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丰碑”是什么形狀?

2022-09-29 12:44

在说“丰碑”之前,先要说说什么是碑。

古代夏周时期,人们在宫廷、庙宇、殿堂门前树立上一根石桩,用以观察日影,辨

识时间,充作计时器作用,这种石桩就叫作“碑”。《仪礼。聘礼》载:“上当碑南陈”, 郑玄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

  那时也有些人借这

种石碑临时拴系马匹,一物两用,是少不了的石头桩子。

后来,碑的作用又有所扩大,将其凿上小孔。把它竖在墓坑周围,孔上拴绳,人死

下葬时帮助向墓坑内落棺。也有人不用这种有孔的石碑帮助下棺,而是拿根大木头砍削 一番,做成石碑的形状,在棺椁前后四角各树一块,从孔中穿过绳子,再缠绕到棺椁身 上,像辘轳那样用来帮助下棺。

  这在《礼记。檀弓下》说得很清楚:“公室视丰碑,三

家视桓楹。”郑玄对此解释说:“丰碑,斲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树之, 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纤绕。”这种砍削而成的像是石碑的大木头就是“丰碑”。 丰者,大也。也就是高大的木碑。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能够用“丰碑”拽棺材下葬的,并不是任谁都可以用,

这在古代有严格规定。

  从“公室视丰碑”来看,公室即天子或诸侯的家族。即是说只 有这些成员死了才有资格享受丰碑拽棺材的待遇。按照周代礼仪规定,天子死后下葬, 方能在棺椁前后四个角上树立丰碑,以其牵引绳子帮助下棺,其余人如果使用丰碑就是

僭越礼制,要被追究犯上的责任。

  不过,这一规定到后来逐步放宽,诸侯成员下葬也用 丰碑帮助下棺。二是这种丰碑和最初的石碑一样,只是起个拴系绳子的作用,上面不着 一字,与后来的石碑毫不搭界。所以,早期的丰碑与后来所说的丰碑是完全不同的两回

事。直到清代诗人朱彝尊写《夜明木赋》时,还有这样的句子:“如场之转碌碡,如纤 之拽丰碑。

  ”这里所说的丰碑,也是作为拽绳子用的东西。

再后来,春秋战国后期,以碑拽棺材下葬的做法也被一般官员采用,其后又普及到

平民阶层。死者在下葬之后,石碑或木头做的丰碑干脆留在墓地,有人在上面刻写死者 的名字,也有的写上简单的纪念性或颂扬行文字,于是出现了“树碑立传”的墓碑。

   不过,它们的名字仍不叫碑。秦代的碑称之为刻石,到了汉代才称之为碑。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