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思维导图的语文属性》结题报告

2023-05-27 11:07
  结题报告可以是论文或研究报告,也可以同时都写,也可以只写其中一个,只要能够表达出你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包括论文和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又分为综合研究报告、科研报告、实验设计、调查报告、读书报告等。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思维导图的语文属性》结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思维导图的语文属性》结题报告 《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思维导图的语文属性》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论文关键词】

  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1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示语,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 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16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 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 研究的总结阶段(2016年12月——2016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想象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16年参加全国创新杯-想象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三)“教研”、“科研”一体化

  教师科研源于常规教学,因此,近两年课题研究向全校语文教师铺开,与常规教学水乳相融,同步进行。课题组还聘请原教科所副所长黄耀光老师做专业引领,开展了“周五研讨日”活动。全体语文教师围绕专题“语文教学的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进行教研,每一教研组先在组内备课——大组备课,专家指引——小组反思,再次备课——执教老师上课、听评课、反思——修改教案——在同行班内继续执教,反思——形成精品教案。例如《梅兰芳学艺》、《小露珠》、《乌鸦喝水》、《伊索寓言》等已形成我校的精品教案。“周五研讨日”受到老师们的极大欢迎和兄弟学校的关注。

  《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思维导图的语文属性》结题报告

  如今,我国正在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人们更加注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保障小学语文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教师就必须学会应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来实现自身教学工作的创新和改进,以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和积极作用。

  1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1.1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通常他们好奇心比较强且活泼好动,在课堂上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导致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并且,受到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自身学习理解能力差等原因,造成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足够兴趣,影响着学习效率。但是,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工具,简单明了、生动有趣、色彩丰富,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1.2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激发创造能力

  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各种语文知识联系起来,制成一个较为完整、详细的思维导图,然后为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语文知识,思路就能更加清晰,并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在头脑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把握到各知识内容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和锻炼,并能发挥出他们独特的创新能力。

  1.3能够简化语文重难点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思维导图可分为多种结构类型,其中还包括各种主题、子主题等,具有结构清晰、主题鲜明的特点。当其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时,就能将语文知识点清晰展现出来,突出中心和主旨,使学生能够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主次关系,有利于教师抓住重点进行突破,从而使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2思維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2.1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能让学生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工作的重视,并积极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画图,从简单的线状结构、树状结构、花瓣状结构来尝试,将课文中的关键词总结出来。其次,教师要注意进行检查和监督,根据学生画出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能力。

  比如:教师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将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过程遇到的动物,以在这一过程中小蝌蚪的身体变化用思维导图罗列出来。学生通过水平线性的结构将“鲤鱼妈妈”—“乌龟”—“大青蛙”—“青蛙妈妈”这一经历,以及“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了”的身体变化趋势罗列出来,通过对比,就能理解故事的顺序,便于教师后期的课程讲解。

  2.2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难点突破

  思维导图的独特优势在于其逻辑清晰、中心突出,非常适合于小学语文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工作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主要在于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只要突破这两个重难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一方面,在课文讲解中,教师可以将该篇课文的中心或主题列为导图的主题,然后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将其他的重点和难点都罗列出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让学生掌握到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比如:教师以“那次玩的真高兴”为写作主题,让学生讲讲自己平时喜欢玩什么?玩的最开心、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都简单写下来,总结设计成一个思维导图,并根据导图进行写作。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并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使自己在写作中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2.3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文复习

  在学习过程中,定期的复习和总结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记忆能力有限,如果不勤于复习和总结,很容易就会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忘掉,如此一来,他们在后期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时就会非常吃力,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定期进行复习和总结,帮助学习将知识点进行整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将旧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比如:《古诗三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简单来说是一种描写景物的古诗,其中涉及到了荷花,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之间学过的古诗中提到荷花的古诗都有哪些,以此引出之前讲过的《赠刘景文》一诗,这样学生就会增强对该诗的印象,起到复习和巩固的作用。

  3小结

  总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语文教学工作,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出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思维导图的语文属性》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课题背景: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因为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决定了他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然而,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实际学习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依据本校的实际,有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对于所学知识,擅长死记硬背但是对于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运用思维解决的问题不知如何是好,学生不懂得如何思维,急需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部分语文教师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些语文教师上课时只顾着向学生灌输知识,根本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殊不知,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甚至比学习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语文教学不光是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确定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作为我的研究课题。

  界定: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反映。人是通过思维而达到理性认识的,所以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语文思维能力实质上就是指学习语文与应用语文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能力。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使学生学会语文思维、提高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要求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语文在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不要只顾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要“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将“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和“开发创造潜能”两方面统一渗透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研究意义:

  该课题研究有利于找出影响学生语文思维的相关因素,形成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该课题研究也有利于一线教师创新方法,提高自身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执教水平和研修能力。一线教师便可以更好、更高效地去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研究目标:

  1.研究影响学生语文思维的相关因素,形成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思考。

  3.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老师都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一线教师的执教水平和研修能力。

  4.制作、收集相关课件、照片等影像资料,为学校其他教师提供直观、实用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5.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意识,带动身边的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研究中来,以研促教,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内容:

  课堂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策略。

  主要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实验对比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过程及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7.6——2017.9)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请立项,撰写开题报告;选择试点学段及班级;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研读语文新课标,研读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相关知识;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写出问卷分析报告,明确机筑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存在那些问题,为以后的研究准备第一手资料。

  (二)实施阶段:(2017.10——2018.4)深入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针对语文实际教学中,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懂思考,不会思维的问题;针对教师在课堂中采取填鸭式传授知识的模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等问题,通过探索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改进办法。撰写相关的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等过程性资料,在学校语文教师中进行推广交流。

  (三)、总结阶段:(2018.5——2018.8)收集规整研究过程性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验收。

  四、研究成果与成效

  1.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个课题时,引入了思维导图这个工具。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人撰写了《浅谈思维导图对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作用》,阐明了思维导图对学生学习生字、词汇、句子到阅读都大有裨益。课题组成员白芬艳老师撰写的论文《如何用思维导图写作文》,为我们深入浅出地指出了如何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勾勒出写作的思路。并且我们将思维导图这个工具教给了学生,令我们欣喜的是:学生也会画思维导图了,也会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自己分类、归纳、学习语文知识了。

  2.课题组成员都撰写了关于课题研究的总结性论文。白芬艳老师撰写了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指出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首先,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其次,运用各种方式(比如头脑风暴、类比学习等)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后,建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本人撰写了论文《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想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做到: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第二、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强化课外阅读,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第四、鼓励联想与想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3.课题组成员和学校其他教师互相交流讨论课题研究成果,提高了一线教师的研修能力和执教水平,为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1.该课题研究未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对于那些学困生,还是用了和其他学生一样的办法,结果是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学困生却基本鲜有进展。这种情况,需要课题组成员相互讨论,密切配合,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

  2.部分教师顾虑多,教学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部分教师仍然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宰,未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教师急需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尽快向生本课堂转变。

【《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思维导图的语文属性》结题报告】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