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快、强度高,很多人都会时常出现胃胀气的毛病,全身不舒服,不思饮食,备受折磨,极大地影响了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怎样调理好呢?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胃胀气,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寒食伤胃 外感寒邪、过食生冷之物,导致寒凝于胃,胃中阳不展,气机阻滞。症见胃脘暴痛且胀,痛势较急,胃中似冰,泛吐清水,得温则舒,舌苔白滑,脉弦迟。治则当以温胃散寒理气为法,以收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之功。
2、肝胃不和 因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本证常因情志所伤而诱发,证见胃脘胀满,气逆攻痛连胁,暖气频频,得气则舒,舌苔薄白,脉弦。治则疏肝理气,达舒肝理气和胃降逆之功。
3、肝郁胃热 因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横逆犯胃,胃失传化之职,内生湿浊,郁而生热,热居胃腑,常因七情或饮食不慎而诱发。临证所见胃痛时轻时重,胃脘部灼热,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纳差、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数,治则泄肝清热和胃,以疏肝胃气机而止痛。
4、脾虚胃寒 素体脾胃阳气虚损,运化不及,寒浊内生,困阻脾胃之阳。常因饮冷感寒而复发,临床见胃中隐隐作痛,纳食不化、上腹饱闷,不思饮食,恶冷喜热饮,得温痛缓,时呕吐清水,小便清利,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治则益气温中、散寒和胃,可收益气温中、散寒和胃之功。
5、气滞血瘀 本证多见于胃脘痛日久不愈,气血滞而不通,胃以疼痛为主。痛而有定处,如针刺,胃脘饱闷似有物顶住之感,舌质青紫,脉细涩,当以理气化瘀止痛。
胃胀气,中医外治方法多
除了到正规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外,平时自己还可以采用中医外治法等,亦能收到一定效果。
1、腹部穴位点灸
松烟墨柱,点灸穴位,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有利于经络疏通。
用墨柱分别点灸中脘、神阙(肚脐)、气海、关元穴,以感觉温热舒畅、打嗝或排气为好。
2、敷药墨
药墨具有很强柔韧性,可随意贴敷身体的任何部位,疗效好,见效快,具有温经活络、软筋散结,排寒祛湿等的多重功效,能迅速打通人体经络,将人体内的风寒湿邪逼出体外,安全、对皮肤无任何副作用,真正做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
胃胀气,食疗助消化
中药药膳对胃胀气有非常好的疗效,可从此入手,积极调理身体,避免出现胃胀气。
出现胃胀气的症状,首先需要调节自己的饮食,少食用易产气的食物。尤其是有消化不良胃胀气,需要食用一些理气通肠的五谷果蔬,不能食用未熟的黑豆、洋葱、紫甘蓝等,这些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气体。乳制品是一种很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有时体内因无法吸收乳糖而造成胀气,要减少食用。此外,要养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尽量少喝碳酸饮料和嚼口香糖,并且不要用吸管喝饮料,以免无形中增加气体的摄入。豆类食品一定要煮到熟烂了再食用,因为太硬的豆子不易消化,还容易造成胀气。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因为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如果大便积存在大肠内,不及时排出,胀气就会更加严重,所以要多喝温水,每天至少喝1.5升水,充足的水分能促进排便。
最后强调一下,胃胀气让人体感到不适,长此以往,会严重降低食欲,导致营养不良。出现胃胀气一定要重视,否则迁延日久,小病也会拖成大病,不利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