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罗敏庄 罗敏出生于哪里

2023-08-16 11:44
罗敏绘画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她把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以高度个人化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即以娴熟的笔触和绚丽的色彩诠释了事物所隐藏的个人情感和视觉内涵。

文章目录:

  1. 罗敏出生于哪里

一、罗敏出生于哪里


罗敏
罗敏,1968年出生于四川泸州,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原成都军区创作室专业画家,现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文名:罗敏
别名:女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泸州
出生日期:1968年
职业:北京画院画家
毕业院校:解放军艺术学校
代表作品:《新兵营的小丫头》、《夏河街头迎面走来的他们》、《祝福》
个人简介
主要参展情况:个展:2011年在今日美术馆举办“日常之镜——2011罗敏绘画展”。2013年于今日美术馆举办“路过,既成为风景”罗敏纸本绘画展。
群展:“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作品展;“可见之诗”中国写生油画展;首届“艺术凤凰”中国当代青年油画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展;第36届日本横滨国际海外艺术家邀请展;“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首届中国百家金陵油画展;第11届全国美展;第六、七届全国体育美展,;第九、十、十一届全军美展;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
自述
绘画对于我,是一种寻求人格自由的方式,它不应该是压抑和牺牲自己的个性来求得大同。我喜欢画布与笔触的感觉,我试图用一种纯粹而朴素的语言去作画,从而寻找到通往自己相对独立、封闭、单纯的精神家园。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绘画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兴趣所在,而作为女性和军人这一双重的身份定位,艺术创作和创作中的观念形成又总是游离于两者之间,现实银敏生活的体验和社会角色的定位总是以种种方式支配着自己的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使其在各种矛盾中找到和谐并相互影响协调起来。但无论是进行主题性创作(如女兵、西藏题材等),还是非主题创作(游泳、植物、石榴题材等),内容切点的个性化和绘画语言的个性化都是我寻找的根本核心,因为艺术家的目的是想通过对作品的描绘来完成自己的心灵诉求。真实存在的个性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是艺术作品的最终气质。所以在生活中用心感受,用自己的心灵描绘真实而独特的自我尤为重要。无论是在题材还是语言方面,用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心灵,在生活中找到一个真实而有个性的自我。哪怕是对于画布、颜料、笔的属性,我都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实验,尽量用一种具有与自身相称的绘画方式和气质,去实施真实的个性体现。在创作中,如果我们用出自于某家某派的语言去描述去表现,用固定的理念和模式去观察生活,这就使得生活的真实性和原发性从来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大脑。我们再用一种固有的价值和审美来指导我们的创作方向,真正生活的本质却被遗忘在死角。我们的良知、品格和判断在一切“固有式”中被逐步弱化。其实绘画除了大众化的“审美”以外,它应该发出一种强音,一种对于社会,对于生活的觉悟、责任和热爱。我们应用自己独有的眼睛去看,去感悟生活的真实美。
艺术成就
2013年11月今日美术馆举办“路过,既成为风景”罗敏纸本绘画展,共展览作品66件;
11月出版《路过,既成为风景/罗敏纸本绘画》;
12月油画作品《游泳》被北京画院收藏;
12月由艺术跟踪出版中心出版《罗敏逗绝个展现场跟踪》
12月油画作品《夏河街头迎面走来的他们》入选“绘画的品格”当代中国油画展;
2012年油画作品《版纳女兵》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建军85周年全军美展;
油画作品《盆景·兰》入选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青年油画作品展——最绘画”;
油画作品《河田凤凰小学的孩子们》被北京画院收藏;
油画作品《花草集》系列参加由澳门行山搏姿政公署主办的“十三位优秀女画家油画联展”
油画作品《新兵营的小丫头》荣获“第七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美术类银奖;
2011年油画作品《盆·景》系列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艺术凤凰”当代青年油画展;
油画作品《新兵女孩阳光下》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
油画作品《新兵女孩阳光下》入选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建党90周年美术作品展;
油画作品《新兵营的小丫头》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军旅美术家的摇篮--解放军艺术学院优秀美术作品展;
油画作品《祝福》入选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四川更美丽—四川优秀美术作品展;
油画作品《骇》入选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并获“佳作奖”;
油画作品《2009年秋天》、《安静时能听到泥土的心跳》入选成都文轩美术馆举办的无法缺席--文轩美术馆开馆展;
今日美术馆举办“日常之镜——2011罗敏绘画展”,展览了油画作品50多件,获得广泛的关注,该个人画展是军队艺术家首位在今日美术馆举办这样的当代性学术展览奖);
出版画册《罗敏油画作品选集》
2010年油画作品《盆·景no.5》系列入选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的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油画作品《12岁的夏天No.3》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
油画作品《安静时能听到泥土的心跳》入选成都上海共同举办的“东形西式”上海四川油画作品交流展;
油画作品《藏北印象》入选在时代美术馆举办的具象研究——重回经典;
油画作品《风景系列》入选在山西太原举办的漫游三晋—中国当代油画名家写生展;
油画作品《夏天》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展;
油画作品《盆·景》系列入选在横滨美术馆举办的第36届日本横滨国际海外艺术家邀请展;
油画作品《祝福》、《SUMMER》入选在上海大学举办的“离合之道”当代艺术家提名展;
2009年油画作品《石榴》系列参加上海索美画廊《生:纪念的一种》群展;
油画作品《红色记忆》《石榴》系列参加北京789双年展--绿色时空特展;
油画作品《新兵营的小丫头》入选在湖北武汉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油画作品《SUMMER》入选第在山东济南举办的七届全国体育美展;
油画作品《祝福》《新兵营的小丫头》参加重庆江山美术馆她世界-2009国际当代新锐女艺术家邀请展;
油画作品《祝福》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
《记忆中的红飘带》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作品展;
2月被评为全军院首届校育才奖“金奖”。
2008年油画作品《记忆中的红飘带》入选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首届院展;
油画作品《石榴》系列参加成都空港十号艺术机构开馆展《数像时代的绘画与雕塑》;
2007年油画作品《记忆中的红飘带》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十届全军美展;
油画作品《石榴》入选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办的“艺术中国”全国画展;
油画作品《石榴》系列共八件作品参加由何多苓老师提名、成都K画廊主办的“5+3花聚锦官城”女性艺术家联展;
油画作品《石榴》入选首都博物馆“融合与创造--2007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油画作品《红石榴》入选“艺术中国”全国画展;
2006年油画作品《美丽世界系列》、《存在的方式》系列入选在兰州美术馆举办的第十九届新人新作展;
油画作品《红色记忆》入选南京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百家金陵油画展;
2005年油画作品《红土蓝天·正午》入选在南京博物馆举办的第六届全国体育美展;
2002年油画作品《清晨·工作室》入选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第九届全军美展
1997年油画作品《峥嵘岁月》入选在四川美术馆举办的建军七十周年四川美术作品展;
油画作品《新长征——青苹果》入选在四川美术馆举办的纪念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四川美术作品展;
油画作品《甲A启示录》入选四川省体育美展;
1996年油画作品《静·物》入选首届成都油画展
1994年油画作品《存在的方式》入选首届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美术作品展

出版情况
2011年出版画册《罗敏油画作品集》、《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风采----罗敏油画集》、《日常之镜·罗敏绘画展》;
2013年11月出版《路过,既成为风景/罗敏纸本绘画》;
2013年12月由艺术跟踪出版中心出版《罗敏个展现场跟踪》
代表作品
《新兵营的小丫头》、《夏河街头迎面走来的他们》、《祝福》、《藏北印象》、《盆·景》系列、《石榴》系列、《记忆中的红飘带》、、《新兵女孩阳光下》、《花草集》系列、《游泳》系列
作品赏析
罗敏绘画解说
黄笃策展人
罗敏到底是谁呢?她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军人,更是一位默默耕耘的女性画家。罗敏绘画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她把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以高度个人化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即以娴熟的笔触和绚丽的色彩诠释了事物所隐藏的个人情感和视觉内涵。罗敏的绘画涉猎的题材广泛,从丰富多彩的花木静物到个性复杂的人物,从严谨而细腻的部队女兵生活到浑厚气质的藏民肖像,再到稚嫩而活泼的儿童,等等。她选择这些日常而朴素的物像作为描绘和分析对象,既诠释了生活美学的本质,又表现了绘画的视觉美感。
与其他军旅画家现实主义的“英雄”叙事和今天浸染商业气息的流行绘画不同,罗敏执著于自己的审美判断和艺术信念,倾向于对微观世界的明察秋毫,在尊重客观对象的同时,更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表现,具体依赖于随意的笔触和严谨的造型,创作出了绘画的独特形式美感。画家无意于要还原客观世界,而是借用这些物像来创作和表现自我认识和分析的世界。从结构主义的角度看,任何一种艺术符号的意义都来自于它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尤其来自于它与其他符号的对比或对立。也就是说,绘画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绘画中形式符号的对立表达出来的。无论如何,罗敏的绘画正是通过对日常生活及其表征的抽离、过滤和提炼,编织出一种具有形而上的视觉符号。画家正是借助对变化的日常生活细节的解读来抒发个人的态度和看法,并剖析了这种生命实体的时间与存在的意义。在《盆花》系列中,虽然她描绘的是花草瞬间的静态,却有暗示生命的时间和存在之意。然而,花的盛开、衰败和枯萎的表征传递出画家的另一种解析之径,在如此模糊而混沌的世界中,尽管花木有生长、延伸、循环和消失的形式,但她在绘画中却极力避免客观再现,而是以凝重的笔触和光泽的色彩营造了一种带有色泽感的肌理以及冷漠和肃穆的氛围,这种被高度拟人化的盆中花卉蕴涵着画家那种傲人的品性。尽管如此,这种定格的图像最终表现了一种抽象的时间“刻度”:既无失去的时间也无找回的时间,而只有无过去和无未来的时间,也就是用绘画创造了自身的时间。
与此同时,除了绘画对时间和存在的清晰观念表述,罗敏还把“盆花”看作是自我情感的释放之径,虽然这些花草并没有明确指示什么,而只是表现出对生命意识的隐喻。然而,众所周知,在现实主义绘画中,它再现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意义,但罗敏并没有完全秉承这一艺术思路,即不是把绘画处理成既定的事实,而是打开绘画语言的开放性,让其生成了诸多的歧义——既能意指生命本体的意识,又能反射人的忧郁、寂寞、焦虑和伤感的精神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观众不是直接观看某一事物,而是观看事物的某一特定的形象,其中包含了作者的主观视角和个人色彩,其绘画的恰当性就在于直接交由观众自由的想像、思考和判断,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体验、说明、解读和论证绘画的内涵和意义。
在作品《红色石榴》和《蓝色石榴》中,罗敏巧妙将摄影和电影的镜头要素融入绘画语言中,旨在改造绘画自身的形式结构。具体说,她把绘画与摄影及电影之间的关系处理成一种介于中性的语言方式,在改进绘画语言的同时,又使绘画疆界发生延异和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幅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近乎单色调子的红色和蓝色,无不暗示人的主体意志。罗敏在这两幅作品中把裂开的石榴局部放大,描绘的石榴子是那么晶莹剔透,那么富有质感,那么带有脆弱易碎之感,都给人以生命纠结的感受,尤其是整体的红或蓝的色调强化和渲染了视觉的刺激和震撼,暗示了某种人为的控制行为。一般而言,画家给出信息的意图与观众获得信息的理解往往相反或偏差,也许观众更容易从她的这两幅作品传递的信息中感悟到(与人相关的)暴力和快感相伴的意义:既暗示了人的暴力性,也表现了对象本身的美感。但罗敏绘画自身的形式和观念更多引出的是对暴力问题的思索,她的绘画存在着一种关于暴力无处不在的多重暗喻,这是一颇有争议的话题。在批评家看来,阐释与判断之间保持着某种距离,因为任何理性的阐释都无法说明感情的偏爱。也许罗敏的绘画恰恰从艺术家直觉和感性中倒出了理性的分析,这是一种带有鲍德里亚式的关于暴力的表述,即暴力的图像与图像所受的暴力。它从这样三个方面进行的归纳和提示:一种是进攻和强制性的暴力。一种是以柔和的、劝诫的、安慰的姿态出现的软暴力。一种是与图像和信息相关可视的媒体暴力。
在其它的静物画中,无论是仙人掌的坚实,还是君子兰的俏丽,或是乱草的妖娆,罗敏将这些植物状态统摄成主观描绘的对象,从中能感悟到其生命的美感,她的画作《安静时能听到泥土的心跳》集中强调了这一美学特征,这显然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优雅境界及禅宗绘画美学有关,在表现干枯或鲜嫩的花草中的生命状态中,她强调了主观意识的自然性,无论是那种干枯和嫩绿的交错形象,还是俯视的盆罐的兰花或其它花卉,墨绿色的叶子被以厚重有力的笔触勾画出生机勃勃的正背面,充分表达了一种“物我相忘”、“主客合一”的纯粹经验。另一方面,画面的形象与诗意的题目被画家巧妙处理成了彼此的互补关系。在该幅作品中,罗敏以油画颜料的物质性所发挥的自由而松动的笔触犹如传统书法和绘画中的枯笔,显得既自然又率气。其简约画风直接拉近了人与日常世界之间的亲近感,即中国人与花草的审美关系。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仍延用这一文化传统,把花草与自我看作是一个整体。养花草兼顾审美和(身体)养生,人在日常生活中把植物与自己的生活方式相联系,养花卉成为中国人的养生之道,也是一种心理“疗伤”的作用,它有其绚丽的风采,把自然装饰得分外美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还可以调剂人的生活方式,增强个人的审美趣味,更能增进人的健康以及科学知识和个人修养。因此,罗敏正是通过这一带有禅意的绘画理念来解开和表现“主客合一”的视觉哲理和心理抚慰。
作为一位女性画家,罗敏把潜意识的母爱感情注入到绘画表现媒介和手段中,并把这种情感的积淀扩大到家庭、生活、工作、女性及儿童的微观世界。尤其在观察小孩生活习性的过程中,罗敏在作品《游泳课》和《彼岸》系列作品中充分表现了其艺术的直觉和天分,她抓住了小孩和泳池主要特征,用水墨写意式的手法加以概括——在以大排笔刮刷出荡漾的蓝色池水中,小孩被她以单纯而率真的笔触刻画成各种各样的游泳动作或姿态,畅游于清澈透明的泳池中,充分再现了他们自由、活泼、聪颖、天真、阳光、好动的健康心智和情态。她将色彩、空间、身体重构成了其绘画的感性逻辑“节奏”。她甚至在别的几幅“游泳”作品中大胆放弃了用油画颜料表现蓝色泳池的想法,只是在小孩身体上稍作水波纹处理,并以在画面中留出大片的空白来暗示水的存在,这就如同京剧《三岔口》那种意象的表现方法。因此,她有意剪掉了绘画的不需要的部分,塑造成清晰而单纯的形式语言,从而增添了画面的雕塑感和空灵感。与此同时,我们也从动感的画面中体验到,尽管调皮的小孩无拘无束的嬉戏和游泳,但他们的“身体”被置于一个交织着自由与限制的空间中。在这样的关系中,罗敏不仅把空间与身体之间的对比关系处理成了视觉表现的张力,而且用诗一般的绘画语言隐晦地暗示了二元对立的世界:活泼与顺从、自由与约束。
罗敏的军旅经验使她对艺术理解转向了对微观状态的兴趣和表现,思考进入新时期当代军人的精神。由于自己的女性身份,她对女兵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表征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部队女兵的生活并非别人想象那样的枯燥和单调,而是有着鲜为人知的生动一面,每一个细节刻画几乎让人过目不忘。在《新兵营的小丫头》一画中,她不是像别的画家那样把新兵描绘成整齐划一的状态,而是从生动、自然和人性的角度入手,以刚入伍的女兵洗澡后排队等候的情景为表现对象,生动地捕捉住了她们统一着绿色军装,统一剪成男孩式的短发,正在等待队友的这一时刻轻松活泼的情态,或湿漉漉的头发,或粉红的脸蛋,或头披绿色浴巾,或照镜化妆,或回眸的瞬间,等等,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她把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用品的鲜艳色彩(红色拖鞋、黄色脸盆、绿色毛巾)加以大胆发挥和表现,并烘托了画面的欢快气氛。她用自由和率真的笔触生动刻画了新女兵的青春、浪漫、朝气、自然、天真、活力、率真的形象特征。
与流行绘画崇尚符号化不同,罗敏并没有走向绘画的教条,而是将日常生活的物象作为其创作的核心,试图重新发现绘画本体性和自由性的东西。换句话,从绘画本体入手,从日常生活入手,这是她打开绘画可能性的切入口。这就不难理解画家从那种宏大的历史和现实叙事转向平淡而繁琐的日常生活的缘由。罗敏把日常生活简化和放大,看似没有鲜明宏大情景叙事的姿态,却有着非常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在这种微观追踪中,她以绘画形式揭示了形形色色日常生活背后象征符号的意义——集体、记忆、个性、生命、时间、存在、生活、精神、趣味。因此,在罗敏看来,尽管当代绘画已不再遵循那种线性的视觉逻辑,而是在不断吸收、借用、拼贴和混杂中生成和变化,但她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相信自己的艺术直觉,坚持自己的信念,专注和分析绘画本体的内在性与微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她把今天的绘画理解成包涵了分析诸多文化符号意义的视觉媒介:既是对事物秩序的重新梳理,又是视觉的观念,既是凝固的运动,又是精神的图解,既是现实的再现,又是想象力的解析。因此,罗敏在现实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又巧妙融合摄影和电影的新方法作为表现的砝码,从而导致绘画语言的转换。她的绘画递出了清晰的理念:既与生活对话,又与生命对话。她经过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物像的主观解构和编码,从而确立自己绘画的独特语言和个性风格。她的这种个性风格的表现如同自己身体一样属于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倘若仔细欣赏罗敏的绘画,我们能够从中体验到她所具有的刚柔相济的艺术气质。
人物述评
——罗敏绘画散论
在艺术创作中,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因素纠结在一起,既丰富了艺术家创作的内涵,也给观者的阅读期待带来别样的惊喜。这种矛盾和张力可遇而不可求,全由艺术家的境遇和体验达成。而罗敏的绘画就是这样一种人生境遇和生命体验的结果。
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罗敏的绘画具有一种非常敏锐、感性的特质。她早先的作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讲究绘画语言,优雅、宁静、自足,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古典的诗意和气质。在《石榴》系列中,艺术家以象征、隐喻的手法强化了这种个体的、独立的女性情调,表达了基于女人独特的身体感觉之上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识。正是这种追求美好事物的生命体验与生命意识,使她的另一类表现军旅题材的作品也蒙上了一层日常生活的美感与温情。她有意回避宏大的叙事场景,将视角深入到远离战场、军营和枪炮的日常生活细节,用温馨、感性的笔触描绘了军旅生活感人的一面,体现了一位女性军旅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和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罗敏的绘画试图在军旅的职业背景和作为一个女人与生俱来的温良、善感的情感之间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和表达方式。她的绘画既有一种新现实主义的心理叙事特征,又综合了某些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元素。她的绘画是一种重建“古典“感性的努力和尝试,仿佛枪炮中的玫瑰:温馨、美丽却又不失敏锐和激情。
(管郁达,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2009年12月18日于昆明

以上是问答百科为你整理的1条关于罗敏的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更多相关罗敏的内容请站内查找。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