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史铁生的经历

2022-12-10 08:28

篇一:史铁生的宿命情结

试论史铁生作品中的宿命情结

施旸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宜春 336000)

1

[摘要]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比较特别的一位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上还是思想上),他的作品里有情感的涓涓细流,温馨缱绻,也有隽永深刻的哲理,让人震颤。他对生命、对人生、对现实社会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本身是一个与命运抗争极为成功的例子,却又因此流露出一种宿命的倾向。

[关键词]史铁生 残疾 伤痛 宿命

Try commenting on fatalistic complex in Shi Tie Sheng work

SHI Yang

(Yichun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Yichun City,Jiangxi Province,336000) Abstract: Shi Tiesheng is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scene of a rather special writer (whether on the life experiences or ideology), his works, there are emotional brook brook rivulet,warm deep attachment quan, there are profound

philosophical Meaningful, people tremor. His life, the life of the community has a real unique views. He is a struggle with the fate of a highly successful example, it is therefore expressed a fatalistic tendencies.

Keyword: Shi Tie Sheng DisabilityGriefFate

苏轼词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1] 苏东坡作这首词时恐怕不至于想到,在此之后八、九百年的中国文学的崎岖小路上,出现了一位几乎与此词中形象正相反的青年人 :他不但不能“竹杖芒鞋轻胜马”,而且还“怕”,怕听到别人说“跑”、“踩”一类的字眼——因为他的双腿已于一九七二年瘫痪,他于是只能坐在轮椅上艰难地“徐行”了;而他唱的歌,也远不及苏东坡那般潇洒豪迈,而老是有着一种泪光闪闪的忧郁情调和由身体缺陷带来的自卑所导致的宿命情结。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作者简介:施 旸 女 (1983— ) 江西宜春人,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现当代文学。

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史铁生21岁时失去了双腿,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这种对于“残疾人”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

提到他作品中的宿命情结,先要提到“上帝”这个词。它在史铁生的笔下具有某种实在的意义,而并不只是一种感叹的表示。首先这个词在他作品中的出现频率就是相当引人注目的。例如,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5] 又如“在人口稠密的城市里,有这一处冷清的地方,看来象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我之舞》)[10]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合欢树》)[11] “上帝把一个东西藏起来了,成千上万的人在那找。”(《礼拜日》)[12] “上帝说世上要有这一声闷响,就有了这一声闷响,上帝看是好的,事情就这样成了。”(《宿命》)[13] 在一般意义上,上帝总是令人想起主宰人类和世界的神秘力量,也就是命运或者说宿命力量的最高化身。是什么原因促使史铁生有意或无意地多次提及“上帝”呢?

一个作家的作品往往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相关。对于人生来说,最可怕的莫过于生命的“反差”。如果史铁生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状况,那倒恐怕没这么大痛感了。可问题在于,命运为史铁生安排了怎样一个残酷的圈套!先送给他一副比健康人还要健康的身体,然后又一个急转弯毁了它,使这个一度活生生的小伙子只得坐在轮椅中,一低头就看到与他发达的上身形成讽刺性对比的丑陋的双腿。所以史铁生才会发展出一种黑色幽默式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敬畏。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瘫痪”、“自杀”或“死亡”这一类触目惊心的叙述,或是一个阴郁的至少也是忧伤的故事。可见生理上的残疾和由此而生的心理上的抑郁充斥于史铁生的回忆中。而他就在这些回忆的过程中感叹这些不幸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又为什么竟会以这种方式发生?如此反反复复。自然,这类追诘的方式,却必然地会在他终于无所追问的时候诱导出一种宿命意识,正象他的小说《宿命》所表现的那样。事实上,也只有追诘到宿命——把宿命当作一种存在,史铁生才会得到最后的心理平衡和归宿。这样,所谓回忆实际上便成了史铁生走向宿命,同时也就获得解脱的心理途径。确切一

些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残疾是史铁生强迫自己回忆的生理的和潜在的动因,那么宿命便是他的心理的和潜在的动因。回忆,乃是由于史铁生的宿命意识的缘故。正是这种内在的强烈的宿命意识,也才能成为我以上一系列设问的根本答案。

但是,宿命难道仅仅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意识的倾向吗?或者说,史铁生的宿命意识中究竟有什么具体的和独特的心理内涵呢?显然,宿命或者上帝等这一类宗教意识之所以会形成的原因,一般来说总是由于人自觉到面临了一种超乎其自身力量的对象或一种他所无法解决的困境,使他因此感觉到自身的软弱和渺小,从而产生一种对于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的猜测。宿命意识从来就是属于自觉为弱者的人们的,而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受难者,不管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的。当史铁生突然之间遭到了瘫痪这种严酷的打击,即便把它完全归之于一次纯粹的偶然事件,然而当他一旦意识到这种偶然竟必然地造成了一种永远无法更改的事实时,他就有可能对这种“偶然程度”提出怀疑:所谓“偶然”究竟对生命有什么意义?如果说偶然的结果对于生命来说终究是一种必然,而生命过程又充满了这种偶然的可能性,那么不仅偶然与必然的界限难以区分,而且连生命本身也就是一种“偶然的必然”或“必然的偶然”么?由此,史铁生从对于自身遭遇的反顾,进而产生了对于整个生命存在的思索:人实在太难以把握自己了,一切似乎都操纵在凌驾于人之上的无形力量之中。这就是宿命?或许,人们能够努力的,仅仅只在于他的生命过程。他能够使自己的生命过程多少变换一下色彩,但整个生命的本质——它的由来和它的归宿,却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来,也无所谓到哪去。

《足球》中的那两个拼命摇动轮椅的青年在读者看来是多么地感人,但不管怎么努力,前途依旧是那么渺茫。他们“望得见体育场了??”,而小说也就恰恰在这里结束了,留给人们的是一种对于前途未卜的烟水楼台的惆怅。宿命的力量到处存在而且强大,这一点史铁生似乎已经体验到了,同时,他却好象又有点回避它。过于深重的灾难打击使他既产生了一种宿命感而又时时害怕这种对于自身力量的完全否定的意识倾向,这使他陷于一种心灵的两难境地中,同时也构成了他几乎所有小说中的一种永恒的对抗性:宿命倾向与人的意志的冲突。并且这种搏斗的胜负天平从来也没有过持久地倾向于哪一边,否则,史铁生的小说就不会象现在这样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所谓悲剧,也就是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的努力不可避免地遭到毁灭和打击。消极一些说,其中有着无法解释的宿命因素;而从积极方面看,人的力量也只有在与这种无可抗拒的宿命力量的对抗中,才能最为深刻地表现出它的坚韧与伟大。因此,说到底,所谓宿命意识,在本质上不是属于理智的,而仅仅只是情感的;它是一种基于苦难经验之上的情感和无可究诘的思索。

综上所述,虽然史铁生的小说总是将有一些模式化的情节放入特定的时间(地点),小说的主题也有些雷同: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小说主人公、作者、叙述者三者的界限也有些模糊,但不能否认,史铁生在当代文学界有着重要的位置和颇让人为之欣喜的成就。我愿意于史铁生的,不仅是想听他那沉郁的浅酌低唱,也希望他能够以自己深刻化的人生经验作为基础对客观世界作出一种具有新的美学意义的观照。

这也就要求一种终极关怀作为人生信念的最后依据。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艺术将不再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之道而是一种寻找生命意义的方法。

注释:

[1]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第109页

[2]史铁生,《我与地坛》,,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3][4]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91页

[5][6][7]分别引自史铁生,《我与地坛》,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4、17页

[8](西德)威拉 .波兰德,《文学与疾病》(张宽译),《文学研究参考》史铁生的故事,1986年第3期

[9](奥)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作家出版社,第47页

关于史铁生的故事_史铁生的故事简短_史铁生的故事

[10][14]史铁生,《我之舞》,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11][16]分别引自史铁生,《我与地坛》,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第43 页

[12][18]分别引自史铁生,《来到人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第11页

[13][19]分别引自史铁生,《第一人称》,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第103页

[15][17]分别引自史铁生,《插队的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第79页

篇二:从人生视角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摘要:史铁生是当代文坛最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家之一。《我与地坛》是作家历经磨难和困苦之后的心血之作, 积融了他十五年来对人生的爱和忧的沉思与断想。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断地探寻人生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不仅看到生命中难以承受苦难的普遍性,也敢于在苦难中不吝前行, 更把自己融入到人生整体的永恒流变中。从理解苦难到勇于生存,从敢于生存到懂得生活, 一种宏阔而恒远的境界由此洋溢在个体周围, 最终成就了作家内心无限的希冀与不舍的探寻。 在中国当代文坛里, 史铁生无疑是最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家之一, 他以其特有的质朴、平淡的文风、勤奋敏锐的思索、博大宽厚的胸怀和最真诚的语言逼近哲学, 闪耀出深邃而明澈的智慧之光。他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 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 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 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 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讲述了作者残酷的人生经历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关于人生、命运、苦难的思考。在文章中,作者追问死亡的意义,感悟生存的价值,并且由个体苦难命运的超越,上升到对整个人类生命愈义的思考与终极价值的追寻,从而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直面人生苦难、同命运作顽强斗争的个体生命形象。让我们通过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心路历程, 触摸来自心灵底层关于生命的沉思,关于人生的启迪,感悟沉潜于苦难中对生命执著追问。

一在生与死中静读生活,感悟人生

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了双腿,这在我们看来是很大的不幸,但是这却为作者获得另一种方式的永生提供了条件。也许瞬间失去正常人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是痛苦的,然而轮椅上的史铁生更容易安静下来,去思考忙碌的人们永远也不会在意的事,他“在残疾人注定的艰辛与不幸中,绝不仅仅是抒发一般喟叹。他由此出发,将生存的困境推向极至,并从中抽象出更具哲理意味的思想。”譬如命运,譬如人生,譬如生死??

当他无意中进入地坛时,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就像作者所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地坛曾经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场所,而今却在风雨吹打中荒芜冷落趋向沉寂。曾经的荣耀与浮夸已经逝去,只残存被剥蚀了琉璃的檐头、淡褪了朱红的门壁、坍圮的高墙、散落的玉砌雕栏和那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这是一个被喧嚣的都市遗忘了的角落,却让史铁生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同的命运轨迹,似乎让他们有相见恨晚之感,而地坛的这种难得的安静与安详,给了作者心灵的慰藉。于是,就在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史铁生静读生活,他从荒芜中顽强生活着的小生灵身上悟到了生死是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是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是地坛重新给予了他富于人性的尖细鲜活的触角”,置身于“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人或许就渐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从容,此时安静的地坛已然成了史铁生心灵的栖息地,是他内心一方静谧的净土,在这里史铁生静读生活,

获得了生存的勇气与生活的信心,更悟到了生命的永恒,人生的真谛。 二深厚无穷的母爱与人生观的形成

《我与地坛》抒写了一个失去精神寄托的游子走入自然怀抱的发现,展现了作者在这个荒芜萧索但并不衰败的特殊的地坛环境中对生命、生活的思考。同时,他还写了母亲博大深挚、毫不张扬的爱。这种来自家庭生活的爱潜移默化地教育他,教他如何做人,以及作者对早逝母亲肝肠寸断的思念之情。作者站在一个更高的思想视角上,以一种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剖析与理解,阐释了这样一个真理:一种正确的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把握命运的人生观的形成和博大无私深厚无穷的母爱之间,是有着必然和永恒的因果联系的。 母爱的旋律是苍凉的人生唢呐,它有高有低,有欢有悲,它是一种亘古的声音。自作者伤残后,母亲追寻车辙15年,对儿子的喜怒无常默默地忍受。儿子狂暴地摇着轮椅冲出家门,她只有慢慢地跟在儿子的车轮后,伴着儿子平行地看破时间给人设下的生死陷阱,看破人生欲望的虚幻,又陪同儿子慢慢清醒,慢慢转过自己人生之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母亲耗去了心血与心智,儿子渐渐超脱感悟重新认识了生命的价值、生活的真谛,而母亲却带着一丝微笑悄然倒下,甚至都来不及看见儿子获奖时的笑容。所以,作者泣不成声地说:“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

三在苦难中感悟人生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作家在不断诉说着个体生命在不灭的欲望支配下延续的最充分理由, 由这理由使他对苦难和死亡

忍受都成为一种敢于担当的阔大境界。“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已不仅仅是个人, 个人苦难都已为全体存在的永恒所包容。生命与万物共舞, 万物还予一个永恒的世界。作家就这样居住在内心之中, 把所有的思索都指向存在的内部, 苦苦追索人之永恒的价值和光辉, 把生命永恒的梦引到人类的身旁。与此同时, 生命存在的焦虑和自我救赎的困扰也因所有生命流变的永恒而豁然开阔,当有限的个体融入到永无终结的人生舞台时,个人对苦难和一切不幸的承担都变成了一种必然的自我超越, 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成就了作家内心无限地希冀与不舍地探寻———人生因希望而存在, 因希望而充实, 因希望而永恒!

史铁生的故事简短_关于史铁生的故事_史铁生的故事

史铁生的文章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体味,史铁生对待生命,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令人敬佩。读史铁生的文章,犹如听一个传道者满怀慈悲与责任的布道。作者用他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全部的人生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人生的认识,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珍惜与善待,从而使人生的光彩变得更加动人而美丽。

篇三:史铁生作文材料

《我与地坛》作文素材提炼

热点素材1

史铁生:不屈的灵魂

素材速递

2005年,饱受疾病折磨的史铁生以《病隙碎笔》荣获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他在颁奖后说:“困境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没有意义。”史铁生21岁因病致残,在轮椅上度过了30多年,却写出了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优秀作品。后来患肾病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这个顽强的汉子时刻都徘徊在死亡边缘,写作变得极其困难。这次获奖的《病隙碎笔》,前后写了4年,有时一天只能写几行字。在一般一看来,这样的遭遇和经历,一定是痛苦而悲伤的。但史铁生却非常乐观。他说:“把悲观认识清楚了就是乐观。”这时,支撑他创作的力量完全来自于意志,因为他意识到:“不能放下,否则可能就彻底放下了。”

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走了??自称“职业是病,业余在写作”,坐在轮椅上的他,曾以一支笔教会我们思考——他留下了一本本厚重的著作,包含着思想的火花,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健全而又丰满的思想。当然,这些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文字,不会因作家的逝世而丧失价值。

素材解读:

立意角度1从史铁生的遭遇中,可以立意“磨难”“挫折”“坎坷”。

立意角度2从史铁生的创作中,可以立意“坚持”“顽强”“意志”“命运掌握在自己

手中”

立意角度3从史铁生的生活态度中,可以立意“乐观”“良好的心态”“精神” 立意角度4从史铁生给后人留下的著作中,可以立意“贡献”“宝贵的财富”“人生

价值”“生命的意义”

立意角度5从史铁生战胜病魔,坚持写作的情况来看,可以立意为“信念”“人生支

史铁生的故事_关于史铁生的故事_史铁生的故事简短

柱”“目标”等

立意角度6从史铁生坚强活下去的情况,可以立意为“热爱生命”“坚强”“困境与

人生”

立意角度7 从史铁生关于生于死的论述来看,可以立意为“生与死”“人生”“思考” 追分示范

话题1 生命的价值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史铁生如是说。他也是这样做的。由于疾病,他一星期要去医院透析三次,由于贫血、缺氧、没有力气,他有时觉得自己可能写不了了。这时,支撑他写下去的力量完全来自于意志,因为他意识到:“不能放下,放下可能就放下了。”是的,不能“放下” ,甚至不能休息,只能坚持,就像那雪山上疲惫的攀登者,只要想坐下来稍做休息,就可能再也起不来了。在面对死神的时候,任何退缩或逃避,都无异于自杀。这时候,最重要的是意志和正确的抗争方式。史铁生的选择是写作,因为写作是他追寻生命意义的方式。

评论:先引用史铁生的名言,然后结合史铁生的事例来阐述,从而达到使素材充分论证文章中心的作用。

话题2:敢于正视压力

史铁生年纪轻轻就残了双腿,曾经无奈过,曾经失落过,也曾经一个人摇着轮椅在

“那座废墟的荒园”中虚度。 做人的压力如同巨石般压在心口,压得史铁生喘不过气来史铁生的故事,也曾对生命不抱任何希望了。然而,后来史铁生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给自己折了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将自己从压力的深渊时摆渡出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是由于敢于正视压力,史铁生才坚强地从压力的深潭里挣脱出来解救了自己,然后,驾着“写作”号大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评论:先举出史铁生的事例,从事例中得出结论,水到渠成地诠释主题。

21岁时,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一个本是生龙活虎的男孩子只有靠两手摇着轮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年轻的史铁生曾经长达10年都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场冤案。很自然地,他质疑自己活着的必要性,也曾想到过用自杀的方式抗议,但他最终找到了文学这条路来解放自己。

《苦难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

史铁生说:“生命的磨难是一种必然。”于是他瘫痪中挺了过来,为了深爱他的母亲可以舒心,更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他选择了写作来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他做到了,他凭靠顽强的意志,支撑着自己的病体艰难的写作。他战胜了苦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他看来,苦难并不可怕,只要跨越了它,苦难就会给你送来一笔丰厚了财富。

史铁生的故事_关于史铁生的故事_史铁生的故事简短

话题1:热爱生命

史铁生在他的作品中曾经写道:“是卓别林的话救了我,他说:‘死,着什么急啊?’我一想,对,死是早晚的事!不死,该怎么活呢?”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对生命的热爱就成为了史铁生的心灵支柱。虽然史铁生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已经为世人塑造出了一个热爱生命的崇高形象。因为,热爱生命的人,无论是牌何种环境,总能扬起生命的风帆不断向前,向前!

评论:引用史铁生的原话,解读他的心灵轨迹,表达热爱生命的主题,增强了说理的可信度。

话题2 坚强

史铁生的信念只有两个字:坚强。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一个人身体健康,充满青春活力的时候,坚强是一桩比较简单容易的事,而只有生活用铁环把你紧紧箍起来的时候,坚强才是光荣的事情。”是的,坚强就是有打击却永不颓唐,有挫折却永不服输,有失败却永不妥协,有碰壁却永不迂回,有伤痛却永不呻吟??

史铁生这样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骤然之间沦落到要在轮椅上困度终生,这种不幸降临到谁的身上都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所以史铁生经过拉锯式的思想斗争后,选择了坚强的活着,且以骄人的成绩坚定着自己的追求。

《热爱生命》

史铁生1969年自北京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美好的21岁——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请设身处地地想想:一个刚过20岁的青年,正是做着各种各样美梦的时候,疾病突如其来像海啸般袭击了他,从肉体上毁了他,在心理上折磨他,在些后的30余年中或卧病不起或置身轮椅,命运不仅剪断了他飞翔的翅膀,还要让他时刻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他

的每一个昼与夜又岂是一个“愁”字或一个“苦”字了得?

但他选择了坚强,选择了继续在人生之跟上行走,因为他——热爱生命。

母爱拓展

故事一:快80岁的著名影星秦怡,有一个50多岁的残疾儿子,秦怡不仅料理他的生活,还让他学绘画。一个西方著名的电影制片人知道了大为感动,收藏了她儿子的画,并说,他收藏的不仅是一幅残疾人的画,更是一个残疾人的母亲的伟大人格。

故事二:香港弱智儿瘐文瀚走失,下落不明,其母花费巨资四处寻找,两年多了始终没有放弃努力。

故事三:武汉20岁的武警战士方超追击歹徒,被歹徒的子弹击中大脑,成了植物人。母亲每天在他耳边呼唤他的名字,讲他儿时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唤醒了他,这是母爱的奇迹。

总结:残疾人的母亲,她们比平常的母亲更为痛苦,更为不易,她们注定没有回报的,她们是一辈子的苦役,所以她们的爱更加无私,更加超功利,更为伟大,更为崇高,因而更具有人格美,人性美,是人间爱的极致,美的极致。

《史铁生的经历》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