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明朝爱国将领,袁崇焕之死,难道只是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吗?

2023-01-19 10:03

回顾历史,品味经典,感谢支持青年讲历史。

崇祯三年八月,明朝爱国将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朱由检以与后金私通往来为由。将其凌迟处死,袁崇焕死后。其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事实上袁崇焕家中并无余产。袁崇焕死前,曾三次受到崇祯皇帝的召见,君臣二人在保和殿之上,有寒暄,也有沉默。那么这位崇祯皇帝昔日的心腹大将,为何会被残忍杀害?袁崇焕被冤杀的背后,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忠君爱国,英勇善战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著名爱国将领,他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骁勇善战,屡建奇功。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35岁时才考中进士。之后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后金政权向明朝发起了大规模的入侵战争。不久位于辽宁的广宁城就沦陷了,当朝廷上下人心惶惶,都认为辽东地区和山海关就要失手的时候。

明朝爱国将领,袁崇焕之死,难道只是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吗?

袁崇焕在孤身前往关外查阅地形后,袁崇焕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有这样的胆魄,足以震惊朝野。朝中大臣都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一个无名小卒,就这样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袁崇焕的一番豪言壮语,让他从一个小官被破格拔为了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朝廷并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在之后的抗击后金战争中,袁崇焕不负所望,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后金政权的掌舵者努尔哈赤,一生征战44年,创造了百战百胜的神话。但在宁远之战,却败给了袁崇焕,这一年努尔哈赤68岁,袁崇焕42岁。宁远之战是努尔哈赤一生中第一次败仗,也是唯一次。尽管如此,因为袁崇焕性格耿直,不愿意依附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一党。结果打了胜仗,不仅没有封赏,反而被弹劾,袁崇焕因此愤怒离场,辞官归乡。

明朝爱国将领,袁崇焕之死,难道只是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吗?

三崇祯皇帝三宣袁崇焕

天启七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改年号崇祯。崇祯皇帝继位后,开始一场明朝内部大清洗,魏忠贤及其党羽被全部铲除。并把之前冒领军功的人削职。而且还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重新启用了,辞官回乡的袁崇焕。1628年七月,崇祯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在紫禁城的保和殿召见了,刚刚返京的袁崇焕。

崇祯皇帝先是称赞其,忠心耿耿,义勇可嘉,然后与袁崇焕商谈了关于平定辽东地区的方略。这次袁崇焕给崇祯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袁崇焕承诺五年之内,收复辽东所有地区。这是崇祯皇帝第一次与袁崇焕相见,而且第一次见就将袁崇焕任命为了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可以说崇祯皇帝与袁崇焕,君臣二人第一次见面还是比较美好的。

明朝爱国将领,袁崇焕之死,难道只是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吗?

崇祯二年十月,因为袁崇焕的防区,戒备森严,后金根本无从下手。于是皇太极亲率八旗军和蒙古军队,绕过袁崇焕的防区(山海关和宁远,锦州一带),绕过蒙古长城,攻占宣化,直逼北京。得到消息袁崇焕,火速集结了九千兵马,前往北京。终于在皇太极之前,赶到了北京。袁崇焕率领大军背靠城墙,先后在广渠门外,左安门外,安营扎寨。

并多次击退皇太极的进攻,战争非常激烈,袁崇焕身先士卒,鲜血染满了他的甲胄。十一月二十三日,崇祯皇帝于保和殿第二次召见了袁崇焕,崇祯皇帝先是嘘寒问暖,甚至将貂裘大衣脱给了袁崇焕。但是当袁崇焕提出,让大军进城修整时,崇祯皇帝拒绝了。崇祯帝不仅不让大军进城,就连袁崇焕本人都不让住进城中。

明朝爱国将领,袁崇焕之死,难道只是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吗?

崇祯皇帝与袁崇焕的第二次相见,与第一次相见,仅仅相隔一年,崇祯皇帝的态度却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虽然时间只隔了一年,但大明王朝的局势,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袁崇焕当初承诺五年收复辽东地区,现在不仅没有收复失地。还让皇太极兵临城下,可想而知,崇祯皇帝心里的落差有多大。也就是从这次开始,崇祯皇帝就对袁崇焕产生了猜疑。

三君臣再相见,却是反目成仇

无法进入北京城的袁崇焕和他的大军,只能露营城外,此时正值初冬,天气寒冷,人饥马饿,无奈,只能苦苦坚持。就当袁崇焕大军,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崇祯皇帝第三次召见了袁崇焕,崇祯皇帝以商量军务为由,宣他入宫。袁崇焕非常高兴,但是到了大殿之后,还没等袁崇焕汇报军务,就被锦衣卫捉住了。

明朝爱国将领,袁崇焕之死,难道只是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吗?

并在崇祯皇帝的默许下处死了。原因就是私通皇太极,背叛国家。其实这是皇太极使用的反间计,结果崇祯皇帝真的就相信了,没有听袁崇焕任何辩解,就把他杀死了,而且还是凌迟处死。难道真的是皇太极反间计的作用吗?皇太极的反间计确实促成了袁崇焕被拿。但是真正置他于死地的原因,却是崇祯皇帝。

所以说皇太极与袁崇焕之死,算不上是直接原因,只能算是个间接原因。也正是崇祯皇帝,这个多疑的性格,导致他最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调军队,凑不齐军饷,迁都南京,遭到众人反对。面对国家灭亡之际,大臣们宁愿看着国家灭亡,也不愿意在帮助崇祯皇帝稳固大明江山了。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