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这么残暴,还能坐稳江山?

2020-11-02综合

明太祖朱元璋近乎残暴的“重典治国”,非但没有像秦朝、隋朝那样出现“二世而亡”的局面,还使天下大治,元末濒临崩溃的社会环境得到恢复和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逐渐走上强盛之路,坐稳江山。其道理和秘密到底在哪里呢?“千古一帝”康熙也不禁对明太祖朱元璋发出了“治隆唐宋”的赞叹之词——“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意思是说,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还要好,明朝比唐朝、宋朝还要兴隆。

第一、朱元璋“重典治国”的原因——内外交困、天下疲惫、朱元璋颇有大权旁落之感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消灭群雄,驱逐蒙元,一统天下。但是明朝建国之初,内忧外患,百废待兴,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

(1)内外统一战争仍在继续——军事上,内外交困国外明太祖虽然派兵北伐驱逐元朝,但是也只是光复了汉人在宋朝时的江山。元顺帝北逃以后,残元势力仍然占据着北方广大草原,军事实力十分强大,如王保保等元朝将领拥兵数十万,数次侵扰北方边境。国内四川、云贵等地仍处于分裂状态,尚未收复;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残余势力也伺机蠢蠢欲动。所以明初明太祖仍面临十分严重的军事压力。

(2)久经战乱,人口锐减,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民生上,天下疲惫元末天下大乱,群雄争霸,战火连天。百姓饱受天灾与战祸的双重打击,陷入贫困、破产、流亡、饥饿的境地,“州县多残破,百姓财力俱困”,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已经无法正常进行,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

(3)开国功臣居功自傲——势力上,朱元璋有大权旁落之感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农,本身并没有很强大的宗族势力,依靠的是一批随他出身入死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君臣尚能一心和睦相处。等天下大定以后,许多开国功臣依仗昔日的功劳和地位,居功自傲,擅权专政,所为多有不法,导致君臣之间猜忌日深。如胡惟庸为相多年,揽权树党,独断专行,使明太祖颇有大权旁落之感,欲除之而后快。

第二、朱元璋“重典治国”的依据——法家思想“乱世用重典”(1)“乱世用重典”的解释“乱世用重典” 指中国古时各朝代社会出现凌乱及差劣局面的情况,只有通过严苛的法律效果惩罚犯罪,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乱世”一词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主要指混乱不安定的时代。“重典”指刑法很重的法律。

根据《周礼·秋官·司寇》记载,西周时代就提出了依据社会形势与治安状况的优势灵活适用刑法手段的“三国三典”原则,即:

“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孔子在进一步阐发这种思想时,就明确点出了时代的形势条件。他说: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重典”思想源于法家思想。法家崇尚重刑主义,认为只有通过严酷的刑罚,才能制止犯罪,才能使社会各阶层安分守己,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

《左传·昭公二十年》中“铸刑鼎”的子产临死前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其主要思想就是严厉的政策就像猛烈的火势,火势猛烈,人们望见它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宽厚的政策的有如柔弱的水,水性柔弱,民众亲近并和它嬉戏玩弄,所以死于水的人就很多。所以相对于宽厚的政策,严厉的政策更容易实施。

(2)朱元璋重典治国的顺势而为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认识到元朝由于法制败坏,官吏贪蠹,民不聊生而导致灭亡。再加上当时天下草创,社会混乱不堪,开国功臣仗权枉法,行为多有不轨,为了稳定社会和皇权,朱元璋以“明刑弼教”为思想指导,以“弼教”为借口,掩人耳目,为推行重典治国政策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于是朱元璋强调“刑乱国用重典”,在法制史上留下了严刑峻法的浓重一笔。

第三、朱元璋“重典治国”的内容(1)重典治民——朱元璋深深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代帝王治国都不敢放松对人民的控制,就连一代贤君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朱元璋称帝以后丝毫不敢放松“治民”工作。他提出:“出五行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敢犯”,企图适用严酷的刑罚手段使百姓不敢反抗。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

(2)重典治吏——“法定刑罚制度”与“非法之刑”双管齐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明太祖朱元璋起于民间,因为地方官员贪污腐败而受尽苦难,所以从小对贪官污吏深为痛恨,曾对大臣说过:“朕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过度。凡民之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严法禁,但遇官贪污蠹害吾民者,罚之不恕。”朱元璋的亲身经历使他很清楚地明白各级官吏对于特权及非法利益的贪求,是导致整个官僚机构贪赃枉法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而整个官僚系统腐败变质则是导致元朝灭亡的一个很直接原因。所以明太祖立国以后对吏治整顿尤其重视。

明太祖为适应“重典治吏”的政治要求,在法定刑罚制度——设监察机构(都察院)、锦衣卫、鼓励举报、创设奸党罪、严惩官员失职行为、严惩官员渎职行为等等之外,还使用了大量的非法之刑,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异常残酷。如朱元璋为禁止官吏贪污,曾颁布法令:“贪污六十两以上银者,杀!”,但是随着贪官越来越多,明太祖认为对贪官污吏处法定刑不足以惩戒后来者,为了加强震慑力,明太祖下令实施比“千刀万剐”的凌迟处死更为残酷的“剥皮”刑法。“剥皮”法即将贪污官员杀头后枭首示众,并剥下他的皮,皮里填上草,把这“人皮草袋”置于衙门里官座旁边,让后任官员触目惊心,起警戒作用。这种触目惊心的惩罚震慑了一大批官员,使他们的行为大为收敛。

(3)各种重典简要列举——官民畏惧害怕,无不心惊肉跳在监察机构方面明王朝根本法典的《大明律》明文规定对监察官吏犯罪要从重处罚。“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在锦衣卫方面锦衣卫掌管“巡查缉捕”之权的同时还负责实施“廷杖”之刑。“廷杖”即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官员实行的一种惩罚。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 ,不受朝中大臣的干扰,因此地位独特,可以单独处理官吏的案件,不受钳制。而且锦衣卫侦查、缉捕的对象一般只涉及文武官吏,不针对普通百姓,所以内外大臣对于锦衣卫闻声色变。

在鼓励举报方面朱元璋要求各地关隘把守者只要问清是赴京面奏的,即使没有路引,也要立刻放行,不得阻拦!

并在《大诰》里规定:“今后布政司、府、州、县在职官吏…勾结官府,危害州里,允许当地的贤良方正…豪杰之士将这些人抓起来,绑送京城。如有人胆敢中途邀截,则枭首示众!各处关津、渡口,也不得阻碍。”

在创设奸党罪方面,“奸党罪”没有明确的犯罪标准,具有很强的任意性,明太祖借此随意诛杀功臣宿将,仅“胡蓝之狱”受牵连诛杀者就达 45000 多人,其惨烈前所未有。

在严惩官员失职行为方面明初三大案之一的“空印案”就是典型案例。明初规定每年地方都需派人去户部报告财政收支账目,所有账目必须经户部审核相符方能结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就必须重新造册,且须再盖上原机关大印才可以。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必耽误很多时间,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久而久之该做法便成为一种惯例,也从未被明文禁止过。但明太祖认为该行为是严重的失职欺君行为,下令诛杀涉案官员达数百人。

在在严惩官员渎职行为方面,《大明律》中《受赃律》就是专门惩治贪官污吏而设。《受赃律》沿用唐律“六赃”的规定将官吏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分为六种,包括监守盗、常人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窃盗和坐赃,并且绘制六赃图标于律文之首,以示重惩贪墨之赃。所谓“监守盗”主要指:“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等物不分首从并赃论罪四十贯余条以监守自盗论,斩”。

吏受财“枉法赃一百二十贯绞”。

官受财“枉法赃八十贯绞”。而对枉法长官的处罚加重。

官吏受财“不枉法,(赃满)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三千里”即不分官职大小,责任轻重,受贿官吏没有枉法裁判者,实行相同的处罚。

“坐赃”指官吏为公或为私收取不应该收取的财物。《大明律》“坐赃致财”条规定,通算总额折半(以二贯作一贯)科罪,一贯以下笞二十,其余按照多寡分别处以笞、杖、徒刑,五百贯以上,至多杖一百徒三年,给予超额财物的人比受财人减五等处罚。

“贪污六十两以上银者,杀!”

“千刀万剐”的凌迟处死更为残酷的“剥皮”刑法。“剥皮”法即将贪污官员杀头后枭首示众,并剥下他的皮,皮里填上草,把这“人皮草袋”置于衙门里官座旁边。......

第四、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成功——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强盛,为什么呢?其残暴为什么没有导致秦朝和隋朝的二十而亡呢?其成功和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顺应国情,适时应变——顺势而为,借势而进,造势而起,乘势而上!自秦朝二世而亡以后,后世历代开国之君在建国之初,大多采取以“柔”治国,以稳定刚刚结束乱世。汉朝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其政之要皆出于柔,并博得“千古明君”的美名。历代帝王皆好虚名,但明太祖建国以后能够顺应时势,看清天下之势,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历代多因姑息,以至于人惑侮,元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缓驰而不知检。”并提出“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拉开了重典治国的序幕。

(2) 健全法制,完善制度——细致入微,精益求精,动的是真格!明太祖建国以后,重视法制建设,先后颁布《大明律》,《明大诰》等法典。其中《大明律》先后近四次修改才最终定本刊行,前后跨越幅度达三十多年,在中国法制史上可谓罕见。而《明大诰》更是明太祖亲自斟酌裁定,是明太祖毕生心血之作。《大明律》和《明大诰》的颁行,充分反映了明太祖重视立法和严于修律的精神。

(3)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秦隋“重典治民”,朱元璋“重典治吏”历代王朝中只有秦,隋以刚猛治国著称,但是都不过二世而亡。其原因在于秦隋虽然也重典治国,但重典对象却没有做很好的区别对待。秦隋之重虽然同对官民,但对民尤重。百姓遭受重法压迫已经远远超过其承受能力,“重典”已经变为“暴政”。明太祖总结以往王朝统治经验,虽然主张重典治国,但是却做了很好的区分。在“重典治国”的总体施政方针下“重典治吏”。而在刑罚的具体适用上则对谋反大逆等严重的政治性犯罪及侵害一般社会成员生命、财产等犯罪采用重刑,而对“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则采取相对较轻的处理。这样不仅有利于打击严重犯罪,而且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的反抗情绪,巩固明初的封建统治。

(4) 严格执法,法不避亲——驸马欧阳伦都赐死,还有谁敢乱为?明太祖在制定严格周密的法律同时也极为重视法律的实施,他在中央设立都察院作为监察机构都察百官,同时又定期选派御史巡访地方,监督地方官吏。同时又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对全国上下布下了严密的监控网,防止官员有任何不轨不检行为。同时明太祖对任何触犯明律的官员,无论其官有多大,职有多重,权有多高,一概依法严惩,绝不姑息。明初实行茶禁,驸马欧阳伦依仗皇亲国戚的身份多有不法行为,屡次派家奴贩茶出境,即使是边关大员也不敢过问。明太祖获悉此事以后大为震怒,不顾公主求情,杀无赦!

明太祖以重典治国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局限性,重典治国并没有达到明太祖的理想状态。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明太祖虽然“重典治吏”,使天下贪官人人自危,胆战惊心,但是贪官却层出不穷,杀之不尽,明太祖也无奈说道:“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其实贪官污吏难以除尽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

结论:重典治国,虽可收一时之效,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根除,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明太祖无法预见和看透的。但是这些缺憾并不能抹杀明太祖的历史功绩,明太祖的文治武功足以标榜千古,就连千古一帝康熙也不禁对明太祖发出了“治隆唐宋”的赞叹之词。

(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致函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baike.com/wiki/34070.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庆余年是真实历史吗?

庆余年是真实历史吗?

在《庆余年》这部剧当中,庆帝可以说是整个故事当中最为神秘的存在了。南庆国的皇帝,大家称其为庆帝。不过在历史上面并没有叫做庆帝的皇帝。而且庆帝还有着一个身份就是四大宗师之一,一个充满戏剧性。不管是从哪一方面来考察都未发现他和历史上的某一位皇帝...

五代中的“后唐”与“唐朝”有怎样的关系?

五代中的“后唐”与“唐朝”有怎样的关系?

熟稔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公元907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被权臣朱温篡夺建立梁朝,李唐王朝就此灭亡。可是,仅仅二十年后,中原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个政权,其国号一样叫“唐”,皇帝一样也姓“李”,只是历史学家为了将这个“唐”和之前的“李唐”相区...

《明朝那些事儿》中朱祁镇是不是被美化了?

《明朝那些事儿》中朱祁镇是不是被美化了?

先说结论:不仅美化了,而且隐瞒了事实,在对朱祁镇的评价上明月明显夹带了“私货”。 当年明月写到:“虽然他一生中干过很多蠢事、错事,但在我看来,他比那些雄才伟略的帝王们更像一个“人”。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评价朱祁镇的一生:他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个...

赛金花用身体贿赂瓦德西,减轻了北京八国联军的罪行。是真的吗?

赛金花用身体贿赂瓦德西,减轻了北京八国联军的罪行。是真的吗?

晚清时期,中国最有名的两个女人,论身份地位却是天差地别。一位自然是权倾天下的慈禧,另一位却是一个普通妓女。那么这位妓女凭什么能与慈禧齐名呢?谁又能有此殊荣呢? 赛金花,原名傅彩云,安徽黟县人。赛金花最自幼就被父母卖到苏州为妓,成为“清倌人”...

出埃及记故事梗概?

出埃及记故事梗概?

《出埃及记》 是摩西五经的第二卷,一般认为该书的作者是摩西本人。 约瑟死后,以色列人所处的遭遇就每况愈下,长期被埃及人虐待、奴役和迫害。蒙神垂听,神派遣先知摩西去解救备受奴役的犹太人,要带领他们出走埃及。原本摩西与法老情同手足,但法老拒绝了...

如何评价女皇武则天?女皇武则天是怎样的人?

如何评价女皇武则天?女皇武则天是怎样的人?

女皇武则天,是一个极具历史魅力,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她的功过是非一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一样,任由历史去评说。 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是唐朝开国功臣,洛阳丞武华之子武士...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在什么朝代?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在什么朝代?

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一...

康熙打天下,雍正治天下,乾隆坐天下,慈禧送天下,是什么意思?

康熙打天下,雍正治天下,乾隆坐天下,慈禧送天下,是什么意思?

随着大明王朝上海关守将吴三桂的投降,满清军队跨过上海关直抵北京城下,没过多久,那位刚进北京城几十天的农民皇帝李自成就被赶出了北京城,落荒而逃。至此,满清政权正式进驻北京。并于1644年9月正式迁都北京。从此,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大清帝国拉开...

隋唐之间有过哪些政权?为什么都失败了?

隋唐之间有过哪些政权?为什么都失败了?

隋唐之间,当时社会天下大乱有十八路反王逐鹿中原。这时的隋末朝廷乌烟瘴气,就像没有生命的皮球,任意地让人们踢来踢去各方势力争权夺利。隋政权土崩瓦解,统治阶级一再发生大分裂,地主武装和义军星罗棋布于各地。隋朝的大臣李渊起兵反隋,成功地取代了隋朝...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哪些历史错误?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哪些历史错误?

《康熙王朝》很精彩,历史错误凭印象答几个吧 一,苏麻喇姑是康熙的奶奶孝庄太后在家时的侍女。也就是说,康熙他爹还处在猪肉粉条状态时,苏麻喇姑已经成为亭亭玉立的少女了。康熙成为可爱小正太时,苏麻已经成为慈溪的老奶奶了。康熙成年了再跟他暧昧,这口...

项羽的战斗力是被司马迁夸大了吗?

项羽的战斗力是被司马迁夸大了吗?

没有夸大,实事求是写的,纵观整个史记,先了解下司马迁写史记的几个特点, 1.秉笔直书,不畏权贵 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本来的面貌撰写历史,不因为“成王败寇”而去为了迎合上层阶级的需要,而去曲笔改写历史,就拿...

荆轲刺秦王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武功如何?

荆轲刺秦王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武功如何?

谢谢邀请,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荆轲刺秦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 有人说荆轲是个英雄,也有人说他是个莽夫。 荆轲不是个莽夫,刺秦失败,纯碎是因为这家伙就是招摇撞骗的主。 作为司马迁在《史记 刺客列传》中浓墨重彩,浪费了很多笔墨的主子,荆轲真的是...

郑庄公为何掘地见母?

郑庄公为何掘地见母?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因生庄公时难产,因此对他心生厌恶,取名“寤生”,相反对其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寤生是老大,按照古制,顺 第二篇群雄逐鹿,中原争霸一*秋、战国 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成为郑国君主。母亲武...

豪气压群雄咏的是谁?

豪气压群雄咏的是谁?

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仙才媲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咏的是李白) 高力士、杨贵妃的典故。原文是: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仙才媲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咏的是李白。 他当翰林供奉是时,有一日来一外国使...

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和州牧哪个官职更大?依据是什么?

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和州牧哪个官职更大?依据是什么?

在东西汉时期,州牧、刺史、太守都是二千石的官员,职责不同,但俸禄相当,也就是平级官吏。 但在三国时期,情况就复杂多了。朝廷不再发俸禄,也就谈不上品秩的问题,至于权力,州牧无疑最大,但太守和刺史谁更厉害,就看各人的本事了。 在此,就以职权、品...

武则天是个好皇帝吗?

武则天是个好皇帝吗?

关注鋈冥获得更多历史咨询。 女武皇武则天原来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她成为皇帝之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以后,武则天废掉两个已经做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她就是历史唯一一个女皇帝。 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武则天打击敌对官...

《瞄准》中殷千粟被杀,苏文谦被怀疑,他该何去何踪?

《瞄准》中殷千粟被杀,苏文谦被怀疑,他该何去何踪?

《瞄准》中,唐思远的起义已有了新的转机,殷千粟已准备离开松江公安局,到国民党第十兵团唐思远处商量投城之事。 池铁城则跟踪秦紫舒到了她家,留下了种种痕迹,秦紫舒以女人的敏感感觉到。他知道了一些外表留下的现象,一边怨恨苏文谦,秦紫舒的无情无义;...

戴笠是怎么死的?

戴笠是怎么死的?

1945,东洋人吃了两颗核弹之后又被苏联灭了关东军,吓的昭和天皇赶紧把玉音放送了,投降不叫投降,美其名曰终战,不管怎么说,皇军是终于双手捧着军刀缴了械。 国民党于是乎开始紧急从西南运送国军大兵,火车嫌慢,干脆就着美国人的飞机抢占东部大城市和...

看《甄嬛传》能学到什么?

看《甄嬛传》能学到什么?

说一个两性情感方面的,《甄嬛传》简直就是撩汉界的教科书啊。 一群女人围绕在一个男人身边,使尽浑身解数,只为了博得这个男人的关注。 如果看完《甄嬛传》你还不会撩汉,那简直白看了。 贴一篇前不久写过的文章。 想要抓住男人的心,先学学《甄嬛传》里...

你认为百家讲坛中历史课题的最佳讲说者是谁?

你认为百家讲坛中历史课题的最佳讲说者是谁?

如果我说,没有哪个讲的很好的,会不会有人认为我大言不惭? 大概看过袁腾飞、郦波、纪连海、王立群、易中天、阎崇年、蒙曼等人的作品、还有其他不记得名字的, 至少在我看来,都只有广度,没有深度,很博学,涉猎广泛,但是很杂,跟矮大紧很像, 他们中很...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