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芬兰:高中教育的典范

2022-10-31 15:06

文/Hans

编辑/Stella

前言

中国进入“十四五”建设时期以来,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双减”、新版《民促法实施条例》等政策的出台,进一步限制了义务教育学校的自由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士把目光聚集到高中的发展上,引发了一轮又一轮关于高中教育实践、教育改革和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

近二十年来,芬兰教育体制以一种“成功”的形式面向全世界,备受追捧和关注。但想要真正理解芬兰教育的成就,除了要知其外在形式,即教育体制和实践,还要关注其改革背后独特的社会情境,结合芬兰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国际发展背景,分析芬兰教育发展、改革和成功的因素。

芬兰:高中教育的典范

芬兰当地的一所学校;图源:Wikipedia

新学说追溯芬兰教育的历史发现,芬兰教育并非始终位于世界前列。芬兰高中教育体制的改革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到了90年代,芬兰才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芬兰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芬兰模式”。

一、推出“无班级授课制”

20世纪60年代,芬兰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国际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IEA)。该组织通过追踪不同国家学生学业表现的结果,发现芬兰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教育表现平平,直到1991年才显现出转机。

1999年1月1日,芬兰颁布《芬兰高中教育法案》,明确规定,所有芬兰高中都应采纳“无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自此,以“无班级授课制”为核心、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主动学习能力的芬兰高中教育改革体制正式在芬兰全国范围内推广。

“无班级授课制”,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不再将学生按照班级划分或分配固定的教室,不同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因为选择同一门课而进入到同一个教室一起学习。此外,该制度还提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由选择不同学段的课程和喜欢的教师,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

01、实行弹性学制和学段制

在推行“无班级授课制”之后,芬兰高中由过去固定的3年学制改为有弹性的2-4年学制。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计划以及进展、兴趣等实际情况,在保证能完成学校规定毕业所修学分的基础上,自由决定用2年、3年或4年完成高中教育。

新学说认为,弹性学制充分照顾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和安排学习进度。此外,弹性学制也让学生在选择学习之外的兴趣课程时有了更大的自主性。

除了实行弹性学制外,芬兰高中的每一个学年也不再分为固定的上、下两个学期(semester),而是分为5-6个学段(period),每个学段集中开设5-6门课程。据新学说了解,每个学段的长度一般为6-7周,其中最后一周为考试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几门课程进行考试。这使得课程内容相对集中,既有利于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将某一课程讲解透彻,也便于学生的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芬兰大部分高中还会根据高中生的“群体特点”和“注意力集中实践”的科学测试,将单节课的时长从45分钟改为75分钟。新学说认为,授课时间的延长,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精力学习、掌握和实践课程内容,同时也能保证教师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02、课程模块化,增加选修课比重

为了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芬兰全国教育委员会曾于1994年颁布了《芬兰高中教育课程框架大纲》,规定高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高、个性健康全面发展、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探求知识、热爱和平的社会成员”。基于此目标,芬兰的高中课程被分为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和应用课程三类。

其中,必修课程是每所学校必须开设的课程,也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专业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加深,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国家的指导性建议设置;应用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些专门课程,可以是对已学科目的进一步学习,也可以是其他,类似于国内的选修课程。在芬兰,应用课程主要由学校自主设置,也可与其他教育机构合作开设,国家不作统一要求。

据了解,芬兰此轮高中教育改革中,学生需要修习的必修课程数量得到一定的减少。与此同时,芬兰大部分学校都开设200门以上的课程,其中超过50%由学校自主设置,学生的学习选择空间得到扩展。此外,芬兰的一些高中还鼓励成绩突出或有专长的学生,根据高中与大学之间的协议,选修大学课程或利用大学的教学设备进行研究工作。不仅高中学校为其认证学分,大学也对此予以承认。

总体而言,芬兰高中这种灵活的课程设置,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而且为学生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学校环境。

03、师资高学历化和学生评价多元化

据新学说了解,芬兰在高中推行“无班级授课制”之后,要求所有的高中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申请。

此外,教师竞争机制也被正式引入,学校规定了一定数量的最低选课人数为开课前提,且允许不同教师开设同一门课程。这就“逼迫”教师们必须不断自我充电,追求新方法、采取新手段来吸引学生。与此同时,学校也更加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鼓励教师间的观摩交流、选拔优秀教师进修等方式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芬兰政府为了配合“无班级授课制”的推行,对原先单一的、预设的学生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为此,芬兰高中实行课程考试成绩10分制,每学段结束后都会进行考试,4分以下(含4分)为不及格。但单次成绩不及格并不影响学生修习该课程的高级版本。虽然学生可以不限次数的参加补考,且最终成绩以最高成绩为准,但如果学生两次不及格后,需要通过重新学习并通过考试的方式继续修习该课程的高级版本。

虽然这一评价标准抛弃了“一锤定音”的方式,但就当下的国际教育眼光来看,仍有不足之处。因此,后续芬兰高中对学生的评价日趋多元化,并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自我管理表现等也被记入学分,考试形式也更为多样,开卷、学期论文、实验、口头等形式也被广泛采用。

二、为班级授课制松绑

区别于芬兰高中的“无班级授课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然采用着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理论上确立的班级授课制,主要有授课地点、对象、人员和内容固定四大特点。诚然,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用同一课程和同一教育目的组织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其局限性也日益突出。

强调统一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限制了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力的发挥和培养;

空间封闭,使得书本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也许芬兰高中的“无班级授课制”对当前中国的大部分学校来说有些遥不可及,但我们也无从否认班级授课制的一些缺点。新学说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01、增设选修课程

在中国,学生的选课自由度较低,可选课程较少,大多数学生都只是按照既定的课程学习,学生的兴趣并未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在课程体制改革方面,芬兰高中的模式值得借鉴。

芬兰模式中,课程被分为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和应用课程三类,且必修课程在大部分学校占比不超过三分之二。这样的模式可以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从兴趣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途径和模式,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和个人发展的热情。

02、提升学校教材选择自由度

目前芬兰所有的教材都由国有或私有的出版社编撰出版,全国教育委员会不再统一审查学校教材。芬兰高中的教材主要由任课教师从市面上挑选,校长批准后即可用于课堂教学。因此,不同出版社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激烈的竞争中结合教师、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

当前中国由于政治历史等复杂原因,尚无法放开对教材的审核,但可以给予学校一定的教材选择自由。

据新学说了解,8月9日,北京市教委颁发《北京市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对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实行国家、市、区和学校分级管理。其中提出,校本课程由学校开发,原则上不编写出版教材,确需编写出版的应报所属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由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规定进行严格审核和使用管理。新学说认为,北京市教委此举,使得学校的教材选择自由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但学校也需要注意校本课程教材原则上不得跨校使用。

03、提高师资水平

我国和芬兰一样,都有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但中国的教师培养体系仍然较为落后。虽然不少国际化学校对师资的背景要求较高,不少名校硕士生相继应聘,但中国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仍然是本科及以下学位。

早在1852年,芬兰就在在赫尔辛基大学设立了 “教育学讲席教授” 职位,开始在大学中培养中等学校教师。芬兰此举领先瑞典、丹麦等周边国家至少五十年。1974年,芬兰建立了以大学为基础的教师培育体系,全学段的教师都在大学中培养。20世纪80年代,芬兰在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较早开始实施融合与全纳教育政策。

04、推行综合评价标准

当前中国仍是以纸笔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高考定终身”的说法依旧稳固。芬兰的教育改革在课程设计与评价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纸笔考试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口头考试、平时表现也被纳入学生综合评价。

芬兰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没有标准化考试,考试只是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在芬兰,学生评价一直以引导和鼓励学习、促进学生成长进步及能力和习惯养成为根本目的,主张采用可持续性的、引导式的和支持性的评价手段。

芬兰教育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芬兰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考量。20世纪80—90年代,正是芬兰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对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极速增长。在此背景下,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芬兰开始对传统的教育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当前中国也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发生变革,国际流动性元素日益增多,社交媒体等新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活动方式,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因此,中国教育也需要进行一系列变革来保持在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力,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芬兰教育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来受到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但也是在摸索了近三十年后才取得这样的成绩。

参考资料:

田友谊. 无班级授课制:芬兰高中教育体制改革透视[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3, (12):16-22.

王昊, 李一. 挑战与革新 ——面向21世纪的芬兰教育改革[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第17卷(4):81-86.

谢银迪: 《芬兰“最激进的教育改革”来袭?》,中国教育新闻网.

吴楠. 芬兰高中体制改革一瞥[J]. 教育, 2012, (7):62.

董辉. 寻找芬兰教育成功的基因:历史-文化视角的阐释——专访芬兰埃博学术大学教授迈克尔·乌尔恩斯[J]. 比较教育研究, 2020, 第42卷(7):51-58.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