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居 > 正文

苍南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苍南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苍南已完成近2000亩养殖围塘生态化改造。(市生态环境局苍南分局供图)

记者近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苍南分局获悉,2022年,该县劣Ⅳ类海水比例较2021年下降4%,水质情况较2020年有明显提升,2021年、2022年海水优良率分别达82.8%、81.7%。苍南连续两年在浙江省陆地沿海城市排名第一。

围绕源头污染防控、海洋生态修复、产业提升整治三大领域,苍南县持续加大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力度,推动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海洋环境风险有效管控,近岸海域水质稳中趋好。

一个攻坚计划

抓源头污染防控

2020年12月底,随着《温州市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出炉,一纸《苍南县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计划》迅速出台。《计划》主攻方向为“减氮减磷、生态扩容”,主要战场是沿岸和湾区,任务是“入海河流氮磷减排”“排海污染源规范整治”“沿岸生态修复扩容”三大行动。

严控陆源污染,苍南县通过开展污水管网整治,新建污水管网17.18公里,雨水管道11.84公里,建成日处理量1万吨的马站污水处理厂,实现生活污水零直排。当地逐步建立入海河流总氮总磷监控体系,实施沿浦河氮磷拦截沟工程,2022年总氮含量较2020年下降10%。同时,制定《苍南县入海排(污)口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完成255个排污口整治和“浙里蓝海”188个排污口在线溯源监测整改工作。为了提升湾滩环境,2021年投入资金395万元,清理各类滩涂垃圾1552吨,其中海滩塑料垃圾139吨,有效保障近岸海域环境面貌。

一片生态树林

促海洋生态修复

日前,苍南县沿浦湾海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成功通过专家组验收。新增的350亩红树林与原有红树林连成一片,面积达1558.25亩。这条“绿毯”为海岸线筑起一道景色宜人的绿色堤坝,也为海洋生物及候鸟构筑了栖息胜地。

近年来,苍南县通过种植红树林,有效改善海湾滩涂生态环境,修复效果明显。

据调查显示,红树林中潮间带生物密度、生物量均有明显增加,另有30余种鸟类经此补给迁徙,其中4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此外,当地开展废弃养殖毛竹、海上漂浮物清理等环境整治工作,共完成15.2公里岸线生态化整治修复,提升了海岸线形态和生态功能。

近三年合计增殖放流4.3亿尾水产苗种,投入资金405万元,促进了近岸海域海洋生物资源量恢复。

一组产业提升

推进可持续发展

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是从源头杜绝海水污染的途径之一。苍南县全面开展海水养殖污染治理,落实县域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实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减少滩涂养殖和传统网箱。

目前,当地已完成近2000亩养殖围塘生态化改造,清退围塘养殖6家,规模以上养殖围塘尾水处理率达100%。编制《苍南县船舶修造企业污染整治提升方案》,完成3家修造厂提升整治,关停16家。

紫菜烘干、养殖、加工废水处理问题,因养殖户多、工艺简单,曾困扰着当地海洋环境。苍南县下定决心开展滨海企业规范化整治,49家紫菜烘干企业完成技术提升;推行紫菜养殖技术改革,积极推广玻璃钢紫菜养殖,解决废弃毛竹污染海域环境问题。对于废水处理问题,当地采取气浮+过滤系统+污泥脱水机工艺,大幅度削减COD、氨氮、总磷、悬浮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领先全国紫菜加工行业,促进“双碳”产业发展,提升海洋生态价值。(通讯员 倪婕 记者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