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奥斯特里茨战役,处于不利局面的拿破仑,是如何扭转胜负的?

2021-10-19 14:11

谢邀!

奥斯特里茨战役又称“三皇会战”,指的是法国皇帝拿破仑对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直接参与的一场战役。此役,法军处境极其不利,时刻面临背腹受敌的危险,普鲁士的突然参战更是狠狠插了一刀。那么,拿破仑是如何一步步扭转局势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双方实力对比。

1804年3月21日,波旁王室的安茹公爵被法国政府以叛国罪处决,导致英国和俄国对法国十分不满,成为战争的导火索。1805年4月,两国签订《圣彼得堡和约》,7月,在第二次反法战争中受到严重摧残的奥地利加入同盟,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与此同时,拿破仑又加冕意大利国王,引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十分不满,从账面实力来说,第三次反法同盟确实比较强悍。

不过,法军战术灵活巧妙,作战坚决果断,在战役初期取得了一定胜利。1805年10月20日,拿破仑迫使奥地利军队统帅马克·冯·莱贝里希将军投降,法军一举占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俄军统帅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慌忙撤退。不过在海面上,英国皇家舰队击败了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确保了英国的海上霸权。

首轮交锋,双方各有胜负,然而,此时战局上存在一个极大的X因素,那便是普鲁士态度的突然变化。普鲁士十余万大军进入奥地利边境,试图与反法同盟共同夹击法军。一旦意图达成,法军处境将非常艰难。而拿破仑则希望在普鲁士军队抵达之前击破俄军,库图佐夫自知能力不敌,撤退避战,以空间换取时间,等待普鲁士军队到达。

俄军这一路撤退得非常彻底,过河拆桥,不给法军一点机会。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奥地利军队在撤出维也纳时,偏偏不舍得炸毁维也纳桥。法军依靠妙计迅速夺取,为快速渡过多瑙河提供了条件。不过,法军也有失误,骑兵军长若阿尚·缪拉擅自与俄军达成停战约定,任由俄军撤退。拿破仑得知后暴怒,当场大骂缪拉,命令他立刻停止休整继续追击。拿破仑非常霸气地说:“告诉那位在这一协定上签字的俄国将军,说他也无权这样做;只有沙皇才有这样做的权利。”

11月下旬,俄军与奥军汇合,普鲁士军队也即将抵达,来自俄国的援军也正在路上,局势对法军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决定抓住联军和沙皇求战心切的态度,引诱俄奥联军提前与法军决战。拿破仑下令法军做出撤退的姿态,并假装低声下气地向联军和沙皇求和。此举令对方一片欢呼,联军的将军们都认为拿破仑深陷绝境,已经怕了。沙皇更是骄横地只派了自己的侍卫长与拿破仑会谈,此时,识破拿破仑诡计的只有库图佐夫一人,但他的话已经没人听得进去了。

1805年11月27,俄奥联军发起进攻,于12月1日占领普拉岑高地。联军攻势如虹,但他们的作战计划中有一个致命缺陷,那便是计划基于一个基调——法军即将失去作战能力,将向维也纳方向撤退。因此,联军参谋长魏洛特尔将军草率地将大部分军队放在南翼,以求在法军撤退时迂回包抄,拦断去路。

而拿破仑却急于速战速决,将部分主力集中在布尔诺以东地区,为了最大程度上牵制联军,法军率先在该地修建阵地,摆出防御阵势。另外,战役爆发后,拿破仑不断让部队撤退,诱敌深入,使联军产生法军屡战屡败、一触即溃的错觉。此举旨在引诱联军放松戒备,以便使法军重新夺回普拉岑高地。而在联军追击的过程中,拿破仑始终观察局势变化,寻找联军在移动时出现的破绽。按照他的意图,法军应当将联军引诱至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中间地带时,一举夺得普拉岑高地,同时对联军发起反击。

然而,战役过程出现了小小的偏差,联军的进攻强度超过了拿破仑的预期,使得法军不得不提前发起反击,以防止联军大部队渡过哥尔德巴赫河。12月2日上午9时,法军开始对普拉岑高地展开进攻,并用极短的时间便占领此处。俄军意识到法军的企图后,接连发动4次进攻,然而均告失败。事后证明,普拉岑高地才是此役的关键所在,是导致联军溃败的战略核心。

夺回普拉岑高地无望后,北段的联军无法攻破法军防线,南段的联军主力也被法军牢牢牵制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的区域,陷入僵局。随后,在拿破仑的指挥下,法军发起全面反击,将联军压缩到扎钱湖和莫尼茨湖之间的沼泽地带。随后,法军展开炮击。此处密布结了冰的湖面,在大炮轰击下,无数联军士兵落水身亡。无奈之下,联军只能向法军投降,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俄国沙皇在混乱中狼狈不堪,侥幸趁夜色逃出法军包围圈。库图佐夫在突围的过程中负伤,险些被俘。

奥斯特里茨战役是拿破仑的代表作之一,此役联军死伤2.7万人,超过1万人被俘;法军仅伤亡8290人,战损比可谓是相当悬殊了。可以说,拿破仑能够在这场战役中反败为胜,靠的是对战局的观察、对战场地形的把握、对敌人心态的利用、冷静的分析、灵活的战术与应变以及坚决果断点执行。原本是一场艰难的以小博大的战役,硬是被拿破仑变成一场时刻占据主动的大胜。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