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什么是电影现实主义美学?以电影理论为基础,探寻其具体表现

2022-11-30 14:25

发展至今,吸引力蒙太奇在电影创作中可分为两种趋向:

其一,在视听语言上挖掘出纯形式化和更有力度的影像效果;

结合以上吸引力蒙太奇的两种发展趋势,便逐渐演变出了电影的暴力美学概念。

作为一种电影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暴力美学在电影中主要以两种形态呈现:

其一是暴力具有的攻击性和冲击力在经过形式化改良后得以软化,使观众更容易接受暴力场面;

其二是较为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及血腥效果,以达到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效果。

基于此,国内外各大动作片导演将电影暴力美学进行创新与发展,最终在香港动作电影创作中发展为具有风格化的形态,呈现出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主的暴力美学风格特征。

在电影暴力美学中具有代表性的香港导演有吴宇森、徐克、林岭东。

徐克导演作为浪漫主义风格的暴力美学代表导演,其创作的武侠片主要是以中国武术与舞蹈动作消解暴力为特征的暴力美学风格;

吴宇森导演在香港动作片和警匪片中既吸收了外来歌舞片中的舞蹈动作美感,同时融入了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以个人风格化和动作美化的打斗、枪战形成了独具到个人化特色的“吴氏暴力美学”,电影在主调上通常表现出浪漫、激情和悲壮。

林岭东导演作为现实主义风格的暴力美学代表导演,其代表影片“风云三部曲”的电影主调充满忧郁压抑的绝望色彩,以剖析社会现实的写实风格,配以真实残酷的枪战打斗场面,使得他的电影呈现出暴力写实感。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暴力美学在形式感上都对暴力的呈现有所美化和奇观化,而两者的区别之处主要在于电影中暴力发动的理由和暴力目的的不同。

以吴宇森浪漫主义风格的暴力美学为例,其影片中暴力发动的理由主要源于情义、道德或正义,突出个人情感。而现实主义风格暴力美学的暴力发动理由主要依据社会或人物之间的现实矛盾与冲突,更具有现实性与社会性。

在探讨什么是电影现实主义美学之前,首先应了解电影理论的渊源与发展。以电影理论为基础,探寻其具体表现。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在20世纪初电影才开始进入中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电影理论中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形式主义与现实主义(写实主义)。

在现实主义理论家阵营中,以安德烈·巴赞的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为主要代表,在他们的著作《电影手册》、《电影是什么?》、《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逐渐确立了一个清晰完整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从电影的基本方法“摄影”的角度引发了对“真实”美学的探讨,其中对视觉真实、影像真实、逻辑真实上产生了广泛的思考与论证。

电影现实主义理论在安德烈·巴赞和克拉考尔时期完成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确立了电影理论史上公认的现实主义理论,也可被译为写实主义理论。

巴赞在他的论文中宣称电影媒介更依赖于“真实”。他曾经说道“电影通过成为真实的艺术达到完满”,这其中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在他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出的“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是核心观点。

在他的电影理论著作《电影是什么》中,他提出电影的特性是作为摄影(照相)艺术上的一种“动态化”延伸,电影的表现手段即通过摄影机械记录下来的真实影像。

其二,从心理学上来看,电影的发明是源于人类对于复现现实的心理追求而产生,这一“心理”现实主义决定了银幕形象的真实感。

在《电影是什么》一文中,巴赞他认为,电影之所以能称为一种天然具有“真实性”的艺术形式,正是因为它能呈现物体的时空统一。

无论是银幕知觉还是现实知觉,知觉真实的前提就是空间真实,即可见的现象以及处于当中的空间范围,而形式主义所主张的蒙太奇则将其破坏掉,于是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深焦距)被认为是保证空间真实最行之有效的拍摄手法。

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这本电影理论著作中完整地表述了他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理论。他认为电影媒介选取的素材驻足于真实的物理世界,其最深层和最本质的目的便是如实地展示现实。

虽然在巴赞和克拉考尔两位电影理论家的论证下,已成功完成了对电影现实主义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但真正使电影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得到推广是通过同时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崛起。

这类影片在创作手法主张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在人物角色表演上主张“还我普通人”,在拍摄手法上主张运用“长镜头、景深镜头”。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现实主义侧重于拍摄手法的真实性,如纪录性电影或纯新闻、纪录片,而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这些主张正是对现实主义拍摄手法进行创新和发展,更为注重电影影像的真实性。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