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李定国是民族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李定国简介_李定国_李定国 吴三桂

2023-09-16 10:27
崇祯三年(1630),年方十岁的李定国就参加了张献忠起义军李定国简介,受到张献忠的喜爱。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起,被养为义子。后数年,李定国随张献忠起义军转战于秦、晋、豫、楚,临敌陷阵以勇猛称。

文章目录:

  1. 李定国简介_李定国_李定国 吴三桂
  2. 李定国明朝最后时刻的“中流砥柱”

一、李定国简介_李定国_李定国 吴三桂

李定国

(1620~1662) 明末清初大西农民军领袖之一。陕西榆林人,家世务农。崇祯三年(1630),年方十岁的李定国就参加了张献忠起义军李定国简介,受到张献忠的喜爱。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起,被养为义子。后数年,李定国随张献忠起义军转战于秦、晋、豫、楚,临敌陷阵以勇猛称,又喜读兵法、《资治通鉴》诸书,在军中以宽慈著。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率起义军入四川称帝,建大西国号,设官分职,以孙可望为平东将军,李定国为安西将军,刘文秀为抚南将军,艾能奇为定北将军,分统各营。其时,清朝已奠都北京,遣兵进攻农民军。大顺军接连失败,李自成牺牲。顺治三年(1646),清朝派兵入川,攻大西军,张献忠牺牲于西充,大西军数十万众溃败。孙可望、李定国等四将军收集残部数千人南走,连克遵义、贵阳。清军进攻大顺、大西两支农民军的同时,又相继消灭了南明弘光、隆武两个政权。清军所到之处杀掠极酷,各阶层人民纷起者带迟反抗,民族矛盾激化,抗清斗争席卷全国。大西军遂决定“联明抗清”,并进取云南,作为抗清基地。时艾能奇已死,孙可望称“国主”,李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

顺治六年,孙可望致书南明永历朝廷,愿“联合恢剿”。后孙可望自称秦王,并派兵入贵州、四川,尽收南明诸军残部,大西军力量增强。永历政权不得已,正式册封孙可望为秦王。孙可望移永历帝于贵州安隆,派兵监护。九年,大西军两路出师抗首李清,刘文秀出四川,与吴三桂部战于川北保宁,大败,退回贵州。李定国一军由川东入湖南,连获大捷。

李定国率军从武冈出全州,围桂林李定国简介,清南征军统帅、定南王孔有德驻镇桂林,城破,孔有德自焚而死。李定国乘胜进攻,除梧州外广西全省皆复。大军入湖南,进江西。出兵七个月,辟地三千里,军威大振。永历朝廷封李定国为西宁王。清朝得讯行销,以敬谨亲王尼堪为统帅,率八旗兵十多万南下增援。至衡州,与李定国战于城北。定国兵佯败,尼堪追击,伏兵起,斩尼堪于阵。

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孙可望恐其威重难制,拟去其兵权。永历朝廷中大学土吴贞毓等以孙可望有意废永历帝自立,密谋以李定国制孙可望,授以“屏翰亲臣”金印,命其回师。顺治十年,李定国闻孙可望终将不利于己,率军南进,并致书郑成功,请其派兵南下,合攻广东。时李定国移军雷州、廉州(今广西合浦)。攻清军于高明(今广东肇庆东南)、新会。清援兵至,双方激战,李定国兵败,退守南宁。

顺治十三年,李定国自南宁回军,兼程往安隆,与大西军将帅刘文秀、白文选等共移永历朝廷于云南昆明。孙可望闻讯大怒。李定国谋与可望和好息兵,以刘文秀血书致可望,又遣回可望家属。而可望因废帝自主的阴谋未能得逞,更加恼恨,于顺治十四年,悍然发动内战,起兵攻云南,因诸将皆不直其所为,相率归李定国,孙可望大败,仅率部属六百余人至宝庆降清。

孙可望既叛降清朝,刘文秀也不久病故,李定国成为大西军统帅,并以晋王之尊掌南明永历朝廷大权。部署既定,又致书郑成功及川鄂间大顺军李来亨等部,约合力抗清。但李定国执掌大权后,用人不当,怀疑诸镇将皆孙可望所设,悉调赴云南核其功罪。南明旧将亦多弃置不用,因此军心不固。孙可望扳后,云贵内部虚实已为清军尽知,加之孙李交战,大西军情锐受损。有南明官员以“内难虽除,外忧方大”告诫李定国,但李定国不以为然。

顺治十五年,清朝趁孙可望来降,决策以三路兵大举入滇。南明永历帝以晋王李定国为招讨大元帅,加黄钺,部署迎敌,李定国分兵扼守,观望不前,致各路守兵均为清军所败。十六年,李定国亲率主力三万人与清军激战于遮炎河,又败。永历帝率其官属仓卒逃入缅甸。李定国派白文选寻永历帝。因缅人阻挠,未能接出。十七年,李定国、白文选分道入缅,缅人以大军十余万拒战,定国、文选虽奋战得胜,但终未救出永历帝。

时清朝命吴三桂等统兵入缅。十八年冬,缅人将永历帝等献于吴三桂军前。次年四月,吴三桂杀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子于云南府(今昆明)。李定国闻永历帝被俘,回兵勐腊,仍遣人往车里借兵,以为持久抗清之计。但营中人马死者相继,李定国亦病,复闻永历帝凶信,更加愤懑。康熙元年(1662)六月二十七日死于勐腊。临终时遗命其子:“任死荒徼,勿降也!”

二、李定国明朝最后时刻的“中流砥柱”



李定国,名叫雨凝,陕西榆林人。这个农民的儿子,十岁时被张掳走,喜其貌不扬,视若己出。





国长八尺,眉阔,躯干雄壮,举止优雅。在小偷中,他是唯一善良的。遇见文士,懂兵法,经纬,读《通鉴纲目》,懂一点大义,不喜偷盗。向忠诚低头是无法自拔的。部里的两万人都会献身于忠诚。


这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永历实录》一书中所写的李定国传记。


王夫之是谁?他与顾、黄宗羲并称为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能让他做传的,要么是忠于大义的人,要么是大汉奸大反派的人。李定国显然属于前者。


在我们的大部分认知中,明朝是从崇祯皇帝景山公园上吊那一刻起灭亡的。是的,官方认为1644年是明朝灭亡的时间,但严格来说,这种说法并不全面。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可以说是灭亡了。毕竟皇帝死了,首都被占领了。但是,别忘了,明朝还有一个“首都”,南京。朱棣经灾后,迁都北京,但南京并没有说失去了首都的地位,只是作为陪都。它和北京一样,有六部,管辖南直隶。而南京六部一般是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只是诸侯行使、大臣退位或变相流放的地方。


如果明朝能永享天下,南京自然永远是首都。但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的军队占领,皇帝死在景山公园。现在南京的省会城市地位油然而生。当时,南京六部官员让斧王朱友松登基,重建大明,这就是历史上的南明弘光政权。


但是弘光的政权是短命的。清朝八旗军队从山海关南下,先破北京,再一路南下,攻下南京,摧毁了所谓的弘光政权。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明朝那些忠臣,选择了继续从朱的后代开始重建明朝。当时出现了两个南明小朝廷:一个是唐王朱在郑之龙等人的支持下在福州称帝。这就是龙吴政权,但是随着郑之龙清王朝的覆灭,龙吴王朝很快就灭亡了;另一个是大西凉军中的残余势力张和明朝的那些官僚。他们联手支持桂王在西南地区称帝。这是李咏政权,这是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


南明虽然处于最困难的阶段,尤其是南明政权全部灭亡的时候,但是忠臣良将不少,张的西征大军李定国就是其中之一。


我开头说过,李定国是张的干儿子。在王夫之的《永历实录》,后来李定国拿走了,被人贩子卖给了当时还是流寇佛的张。后来被张吸引,收他为义子,改姓张。张有不止一个义子。他有四个学期。长子是孙可望,次子是李定国。而李定国也没有辜负养父的栽培。他作战勇猛,经常冲锋陷阵,所以被称为“小尉迟”。


然而,李定国的巅峰并不是在张当政时,而是在他投靠政权时。


张死后,其余人都赞同李定国的主张,认为傅明反清。当然,李定国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仅用一只手,他就让李咏政权声名远扬。在这些南明政权中,只有李咏政权挣扎了近20年。


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它既往不咎,同意加入孙可望、李定国等残余的西凉军。


两位著名的国王让世界为之震动。


j


与此同时,孙可望和刘文秀率领的其他西方军队也取得了相应的胜利。不仅如此。远在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趁机向清廷发起了进攻。有一段时间,“清朝的君主和大臣一听到警察,就浑身上下颤抖,一听到国名,就感到害怕。曾有人提议放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皇帝媾和”。


因此,李咏封李定国为晋王。


有句话说得好:堡垒通常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受到外部威胁没关系。我们可以搁置内部矛盾,联合起来抗敌。一旦外部危机解除,矛盾就会凸显。不幸的是,归根结底,李咏政权死于内斗。而这场明争暗斗的双方是李定国和孙可望。


孙郑翔,清廷受益匪浅。


自从大西军投靠李咏政权后,孙可望一直怀恨在心,但又受不了大西军一致同意傅明的反清政策,所以也就忍不住同意了。作为西方军队的首脑,孙可望雄心勃勃。李定国贡献高于自己的时候,也被封为晋王。他坐不住了,决定暗中与李定国作对。


然而最后在士兵的倒戈下,失败了,只身逃到清廷,成了民族败类!然而,孙和李之间的不和导致了对权力的巨大破坏。清廷抓住机会,向云贵川挺进。李定国节节败退,最终失败。与此同时,李咏皇帝逃往缅甸,不再有收复山河的野心,也不愿回国。最后,在清军的压迫下,缅甸国王交出了被吴三桂杀死的李咏皇帝父子。


死在异乡,传遍世界


得知李咏皇帝驾崩的消息,李定国哭了,知道李咏皇帝死了,复明反清的旗帜也没用了。况且军队和马匹还在缅甸,随时会遭到袭击。他们筋疲力尽,再也没有返回天堂的力量。很快,他们变得抑郁并生病了。临终前,他们告诉儿子:“宁死不废,没有健康!”一代英雄就这样死在了异乡。太可惜了!


虽然李定国死了,但是云南人还是把定国当做滇中的脊梁!他死后,部下没有回国,而是分散在缅北山区,形成了现在的缅甸果敢民族。


李定国的事迹也让民国云南巡抚蔡锷成为几百年后的楷模。他的名声流传千古!

以上是问答百科为你整理的2条关于李定国的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更多相关李定国的内容请站内查找。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