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葬时,棺材埋在地下,为什么还要堆“小土堆”?有何说法?
历来传统是,人死后,入土为安。
挖土叫做掘墓,又叫做打墓,如果老夫老妻一人去世,而另一人健在,墓堂只打一棺半地方,将来合葬时,再补打半棺地方。
墓堂封口后,用打墓打出来的原土,覆盖而成坟堆,打墓时,土很瓷实,小小墓堂出很多土,墓堂空间被棺材占据,原土都盖在坟上。
以前人死不火化,棺材大,出土多坟堆也大,后来人死提倡火化,骨灰盒小,用的石棺也小,出土少坟堆也小。
古代时,封建统治者,对坟堆的大小,有严苛的规定,按等级规定尺寸,不可僭越。现代人,对这个已不太讲究。
官越大墓越大,寻常百姓墓最小,皇帝的坟堆称作陵,一般人的叫做冢,墓,或者坟。
有人问,坟墓上的土堆,有什么说法?
说法是有很多的,坟堆对坟墓有保护作用,皇帝和大人物的怕被盗墓,土厚难挖。
一般人的,怕被饿兽或野狗,扒坟吃尸体,土多保险。
坟前插哭丧棒,插花圈方便些,坟后栽树,上坟挂纸有处挂。
栽树一般栽柳树,或者松柏树,柳树的柳字,谐音是留,乃后人不舍先人离去之意,又柳条低垂,使人有肃穆感,松柏树四季常青,有万古长存之喻意,坟墓后有树,让人一眼看去,能知道坟墓的方位。
有钱人立墓碑,穷百姓好多不立墓碑,有坟堆在,子孙后代祭祀上坟,易找位置。
各地风俗不同,有地方的坟堆,是平地起用石垒砌,上坟日子也有不同,清明节上坟的占多数,一年一次。
在我们洛阳,多数一年上两次坟,二月十五和七月十五,这两个日子是上坟日。
风雨苍桑,坟堆会有变化,后代人上坟时,还会带工具往坟上添土,用以维护。
只要见坟堆上有白纸条等上坟痕迹,外人不会动这个地方,有的逝者绝后了,没有上坟痕迹,不添土坟堆变平不隆起,这地方就有可能,被外人另作他用。
坟墓是先人安息之地,后人祭祀有所依,祭祀祖先不忘本,中华传统也!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