株难得的丹桂!我也采了两朵,附献于你。”

某个冬夜,张道藩期待蒋碧薇的信件最终落空,心中为此苦闷,想借酒消愁。酒,是他俩曾经一起喝过的、她喜欢喝因而他特意留着准备有机会再共饮的酒,喝酒的方式,是学她那样往里面加了糖的方式。“让我看着你的丽影独酌吧!我此刻是带着酒气写信,也许你将来收到信时,信上还有酒味呢!”

有时,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天气,他访客、办公、聚谈,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蒋碧薇。于是藉着陪友人饮酒为名,自饮茅台两杯,仍然学她在酒里放糖,“此情此景,更令我忆念及你,更不能不以酒浇愁。”

乱世与俗世里的痴情男子,寂寞的人在风雨后。

中秋一过,桂花情疏迹远,和往年一样。

有时觉得,孤独就像面对心境迥异的人,端在手里的酒,左右轻漾,无法沉醉,或者微醺。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