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以讲述《论语》走红的于丹,水平到底如何?朱维铮:她根本不懂

2024-03-04 15:10

在《百家讲坛》所有走红的讲师之中,于丹绝对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位,2007年,于丹解读了儒家经典 《论语》,还出版了数百万册的图书,凭借此一项,她荣登作家富豪榜,可没多久,同样是因为解读《论语》,于丹很快便跌落神坛。

同时期火起来的其他几位学者,如易中天、康震、蒙曼等人,如今依然活跃在各大综艺和学术论坛中,可谓风生水起,可是于丹早已远离了大众的视线,那么于丹解读的《论语》到底对不对呢?她自己的功底又如何呢?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_于丹_于丹事件

一、于丹的“崛起之路”

1、于丹其人

对于丹解读的《论语》自然是有不少支持者、赞美者的,除了美学家李泽厚、北大交手葛晓音等专家学者外,还有购买过于丹书籍的大量读者、粉丝,凡事总不是绝对,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就评论说:“于丹不知《论语》为何物”,还有深圳大学的学者徐晋如直指于丹书籍的读者“不要把厕所当客厅”。

这些话无疑是非常犀利的,关于于丹的学术水平争论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支持者中专家学者的比例微乎其微,更多的还是于丹的粉丝。

在于丹走向《百家讲坛》的大舞台前,国内还没有任何一档火爆的文化类科普节目,所以大慧认为于丹的爆红有其偶然性,也是必然的结果。

我们来看一下于丹的身份,首先是北师大的教授,其次还是影视传媒系的系主任,以钻研传播学为主,换言之,她是一位擅长“表演”的学者,事实证明,她在《百家讲坛》上的表演十分到位,也十分成功。

于丹事件_百家讲坛于丹论语_于丹

2、舆论的“浪潮”

伴随着于丹在《百家讲坛》上的成功,立刻趁热打铁出了书,这本书累计印刷了400多万册,用传播学的专业说法,其潜在读者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000多万人,当然了,这还不包括互联网、报纸杂质、新媒体等渠道的传播。

几乎是一夜之间,人们都在热议《论语》这部古典巨著,自“五四”后,绝大多数中国人连诗词也不读了,更何况数千年前生涩的古文呢?

现在突然出了个专家,在权威的舞台上用通俗的语言解读这本经典,还引来了数千万人围观学习,从这方面看,正面的意义绝对是不能否定的,这也是李泽厚等学者选择支持于丹的主要原因。

于丹事件_百家讲坛于丹论语_于丹

问题是,他们可能压根没有读过于丹的书,当时《于丹心得》出版之后,就引发了舆论的争议,起初只是各大院校在读硕博的反对,像朱维铮、徐晋如这样公开发声的“大咖”是少数。

到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互联网上发现反对、驳斥于丹《论语》心得的文章和报道,甚至很多硕博会把这一话题直接作为毕业论文来探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大慧认为原因很简单,于丹这本书里的问题实在太多、太明显,多到了数不胜数,甚至变成了“笑话”,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说一下。

于丹事件_于丹_百家讲坛于丹论语

二、于丹跌下神坛之路

1、被诟病的地方

史学家朱维铮认为,于丹本人的水平非常不足,根本就不怎么懂《论语》,很多话都是在胡说八道,徐晋如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公开表示,于丹近乎是在亵渎《论语》,认为别人如果把她的话当做孔子本人的想法,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大慧总结了一下于丹书中的错误,大体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其一,对《论语》原文的缪解,其二,用词不当处太多,还有生造词汇的现象,另外行文逻辑、标点符号的运用都存在不当,这一般都是中学生才会犯得错误。

所以这本书拿在手里读一读,会给人一种众多写手堆砌出的感觉,根本不像专业学者的著作。

在书中,她一般会先引用一段《论语》的原文,翻译之后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顺便就这个主题讲一个小故事,平心而论,这个解读的方式还是通俗、有意思的,可问题是,她解读的内容中错误实在太多。

于丹事件_百家讲坛于丹论语_于丹

2、书中的“错误”解读

比如在解读《论语》中“不耻下问”的时候,她一开始说是要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视为耻辱,慢慢的,就变成了要乐于向比自己差的人去学习请教。这还没完,随后又变成了孩子也可以是成年人的老师,我们成年人必须要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众所周知,《论语》中的“不耻下问”强调的主旨是:一个人现有的身份不等同于他自己的学识,我们应该向所有比自己有学问的人请教。但是到了于丹这里,最后就成了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这难道不是两个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吗?

于丹事件_百家讲坛于丹论语_于丹

再来看语法上的问题,那就更多了,比如于丹用“深刻的”作为定语造句,她说:“在这个过程中,你或许能看出这个人心中一种深刻的善良”,相似的还有“深刻的亲情”、“深刻的心愿”等等。

这种对“深刻的”理解和应用习惯显然不符合于丹的身份,一般低年级还没有掌握各种文法的学生才容易出现这种搭配。

从这两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看出,不管是对《论语》内容的解读,还是书本身的语法应用,可谓破绽百出,也难怪这么多人不买账。

大慧当年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也莫名的生出了一种想法:这质量哪里会是出自大学导师之手?简直像极了临时找人拼凑出来的畅销书,严重怀疑是在蹭《百家讲坛》的热度,同时收割观众们的“韭菜”。

于丹_于丹事件_百家讲坛于丹论语

估计有大慧这种想法的朋友,应该不在少数吧!可以说于丹成也《论语》,败也《论语》。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