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英语教育低龄化与现有的教育改革之间的冲突

2022-07-18 09:24

  英语教育从我们80后开始,已经快有20年的历史了,教育部门一直在改革,整个社会对英语的热衷程度一年也是比一年更盛。然而,这种“英语热”,这种对他国语言的过度强化,会不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教育走向极端?我们的教育部门始终站在塔尖做着他们认为正确的决策:英语教育低龄化。

  还记得,我们当年学英语时,我只在六年级暑假期间,提前培训了20个半天,就去接触这个神秘的语言了。要问我英语是什么,我完全不知道,因为我的见识太狭窄,一直在农村上学,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对于我全新的东西,我上起手却特别地快,基本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我都全盘消化,默写单词更是小菜一碟,几乎每次单词默写比赛都是满分,考试满分也是家常便饭。初一时,英语作为神来之笔,让我成为一时传奇。那时跟我一样崭露头角的孩子还有很多,我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爆发出的“比学赶帮超”的热情现在依然记忆犹新。我们那时候只有复读机和磁带,只有老师上课带着读,回到家自学,不会就听磁带,不懂的问题第二天随时跟英语老师询问,老师特别喜欢提出问题的同学,我变成了经常来往老师办公室的那个孩子。一来我问题特多,二来我成绩够突出,所以经常被老师表扬,于是我学习英语的热情与日俱增,一直在整个初中都是稳居前列。

  现在想来,我们接触英语之初的启蒙就是:自己喜欢、老师鼓励多问问题。我们80后进入高中时才有了QQ,进入大学了才有了手机和满网络的英语学习资料。资源都很有限,但是恰恰是在这个资源短缺的时代,诞生了许多英语学霸,而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自学成才,而且清一色的老爸老妈不懂英语,甚至他们连普通话都不会说。

  我们那三年的英语启蒙,造就了很多英语学霸,有的人学了英语专业,有的人学着其他专业依然坚持自学英语,这是我至今认为最成功的“英语热”。我们没有经历过幼儿启蒙,但已经具备了一部分成熟的优秀品质:好学、求上进、相信学习能够改变命运、具备了认识自我的能力,所以碰到喜欢的东西就死磕到底。我们没有手机、没有平板,有的只是复读机、磁带和老师的谆谆教导、复习笔记,我们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读书,因为老师会比我们起得更早,不定期地骑着自行车抽几家去拜访,我们不敢不读;我们晚自习刷题,老师陪伴我们一直到8点多,有什么问题尽管去问。这些经历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当时觉得辛苦,现在觉得甚是欣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如果不是当时的这种学习环境,也没有我们这帮80后同学跟上“英语热”的步伐。现在放眼望去,曾经的学霸大部分都跟英语息息相关,有的去外企工作了,有的做翻译,有的做外贸,有的当英语老师了。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贫穷并没有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因为我们深知只有贫穷才能改变命运,我们跟着勤奋的老师一起走过了那个时代!

  如今我们80后都为人父母了,很多已经是二胎家庭,孩子多了,教育一直还是热门话题,但是当我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批量复制的学校时,我们迷茫了,学校还是那些学校,教育体制虽经多番改革,但是依然还是换汤不换药,减负减了20年,负担越来越重。

  我们的孩子普遍都是三年级开始学英语的,但是启蒙得早的2岁左右就开始上早教班了,这个归功于我们90年代的那股“英语热”,让我们知道了学好英语确实能够比别人多一些机会,这个动机不错,但是环顾四周围的教育资源呢,看似教育机构林立,其实还是资源严重稀缺,幼儿英语培训班很多,请外教的也不少,但是我们还是缺乏真正能提高英语的外语环境,对于我们大多数家庭而言,如果一出生开始就开始英语启蒙,代价之高难以想象,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没经济实力就没有英语启蒙。

  哪一年教育局开始执行幼儿英语教育低龄化的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也不需要知道,但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唯一事实就是:教育部门的神助攻看似把“英语热”推向高潮,实际上在造就一个巨大的教育鸿沟。

  我孩子已经学了两年英语,成绩尚可,但是我陪着他的这两年,我一直被两个问题所困惑:为什么他们不懂语法?既然英语低龄化,为什么没有引入正宗的自然拼读法到学校课堂上?后来我自己总结了,不懂语法,跟自己的阅历有关系,如果中文基本阅读能力都很差,又怎么奢求孩子能够跨越式发展?我们初一时学英语,可能是最佳年龄,因为我们具备了接受任何知识的潜质:我们经历了6年的语文学习,阅读语法都很扎实,语言都是相通的,只有精通了一门语言后再学习其他语言才能登堂入室,享受语言的奥妙;反之,中文阅读启蒙成功的孩子太稀缺了,孩子们才接受两年的中文正规教育,他们对于自己的语言尚且一知半解,又怎么跟他们讲外国语言的语法呢?这一点不知道教育部门有没有想过这一点,对于现有的学英语的孩子,根本问题不是把学习年龄低龄化就能解决的。

  据我所知,国外幼儿园学习的都是自然拼读法,每天就像我们幼儿园学习中文儿歌一样,重复、重复、再重复,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在重视英语教育的同时把自然拼读法全盘引进课堂?我们什么时候才不邯郸学步,仅仅是一味迎合社会“英语热”,把英语教育写入小学教育?没有引入自然拼读法的英语教育还是应试教育,还是“填鸭式”教育,当我们的孩子心智还未成熟时,就冒昧的引进一门外语,逼着他们必须学好,必须要考高分,这种方式合理么?当然,教育部门仅仅是颁布了一部文件,并没有真正逼迫孩子去学好英语!但是,文件颁布的后果就是:家长们更加疯狂地提前进行启蒙教育,两三岁时就送入昂贵的英语培训机构,我们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逼迫自己孩子学好,所以都在拼爹拼妈拼孩子。

  用一个很专业的语言来描述的话,就是“教育部门的文件客观加剧了社会英语教育的产业化”,并直接造就了“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富人启蒙早,穷人有心无力!

  当我自己的孩子两三岁时,我才工作了几年,不仅一贫如洗,而且还为了孩子能够进入城里的学区,负了70多万房贷。我当时也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贫穷限制了执行力!我选择了冒险辞职创业,生活让我们没有活路,我别无选择。我相信这个社会像我一样的家庭还有很多,自己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什么都必须白手起家,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父母来说,压力太重了,我们都是独生子女,上面有4个老人,下面有1-2个孩子。然而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已经让我们彷徨了,一代代年轻父母,为了填补这个教育鸿沟,在透支体力。我们似乎一直只是为孩子拼搏,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样的人生真的很累,不管你是否曾经经历过,走出来也好,还套在里面也好,这就是社会现实!所以,教育部的“减负”文件在民间一直都是笑话。

  我们80后里一帮人从体制里跳出来了,然而社会教育资源是由权力主导的,我们又什么话语权?“现在的教育都这样,有什么办法?不学也得学!”类似的叹息的父母比比皆是。仅有少量的社会精英阶层能够让孩子很早进入西方教育,这虽然看起来很有魄力,但又何尝不是无奈之举?如果不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依然是“填鸭式”体制,这些精英会吃饱了没事送孩子出国?这只能说明国内教育生态在恶化,有钱可以选择规避,没钱的呢,只能抱怨、麻木和挣扎,以至于习惯。在当前的教育生态里产出来的学子,基本都是一个样子:戴眼镜、运动少、会刷题,我们社会需要的是朝气蓬勃的孩子,而不是这些“老学究”式的模子!

  回想我们那个辉煌“英语热”时代,其实也不是最佳环境,因为我们没有系统学习过自然拼读法,幸运的是我们只学了一点音标和语法,由于我们已经有了语文的语法基础,结构思维已经成型,所以英语这个排列组合的游戏,一学就会了。反观现在,三四年级的英语默写一个班上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满分,语法讲解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很难理解到位。对于一个还没精通语文语法的孩子来说,又添加一个陌生语言是不是“减负”?

  纵观国外能够熟练掌握两种外语的小朋友,大部分都是父母说两种语言的,这个母语环境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后天语言知觉。反复练习,就会运用了,就不需要语法了,但是仅仅是口语对于语法要求不是很高,那些报纸杂志书籍呢,不可能都口语化,所以如果最终目的是为了阅读和继续学习,则也要学习语法。自然拼读是启蒙和形成语言习惯,语法则是阅读和继续学习的基础。

  但是对于我们初一才开始学英语的一批人来说,自然拼读法已经太迟了,短短的初中生涯也不会让我们有时间慢慢磨练,所以都采用的填鸭式灌输法,但这个方法不是最坏,也不是最好,恰好适合我们这个年龄阶段去学习。这个方法虽然有点枯燥,但是只要我们喜欢它,就能感觉到成绩带来的快乐,建立更浓厚的兴趣,从这点来看,启蒙的目的达到了。

  英语教育低龄化,不应该按照老套方法,亦步亦趋的保守改革。如果我们做不到幼儿园阶段就引入自然拼读法,就不要尝试让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的三年级孩子去接受“填鸭式”的煎熬,因为过早的煎熬,对于语言启蒙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唯一的副作用就是——把仅有的一点学习兴趣彻底地丢掉了。

  如果有一天教育部门真能把自然拼读法引入幼儿园课堂,而且不带任何考试目的,启蒙效果一定会达到。启蒙犹如给种子浇水,哪天开花谁都不知道,如果一旦谁急功近利地去添加催熟剂,花会提前开,但结果一定会过分早熟或者变异。

  教育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环节,它引导着整个社会教育文化走向,我们在推行教育低龄化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深入群众之间做个最普遍的调研(比如网络调查问卷),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从细节着手去改变,而不是想当然地按照管理层的思路去走。

  我们都是80后父母,我们已经经历了这20年的教育体制的痛与爱,但是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祖国的未来,依然成为英语教育改革的试验品和牺牲品,毕竟一个20年,甚至可能影响到未来100年。

  英语教育以何种方式从哪个年龄段实施,必须以调研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既要体现教育公平,又要能引导整个社会文化向正能量方向发展。产业化的迅速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只会让学校教育和校外培训更加功利,产生更巨大的教育鸿沟。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