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

2022-05-03 07:21

从北京出了复兴门再往西走上十几公里的路程,就能看到一处庄严幽静、清雅肃穆的地方,在这座建筑的门匾上有七个大字:“八宝山革命公墓”。这里是中国许多政治人物以及社会名人最后的归宿,也是中国规格最高、名声最大的园林式公墓。

有些人也许会把八宝山人民公墓和八宝山革命公墓弄混,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八宝山人民公墓占地四百多亩,完全面向公众开放,而八宝山革命公墓不对外开放,仅有特定级别的逝者方可安葬,家属祭祀也需持证进入。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

八宝山革命公墓

一八宝山这个地方因为出产马牙石、白垩等建筑材料而得名。在元朝的时候,在这里修建了延寿寺等寺庙建筑。到了明朝的时候,明成祖朱棣又在延寿寺的后面为一位叫做“钢铁”的太监修建了一座坟墓,后来又在延寿寺的旧址上修建了护国寺和褒忠祠,这里也就变成了明清两代太监养老的地方。

抗战结束以后,国民党政府为了安葬在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对褒忠祠进行了一些修整,并把褒忠祠的名字改成了“忠烈祠”,在这里安葬了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三十多位民国时期的将领。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总理考虑到,有很多在抗战和解放战争的牺牲的将领们还没有一个合适的安息之地,而且还得考虑现在在位的领导人和一些社会名人们去世以后,也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安葬之地。于是他让指示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让他在北京市附近去寻找这么一处能作为革命烈士公墓的地方,而且还要求,这个地方一定要环境优美,交通也要比较方便,不能离北京市区太远,最好也不要占用耕地。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八宝山褒忠护国寺石雕麒麟影壁

根据周总理的要求,吴晗很快组建了公墓筹备组,亲自带着人在北京京郊附近寻找合适的地方。他们前前后后看过不少地方,但总感觉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

后来,他们一行人来到了北京西郊的八宝山,他们向北望去,发现不远处的山脚下有一大片树林,还能看见树林中有一些高大建筑的屋顶。吴晗询问身边的人这是哪里,随行人员回答那里是褒忠护国祠,因为现在还住着不少太监,所以也有人把那个地方叫做太监庙。

吴晗一行人来到八宝山实地勘察以后,感觉这个地方非常合适用作建设公墓,而且寺庙里还有很多现成的房屋,因此,北京市公墓筹备组决定征用这个地方建设革命公墓。此后的日子里,吴晗曾经多次来到护国寺,与庙里的第48代住持信修明商议让他们搬家的问题,最终双方达成了一个比较妥善的安置方案。从此以后,护国寺也结束了作为太监庙的历史,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

改造为八宝山革命公墓前的褒忠护国祠

二护国寺被革命公墓筹备组接管以后,这个地方改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公墓的建设工程也在当年的七月正式开始了。工程分为三期任务,用了大概三年的时间,一个占地一百五十多亩的公墓基本完工了。

在建设的过程中,寺庙原有的古树和建筑都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后来又经过了多年的建设,这里最终变成了国内外知名的圣地。到了1970年的时候,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又将这里改名为“八宝山革命公墓”。

早在1951年的时候,北京市民政局就出台了《革命烈士公墓安葬暂行规定(草案)》,后来又把其中的“烈士”两个字去掉。按照这个规定,根据干部生前的级别、参加革命时间的长短、贡献大小等将墓地划分成立三个等级区域,在墓地大小、石碑高度等也有明确规定。“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墓区划分也遵循这个规定,也是就在庙的前面是县团级干部的墓地,庙的后面东侧是地级干部的墓地,西侧是省级干部的墓地,再往上就是中央领导干部的墓地了。

再后来推行火葬以后,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建设了骨灰堂,对骨灰的安置同样也有严格的规定。按照生前的级别,骨灰室分为多个序列,任何人也不能违反规定。就算是夫妻或者父子,级别不够的话,也不可能放在同一个骨灰室,所以,后人来祭奠的时候,单看骨灰在哪个骨灰室,就能基本上确定生前担任的职务高低了。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

八宝山革命公墓示意图

三当年,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紧张建设的同时,寻找王荷波等18位烈士遗骨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北京市公安局和民政局专门组建了一个小组负责烈士遗骨的寻找工作。

当时,距离王荷波等烈士牺牲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了,寻找遗骨的工作异常困难。工作组只好在大量杂乱的伪警察厅档案中大海捞针般地寻找,最终终于在一份档案中发现王荷波等十八位烈士是在安定门外的箭楼东侧牺牲的。

地点确定以后,就是挖掘工作了。经过十几个民工几天的挖掘,相继挖出了多具尸骨,经过烈士亲属们的仔细辨认,终于确认了烈士遗骨。当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指示公墓做好接收准备,这就是“八宝山革命公墓”接收的第一批烈士遗骨。

当时的公墓建设也才刚刚开始,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但接到总理的指示后,经过紧张地赶工,终于完成了接收准备工作。接收典礼由周恩来总理主祭,彭真、李立三、刘仁、肖明等领导同志亲自到场。仪式结束后,烈士们的遗骨就安葬在了墓区,王荷波烈士也就成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个安葬的烈士。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

王荷波烈士墓

在1950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因严重脑溢血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中央决定将任弼时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但当时的公墓建设第一期工程还没完成,因为只好先修建了一个临时墓地,在八个月后,任弼时遗体正式安葬在公墓,他也成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的第一位中央领导人。

到了1955年,第一届中央政府副主席、民主人士张澜去世,安葬在任弼时墓的西面。同年,有关方面又把瞿秋白的遗骨从福建长汀迁到了任弼时墓的东面。从此,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第一墓区逐渐形成。后来又在第一墓区的后面建设了第二和第三墓区,这两个墓区安葬的大多是逝世于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人士和社会名人,比如林徽因、徐悲鸿等。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

任弼时墓

四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最初创立的的时候,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特殊物品,一个就是解放牌灵车,再有一个就是领导人专用的火化炉。

八宝山革命公墓正式运行以后,一开始有三辆负责运送遗体的灵车,但这三辆灵车却分别制造于三个国家,一个是波兰造的星牌车,一个是美国造的吉普车,再有一个是日本造的丰田车。随着公墓业务量的逐年增加,后来又增加了六十多辆卡车。但对于领导人们使用的灵车一直也没有一个合适的专用车辆。

为了生产出我们自己的高级灵车,当时的客车四厂接下了这个任务。客车四厂在征求了多方面意见后,在使用解放牌汽车的底盘基础上进行了改装,车身颜色蓝白相间,最终生产出了解放牌灵车。

就是这款解放牌灵车,送走了共和国一个个伟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由这款灵车作为最后的护送。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当时的亲历者们也许都对这辆解放牌灵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

十里长街送总理

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中央领导去世后火化所使用的火化炉是专门从日本进口的,这种火化炉外表美观,还安装了再燃烧装置,可以做到无烟无味,自动化程度很高。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最初安葬在这里的名人,其后人也有很多将逝者的骨灰从八宝山迁出,又重新回到了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有些是为了满足逝者当初的遗愿,有的则是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邀请。比如彭德怀的骨灰就是在1999年的时候迁回了湘潭老家,贺龙的骨灰也在2009年的时候迁回了家乡。

青山有幸埋忠骨,进入八宝山革命公墓,是许多领导人和社会名人最后的荣誉。正是这一块圣地,安息着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鞠躬尽瘁的数代英魂。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