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2023-04-28 20:04

文 | 米粒妈

前些年有句话盛行一时,“我双手搬着砖,就无法抱你,放下了砖,就无法养你。”

为了养家,为了给子女更好的教育,无数的父母负重前行。

这句话的背后,也藏着几千万留守儿童的心酸。

近几年,把目光聚焦在留守儿童身上的纪录片有不少,但这一部,却让我看到了留守儿童的另一种困境。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做《对看》,片中的两对主角,一对是生活在湘西深山的父与子,另一对是在北京国际学校上学的女孩与母亲。

两个留守儿童,父母的两种观念和格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而这部纪录片,让这两种人生有了短暂的交集。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男孩林森,与父亲和两个弟弟生活在湖南湘西的深山里。

那里是沈从文笔下的秘境,风景秀丽,民风质朴。

但与自然的美好相对应的,是大山深处生活上的贫困与闭塞。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家徒四壁,牛棚的柱子被蛀得几乎都要断掉。

林森七岁时,妈妈第一次外出打工,给他带回来一辆自行车。

十一岁的一天清早,林森在村口遇到妈妈,妈妈往他手里塞了十块钱,就没有再回来。

而这辆已经破旧到看不出年纪的自行车,成了林森唯一像样的“玩具”,也成了他心底里对妈妈唯一的念想。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父母的分歧,几年前就产生了。

爸爸是个念旧的人,他念着林森的妈妈,也眷恋着脚下的土地。

他舍不得离开家里的一砖一瓦和几亩薄田,同时,他也害怕改变。

而林森的妈妈觉得,为了孩子们拥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应该去外面打工多赚点钱,但这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

在他们的意识中,出外打工,见识到了大山之外的广阔天地,就没有人再甘心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了。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到那个时候,家,就要散了。

林爸爸说:“钱就是破坏家庭,个个都不同意你(林森妈妈)出去,你还是喜欢出去,那就是钱很大,命很小。做这些就是抛弃我的爱……”

可看不到出路的妈妈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于是他只能一边守着贫瘠的土地,一边怨念又想念着林森的妈妈。

贫穷,依然无解。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林森妈妈出门打工几年之后,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谁都无法改变对方的观念,于是两人离了婚,三个儿子的抚养权都归了爸爸。

这场失败的婚姻,让林爸爸更加怨念,他固执地认为,自己家这一连串的不幸,都是因为钱。

离婚之后,林爸爸更负担不了孩子们的学费了,于是他只好让林森辍学在家。

当别的孩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时,林森在没有电灯的砖房里小心翼翼地切着辣椒。放牛、插秧、砍柴、做饭、带弟弟们,就是他的全部功课。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有人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林森回答道没想过。大家笑着闹着,而关于“梦想”,没有人再提起过。

林森的母亲离开之后,父亲终日萎靡不振,不再勤快地干活,不再想着帮儿子们谋生路,他的人生里,只剩下了酗酒。

5毛钱的零食舍不得给孩子们买,却用5毛钱,给自己打了一杯酒。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喝多了,就躺在床上睡一觉,也许只有在梦里,他才能回想起自己最幸福的时光。

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林爸选择醉生梦死,可孩子们都还嗷嗷待哺。

影片中有一幕让米粒妈内心很震撼,林森的弟弟饿极了,哭着喊着、甚至骂着脏话,叫爸爸起床做饭,可这个男人仍旧无动于衷。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不久,林森回了家,带着不知道哪里翻出来的几块钱,买了泡面给大家吃。弟弟把碗端给了爸爸,他便坐起来机械性地吃了下去。

终日浑浑噩噩的父亲也有偶尔清醒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也会惦记起大儿子的未来。他能想到最好的出路,就是让辍学在家的林森去镇上汽修厂学修车。

早点学会一门手艺,早点挣钱养活自己和弟弟们。

可林森对此却很排斥,他还是想读书,和同学们一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一直是他藏在心底最深的愿望。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终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林森如愿来到了镇上的小学跟读。

但再次坐到教室里林森才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过去凭着求生的本能野蛮生长,这里的一切,都需要重新适应。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读书本身让他很开心,他贪婪地汲取着大量的知识。

每周从学校回家,他会和父亲一起点蜡烛干农活到很晚。

为了第二天上学不迟到,林森一再跟父亲请求少干一些活,想要早点睡。

可父亲却不想放开这跟稻草,不断以各种理由拖着他。在林爸爸的眼中,他从不相信什么“知识改变命运”,反而会说“家里的条件就是这样,读不读书没什么意义。”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在他们的观念里,让孩子去读书,家里反而少了一个劳动力。

家里的阻碍重重,林森的求学之路也不算顺利。

乡村的教育资源稀缺,老师也没有多余的经历去包容一个自小散漫倔强的孩子。林森几次调皮惹祸之后,老师的耐心也被耗尽。

从此无论班里出了什么大事小情,统统算在林森的头上,甚至还会用林森最隐秘的痛处来打击他。面对冤枉,他选择了冷暴力,没有辩解。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书,自然也是读不下去了。对于他来说,从当初辍学的那一刻起,命运的列车便擦着他的肩膀疾驰而去了。

一代人的短视,把孩子困在了不见天日的未来,这些孩子无论从物质到精神都是贫瘠的。

这种短视与悲观,是从祖祖辈辈的言行举止和口耳相传的经验中习得的。

不仅是林森的母亲,村里的其他邻居也曾多次劝他出去打工,但他仍然固守着自己祖祖辈辈相传至今的乌托邦式生活,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于是下一代,就成了他们的“陪葬品”。

林森的爸爸一日日的颓丧,也对生活失去了所有希望。

年三十的晚上,家里没有电灯,只有几根红蜡烛来照亮。

孩子们吃着比平时丰盛得多的菜肴,而林森的爸爸却哭的不能自已,一遍遍念叨着想念孩子们的妈妈,悲伤的情绪弥漫了整个砖房。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过去,他没有履行作为丈夫的责任,如今,也没有扛起作为父亲的担当,这么多年,他仿佛只专心地做着这一件事,就是思念前妻。

离婚之后,他就像是一具行尸走肉。

有一次,家里着了大火,可到处都找不见林森的爸爸。

直到大火被扑灭之后,林森才发现父亲就静静地躺在烧焦的蚊帐下,一动不动,连一声呼救都没有喊出来。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2015年,林森的父亲去世了,临终前无法言语进食,流泪不止,查不出任何病因。

后来,林森还是去学了汽修。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时代的洪流呼啸而过,有人无法适应改变,放弃挣扎、自暴自弃,而他们的孩子,不外乎就成了他们的复制品。

而同样的变革之下,另一群人,却选择弄潮而上,努力地打拼,想要改变自己的、家庭的和孩子的命运。

影片中,女孩欣媛妈妈的选择,是另一种样本。

同样是贫困农家出身,在欣媛的父亲失去工作能力后,欣媛的妈妈一力撑起了这个家。

欣媛1周岁时,妈妈远赴西班牙做生意,她背井离乡,却不忘为孩子规划未来的蓝图。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去出国率100%的国际学校读书,在欧美国家完成教育生涯,大学进世界名校,是她对女儿未来的期待。

所以,她拼命赚钱供女儿读书,尽力托举欣媛去看更大的世界。但代价,是与女儿长久的分离。

当时年幼的欣媛尚不能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甚至面对着母亲,她也一直叫不出来“妈妈”两个字。

当欣媛的同学们面对摄像机,表达自己对于爸爸妈妈的感恩与爱意。而欣媛却只是拘谨地笑着回应说“谢谢我爸和我妈”,那个“爱”字,始终没有说出口。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面对着纪录片的镜头,她故作潇洒地说“没有爱与不爱,我说爱你信吗,我说不爱你信吗?”

这是她对于父母情感的回应。

有一次,欣媛妈妈问她“如果我不出去挣钱,在农村陪伴你成长好些,还是我赚很多的钱,给你更好的教育与生活环境好些?”欣媛回答,“没有选择比选择更困难。”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妈妈崩溃大哭,但哭过之后,她仍然坚信,自己背井离乡艰苦打拼,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忍受骨肉分离,等欣媛未来站在世界名校的校园里,一定会感受到父母今天的良苦用心。

两个父母起点相同的孩子,就此踏上了两条不同的轨道。

每个家庭都是爱孩子的,但因为父母思维、认知的不同,生活条件的局限性,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几乎形成了不可逆的样子。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林森父亲的守旧与悲观,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而教育的缺失又让林森重蹈覆辙,复制着父亲的悲剧;

坚信“教育改变阶级”信念的欣媛妈妈,用短暂的别离换回女儿更明媚的未来。

其实苦难就是苦难,这本身不值得歌颂,但不努力,就永远摆脱不了苦难。

林森的悲剧也许不能完全归咎于教育的缺失,但读书,却是林森们走出大山的最好渠道。

变形计中,那几个最清醒的,靠自己改变命运的孩子,无一不是通过读书来逆天改命的。故事戳《10年前那个《变形计》里最清醒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而终日郁郁寡欢的父亲,也是让林森一家长期生活在压抑的氛围之下。

米粒妈曾写过寒门学子庞众望的故事。

他自农村,母亲瘫痪,父亲患有精神疾病。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一家人只能住在破旧的土房子里,日常生活全靠姥姥姥爷拾荒、卖废品来维持。

为了给家里还债,庞众望放了学也要一起捡破烂、收废品。

但这个家徒四壁的屋子里见到最多的,却是母子两个的笑脸。

米粒妈特别敬佩庞众望的母亲,生活的压力,病痛的折磨,又怎么能没有难过的时候,不过是不愿在孩子面前展露而已。

控制得了情绪,才能控制人生。

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母亲时刻在情绪管理中保持清醒,孩子才会记得要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论好坏都只能向前看。

有时我们会自嘲,“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人就出生在罗马。”

也许我们努力一辈子,也到达不了别人的起点,但我们又何必把别人的起点当做我们的终点呢?

努力读书,然后放平心态,学会接纳和自洽。

米粒妈一直觉得积极并不仅仅是乐观,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出正面的选择。

所以即便生活苦,依然可以选择笑容,即便前进难,仍然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未来,还很长。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