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管仲镇非遗庙会人气“归来” 释放节日民俗“新能量”

2023-02-15 18:47

管仲镇非遗庙会人气“归来” 释放节日民俗“新能量”

正月十四至十六,与群众阔别三年的管仲镇兴隆集庙会重启,周边地区的艺人、民间团体各显才艺,玩花灯、舞龙、扭秧歌、唱民间小调,十分热闹,道路两侧形成集市,人头攒动,年味十足,吸引了近4万人前来游玩。

管仲镇河湖交汇,当地人靠水吃水,划旱船对朴实的农民来说是对生活顺风顺水的一种祈求。戴墨镜的大爷卖力地敲打着锣鼓;穿红戴绿的阿姨们随着时而快、时而慢的鼓点,舞动手中的绸带,摇晃脚步;插满鲜花的旱船像是在风浪中颠簸、在顺水中疾驰。这种集说唱、舞蹈、音乐于一身的表演,是乡村文化大舞台的一朵奇葩,折射出人民的审美情趣、生活习俗与道德情操,现已被列为盱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思想点亮新生活,新时代展现新风貌,勤劳智慧的人民通过改编歌词、音乐、动作等,赋予这种民间歌舞新的时代内涵与特色。“土地流转、生态富民,感谢政府感谢党,管仲处处开鲜花……”老艺人们言传口授的民间小调音乐不会变,而内容不断融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传播好政策、弘扬主旋律的作用,凝聚起广大群众团结奋斗的力量。

旱船表演令群众拍手叫好,广场另一头的舞龙表演更是燃爆全场。跟着强烈的鼓点,舞龙者高举竹竿、步调一致、协同连贯,黄蓝绿三条长龙在空中蜿蜒翻腾,气势如虹。弘扬民间艺术,传承民俗文化,老年人是“当家人”“守艺人”,青年人是“新匠人”“传承人”。精彩的舞龙表演吸引了现场不少年轻人的加入,老少接力传帮带,这样的民俗技艺将永远流传下去。

弥漫在乡间村落里的不仅是喧闹的表演氛围,还有那最令人动容的人间“烟火气”。黑砂裹挟着圆润的栗子,摩擦出诱人的焦香味道;徒手掰开烤红薯,啃上一口,烫得舌头无处安放,却甜到了心里;一幅幅被竹签串起的糖画晶莹剔透,象征着人们对团圆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冬日限定”美食带人们回到过去“胡同巷子”里的遥远趣事;手编花篮、竹篮、簸箕的大爷们围聚在一起,互相关心对方的身体情况,聊着子女们的成长、身边的变化,又让人意识到那淳朴的民风、和睦的邻里关系、勤劳的传统美德从未改变。

“自己家做的豆饼,每年都拿到这个庙会上来做做小生意,要帮小孩子还房贷车贷、养家糊口的嘛……”当地村民薛女士满脸真诚。“管仲豆饼”是管仲镇的名优特产,并已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是每届庙会的“常客”,深受各地游客们的喜爱。小朋友们超喜欢的游乐设施、各类特色风味小吃、有趣的花卉鱼虫、实用的家具摆件等让男女老少各得其乐,商贾小贩喜笑颜开。如今,兴隆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演变为一种集观赏游玩、贸易往来、社会交往的综合性活动,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

兴隆集庙会是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像这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正在逐渐消失。在农村大力保护、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引导人们回归文化自信,也有助于打造经济、社会、文化“多赢”的利好局面。(朱缙 胡晶晶)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