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怎样评价顺义?

2021-03-31 16:12

历史上的顺义是北京北郊的农业生产基地,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国际机场落户顺义,为其带来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顺义在产业发展、良性城市化进程、承接北京核心区外溢的经济功能、人口甚至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上,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并大获成功。

从北塞腹地到京郊粮仓

▲ 建成后的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 马文晓/摄

首都机场、现代汽车、燕京啤酒、牛栏山二锅头……从硬化路面到楼盘厂房,水泥灰俨然成了今日顺义的主色调。然而如果翻开历史,就会发现顺义的色彩不止于此,在仅仅三十年以前,从即将降落的飞机上看到的顺义大地似应是黄、绿二色交织在一起的。

▲ 麦田与平野,构成了前工业化时代华北平原上最普遍的景观。 张莲花/摄

历史上,顺义更多以“京郊粮仓”的身份出现,自元代定都北京开始,顺义就是北京城及其周边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首都功能区之一。

▲ 潮白河从顺义老城区东侧蜿蜒流过,它的冲积平原构成了顺义的主体地形,传统的经济文化形态也从中孕育而生。 马文晓/摄

一条潮白河,贯穿了顺义自秦汉至今的历史,围绕着它的水陆交通和农业开发是顺义大地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主旋律。顺义地处潮白河中游,潮白河出山后在一马平川的冲积平原上东西反复摆动、冲刷、沉积,塑造了顺义今日的地貌。平坦广阔的地形,丰厚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地表地下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环境,共同构筑了顺义作为“京郊粮仓”的基础,辽宋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沈括曾如此描述顺州(今顺义区):“其地平斥,土厚宜稼,……地广多粟,……自顺以南,皆平陆广饶,桑谷沃茂”。

自古以来,顺义的地缘优势体现在内向和外向两个方面,它既是从北京城北出古北口的必经之路,又是北方边塞的补给腹地。潮白河上游蜿蜒曲流于燕山之间,是沟通华北平原与北方草原和东北地区的重要天然廊道,顺义坐落于这一廊道的南向出口处。狐奴山西原有牛栏山,山体为赤红色与浅黄色岩层叠压的页岩,二者有可能本是相连的浅山丘陵,因潮白河的侵蚀而形成了两座隔河相峙的孤丘,好像一座大门锁住了古北口走廊南出口,自此往下,一马平川,北方来犯者便可畅通无阻地直捣北京小平原腹心。与此同时,这里还是跨越潮、白二河的重要渡口,堪称水陆枢纽。

▲ 战国时代的蟠虺纹壶出土于顺义南彩附近, 是顺义早期文化遗产的代表。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尹楠/摄

隋唐一统,北方砥定。汉人王朝势力重回,华北平原的农业经济逐渐恢复,燕山南北,农牧两分的形势出现。此时,北京地区的北部山区孔道慢慢成了两种文明势力的交流前沿和交战前线。幽州(北京城当时的名称)这座城也再次成为帝国东北边疆的重要根据地。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北方突厥、契丹等民族难以抵抗强盛到巅峰的唐帝国,纷纷顺应唐朝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而自愿内附,接受大唐的羁縻统治(唐朝在其军事力量所及的边疆地区广设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高度自治,由中央政权赋予名分和合法性,其领地被视为大唐领土的正式组成部分)。唐玄宗开元四年(716),松漠契丹析纥便部落所置的归顺州内迁,玄宗李隆基将其安置于潮白河畔,设怀柔县(治所在今顺义城区),州治、县治同在一城,辖区相当于今顺义区的中西部,其名寄寓了恩名远播、四方归顺的美好寓意,这便是历史上顺义县的前身,开启了顺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唐天宝年间曾改称此地为归化郡,唐末复改称顺州。

元代以来,行政力量的空前加强使北京地区的人口数量不断膨胀,城市用水和粮食需求日益增加,巨量漕粮需通过新开掘的运河从江南进京,因而在郭守敬的主持下,新开通惠河从京城西北引水济运,同时也把漕运路线引入大都城内。潮白、温榆二水不再负担漕运任务,其水源便被解放出来,用以满足本地粮食生产的需求。

▲ 顺义北倚燕山余脉,坐拥浅山山麓地带, 这种地势为顺义早年发达的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宗印/摄

顺州宜农的地理环境早已被前代人所重视。金代定都中都后,金人贵族纷纷在顺州开辟军屯,以占良田;此后,元朝特设官职专管大都路的农事,大肆兴修水利,鼓励垦田兴农,顺州一带的军屯和民屯纷纷兴起。这些都为明代顺义的大规模开发打下了基础。

▲ 顺义作为北京外围主要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从明清时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至今日,粮食生产已不再是主要职能,但顺义现代农业用地的面积和产业规模依旧可观。 李宗印/摄

在明初统治者移民和屯垦政策的作用下,顺义县(洪武年间改称“顺州”为“顺义县”)逐渐有了“京郊粮仓”的称号。直至今日,顺义大地上仍能见到一些明代大规模开发的历史遗留。

顺义:大北京的“卫星城”

▲ 田野之上逐渐涌现出更多的城镇、厂房等现代化建筑,这种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顺义从京郊粮仓向现代新城的转型。 视觉中国/图

针对城市体量过大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规划学者们从近百年前就开始探索种种医治的良方。其中,巴黎提出的“卫星城”之名体现了一种法国式的浪漫想象——外围新城像卫星一样环绕着“母星”。然而并不是所有天体都能成为卫星,它们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和稳定性,才能与母星保持住泾渭分明又相互作用的引力关系。

理想的“卫星城”与中心城的关系正是如此:外围城市在“母星”的牵引下,同时拥有着服务能力和自行运转的力量,就像卫星的公转和自转一样。

中国在上世纪末期也引进了“卫星城”的概念,然而在实践中却是成功者寥寥,连巴黎自己也是教训多于经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产业结构,导致新城沦为功能单一的集中居住区——失去了自转动力的卫星,注定只能坠落于母星之中,变成陨石。

作为北京都市功能外溢和迁移的承接者,紧邻城六区的几个平原区县各自拿出了大量本是普通乡村的土地空间与北京核心区相衔接,而在衔接方式上则各有不同。

昌平和通州是居住区的代表,以通州老城区和回龙观、天通苑两大住宅区为起点,高密度的居住单元逐渐呈圈层状向外铺开,沿着主要交通线次第排开的楼盘满足了无数人的北京梦,也把这些边缘集团与北京市区逐渐连成一片。然而,功能的过于单一和集中让这些区域难于实现城市功能和经济体系的独立运行,由于缺乏产业基础,居住在此的百万量级人口无法就近就业,只能拥挤在超高密度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潮汐式通勤,这对交通服务来说不啻为一种灾难。顺义则有所不同,每天清晨,铁15 号线的车厢里虽也摩肩接踵,但并没有像途经回龙观的13 号线那样从车内一直拥挤到站外——在北京地铁常规限流车站名单中,从顺义进城的15 号线全线无站上榜,这说明住在顺义的远程通勤人口与昌平或通州不在同一个数量级里。

▲ 首都机场的强力驱动是顺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化的重要原动力。 视觉中国/图

对中心城区的全方位依赖,导致的结果是北京所急迫需要的城市功能和人口的疏解不仅没有实现,反而赘生出了一个个城市病的大病灶。盖楼容易,从无到有地打造一座功能齐全的城很难,除了自身的条件,决定性的契机同样重要。或者再直白一点说:首都机场,是让顺义与众不同的重要原因。

▲ 从农业到传统工业,再到高新技术制造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顺义的产业结构在内外环境的双重推动下实现着不断的升级。这是顺义实现从北京卫星城转变为京津冀地区重要功能中心的内在动力。

(上)北京汽车厂的生产线上火花飞舞。 安湘庭/摄

(下)北京三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李晓峰/摄

温榆河在顺义与北京市区之间构成了一道结界状的软性隔离,一定程度上阻挡了顺义被北京这个巨型引力场撕裂。由于地铁通车较晚,顺义始终没有建设集中面向市区上班族的特大型住宅区。与此同时,以机场为核心的航空企业与配套服务行业直接消化了近十万的从业人群,在机场的辐射带动下,物流、加工、会展、酒店等产业集群也以极大的“胃口”吸纳着大量的就业者。除此之外,顺义也还有不少不以机场为核心的传统的制造业,比如北京汽车,同样是就业大户。如此众多的居民在顺义工作,也在顺义生活和消费,上班为顺义提供服务,下班为顺义创造价值,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因而,顺义成功地避免了成为“睡城”的命运。

▲ 潮白河畔的顺义城区是顺义传统的政治、商业和居住中心,与以临空经济为主的机场片区一道,构成了顺义这座新城的核心。 安湘庭/摄

“与世界为邻”在这里并不只是一句口号

▲ 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这一最新纲领性文件在2017年发布,顺义在未来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明晰起来。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内,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对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未来畅想一番。 全景视觉/图

规模化工商业拥有自发造血的能力,不依赖中心城供给的“脐带血”,是顺义经济的一大特点,也是“卫星城”成功的关键。由于有国际航空枢纽的存在,顺义一方面吸收全球的优质资本与技术,一方面通过货运航班把工业产品卖到世界各地,贸易空间的拓展让顺义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而不再仅仅围绕着北京转。作为一个功能全面的经济体,顺义在北京这颗“母星”身旁,完全能够像卫星一样自行运转起来。

顺义更多的魅力在于,经济和功能独立性的体现并非闭门锁界、自给自足,而是其内外兼容的多元性。在机场的辐射圈外,大量的平旷土地上承载着从北京满溢出来的需求和梦想,扩展着北京人(当然也包括顺义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空间。

▲ 20世纪90年代的牛栏山酒厂大门。 李宗印/摄

普通百姓最日常的酒肉之需,多赖顺义:北京市场超过半数的猪肉都来自顺义的鹏程食品公司,它的前身或许更为妈妈辈的人们所熟知——顺义肉联厂,“牛二”和“普京”更是堪称北京人酒桌上的乡愁。作为自古以来京郊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顺义的地方文化多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今,又有新的一批有识之士在顺义用自己的方式向本地传统致敬,他们在农业上进行的新的开发正在越来越多地摆上对生活有更高追求的人群的餐桌,他们在文化产业上的新探索新尝试也在吸引着一部分都市年轻人投身其中。

▲ 自由摄影师小逸把乡居生活的地点选在了顺义,这里既与闹市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又与便利的城市生活相距不远,相互之间切换自如。 车莹/摄

有别于城区的中产式郊区生活在顺义同样被很多人营造得有声有色。租小院的理想青年和住别墅的事业有成者在这座巨型城市中或许不会有什么实际的交集,但他们对各自美好生活的打造和追求是相通的,挤在地铁里的上班族绝非不向往这样的生活,只是他们所居住的地方似乎不太具备这样的氛围。这些有趣的灵魂选择顺义落脚是有理由的,优良的自然环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顺义与北京市内资本和文化创造力最集中的地方相距不远不近,进宜业、退宜居,稍稍移步便又是通达全球上百个城市的国际机场,“与世界为邻”在这里并不只是一句口号。

▲ 顺义的温榆河畔分布着北京最密集的高端居住区,这种类似北美郊区社区的居住空间为最早来到中国的外籍人士提供了一种熟悉的氛围, 因而成为北京别墅区的典范。 李宗印/摄

顺义的真正样貌在这种多重维度的叠加中愈发变得妙趣横生,空间感十足。它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郊区,而更像一个在地理、文化、经济、社会方面十分完整的小城市,却又与巨城北京维系着多方位的紧密联系。抛开纯粹的理论术语,把顺义重新诠释为一座“卫星”之城,简直再恰当不过。

END

《风物中国志·顺义》

姚瑶 许君达 主编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