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百科手机端

湘西最后的赶尸匠还原赶尸全过程 揭让尸体行走真相

2020-10-12 20:12

在湘西,共有“三大邪”,其一为“赶尸”,其二为“放蛊”,三为“落花洞女”。也正是这三邪,让湘西成为一片不折不扣的神秘之土,而赶尸,则是其中最广为人知,也是最骇人听闻的事件,这些年不少影视和文学作品以此为原型加以改编演绎,更是越来越玄乎了。

笔者是一位小说作家,地地道道的湖南人,对湖南本土民俗文化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前两年为了完成一部描写湘西的悬疑小说《鬼遮眼》,曾亲身实地去湘西探访过数月,既采访过与赶尸行当颇有渊源的老人,也曾在湘西村落的深山老林中寻找答案,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笔者眼中的“湘西赶尸”。

神秘骇人——走近湘西赶尸

“湘西赶尸由来已久,客死他乡之人,被赶尸人带领着,一步一跳行走在山林的夜色中。赶尸人手摇铜铃不紧不徐,死尸身披咒符亦步亦趋,山间小路上,但凡能够听到那铜铃响声的地方,鸡不鸣狗不叫,鸟兽回避,连游鱼都深深地潜入了水底。”这是湘西之行结束后,笔者在小说《鬼遮眼》开头写下的第一段话。

赶尸,顾名思义的话,就是活人赶着尸体走。用当地的行话来说,又叫移灵、走影、走脚,兴起于清朝中叶,发源于沅江上游一带。在中国,自古都有一个落叶归根的观念。虽说人死如灯灭,但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客死他乡之人,往往都要运回家乡安葬。这便催生了赶尸这个特殊的行当。

说到整个赶尸的经过,民间传说甚广,笔者觉得贯穿始终的是三个重要的名词:走尸、赶尸匠、死尸客栈。

在解放前,你若在湘西神秘的山村小客店投宿,便极有可能看到死尸走路,当然,尸体当然是不会自己行走的,这就需要一个特殊的人,通过特殊方式来引路,这个人便是赶尸先生,当地人称之为“赶尸匠”。其实,说是“赶尸匠”不如说是“领尸匠”,因为他是一面敲打着手中的小阴锣,一面领着这群尸体往前走,尸体在一个以上时,即用草绳把他们联系起来,每隔六七尺一个。通常来说,无论尸体数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赶,有些赶尸匠也会带着一两个徒弟,一是怕天黑路滑,尸体翻倒,多个人也多个照应,二则是有的尸体死相恐怖,多个人也能给自己壮壮胆。赶尸匠通常不打灯笼,手中拿着一个被称为摄魂铃的铜铃,摇得叮当直响,用当地人的说法来说,是让他身后的这些他乡之魂找到他的方向,不至于魂魄离体,成为孤魂野鬼。

“走脚”的时间选择也颇为讲究,赶尸匠一般是昼伏夜行,不会穿村过镇,而是选择一些荒山野岭,或是山间小路徐徐而行,这也很好理解,要是大白天的带着一队尸体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还不吓死人呐?其次也是忌讳猫狗等畜生冲撞尸体,要是尸体残缺不全,也没法向雇主交代。赶尸途中有“死尸客栈”,只有赶尸匠和尸体入住,活人不住,由于收入不菲,这些客栈虽然看起来门庭冷落,倒也经营得不错。赶尸匠赶着尸体,天亮前就达到客栈,夜晚悄然离去。尸体都在门板后面整齐地倚墙而立,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店里停上几天几夜。雇主事先会给赶尸匠交上一半的钱,等到了目的地,交接了尸体,再把剩余的钱给补上,这一趟“走脚”便算是完成了。

笔者走访沅陵县的楠木铺乡时,曾遇到过一个名叫陶立栓的孤寡老人,老人牙齿差不多掉光了,啪嗒啪嗒抽了几口递给他的香烟,缓缓打开了话匣子。老人说,在他爷爷辈那个年代,村里有一个瘸腿师傅,以前做木工的,人家都叫他’李瘸子’,李瘸子腿摔折后,干不了活,便在附近山里开了一家小店,小店只有两间房,没有名字,但据说赚了点小钱,李瘸子后来还娶了个媳妇。虽然陶立栓老人没有明说,但笔者知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死尸客店了。死尸客店通常房门大开,当被问及这样会不会招贼时,老人咧开嘴笑了,“给死人住的,哪个敢进去哟!”

说了这么多,问题也来了,为什么要赶尸呢?直接陆运岂不是方便?这还得结合湘西的地理环境来谈。众所周知,和北方一马平川不同,湖南这边,是丘陵地貌,湘南和湘北还好,到了湘西,靠近贵州和重庆的地带,更是纵横交错,五里一山,十里一丘,加上地处沅江上游,多险地,水流急,这样的山地地区,车马很难通行,而早些年马路又没有现今这么发达,只有由人带着尸体翻山越岭才能运出去,所以才会有赶尸匠这种特殊的职业。

有书面文字详细记载的的赶尸活动主要出现在湘西的沅陵、泸溪、辰奚、叙浦四县。赶尸的地域范围往北不能过洞庭湖,向东只到靖州,向西只到涪州和巫州,向西南可到云南和贵州。传说,这些地方是苗族祖先的鬼国辖地,再远就出了界,即使道司法术再高也赶不动那些尸体了。著名苗族作家沈从文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写道:“经过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看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汽车近身时,还知道避让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样。”

湘西还有一个特点,这里少数民族众多,共有土家、苗、回、瑶、侗、白等30多个民族,当今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苗族是最早发明兵器、刑法、巫术的民族,因此赶尸匠在当时也被看做是“半人半巫”的存在,备受敬畏。巫是什么?古人说,巫者,医也。所谓“医”,在古人眼里,就是人生乃至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最高境界。《黄帝内经》就是证据。在以前科学不发达的年代,民间普遍认为“医”和神灵相关,湖南在战国时期是楚国,“楚地”也便一直沿用了下来,赶尸、蛊术等都属于楚巫文化的一部分,而巫有黑巫术和白巫术之分,赶尸通常被认为是白巫术。

传男不传女——赶尸匠的传承

赶尸匠古时被称为“道司”,用当地土话来说又叫“吆死人”,记得笔者刚湘西凤凰县城的时候,在一家土菜馆吃饭,老板娘六十来岁,一听到提起赶尸,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吆死人’?”

外人把赶尸匠看得很神秘,但在赶尸行当里看来,和其他职业没什么两样,都是混口饭吃,至少我是没有听说过纯粹为了兴趣做这行的。因为不是每天都能接到”走脚“的工作,赶尸匠大多都有自己的主业,有点儿像是兼职的味道。赶尸匠平时大都呆在家里,跟普通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只有接到赶尸任务时,他们才将自己装束一番,前去赶尸。在赶尸人的专业术语中,并没有“死尸”或“死人”的称谓,死人称为“喜神”(死人的谐音),每次赶尸,必须有两具以上的尸体,不然就不叫赶,叫“背”,找一个胆大的把死人背回去就得了。

赶尸是门手艺活儿,规矩繁多,又因手法不同,分若干流派,各赶尸家族族规也不尽相同,流传较广的大致有两点。

一、传男不传女。在湘西,赶尸传男不传女,巫蛊传女不传男。赶尸为什么只传男人呢?其实很好理解,男儿力气大,胆子壮,在赶尸匠看来,还有一点就是阳气重,可以镇住死尸的阴气。

二、传内不传外。赶尸家族对自家手艺绝活儿都严格保密,从不外泄,只有血缘关系的男性才有继承权,毕竟是吃饭的家伙,多一个人知道,也就多了一个人抢饭碗。

另外,赶尸还有“三赶三不赶”之说。雷击殆命者不赶,此类人在苗民看来是不孝不仁、暴殄天物之辈,早被雷神打得三魂七魄俱灭;投河吊颈者不赶,他们的魂魄被野鬼纠缠,招回会影响旧鬼投生,宿命如此;病死者不赶,其魂魄已被无常勾去,法术不能把他们的魂魄从鬼门关那里唤回来。

这些说法,听着邪邪乎乎的,但古人大都敬畏鬼神,赶尸匠更是“靠天吃饭”,挣钱的同时,也得求个心安,有诸多讲究也就不奇怪了。

赶尸,其实说到底,就是门交易。用营销学的观点来说,有需就有供,赶尸为顺应市场而生,而赶尸人则是抓住机会,把传统文化转为生存资源,堪称是目光敏锐、头脑灵活的智者。

赶尸流行的原因——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赶尸这一奇风异俗之所以会在湘西流行,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历史沿革。中国人的浓厚的乡土情结。所谓狐死首丘,落叶归根,客死他乡之人,哪怕山高路远,其家属也要想方设法将尸体运回故里安葬,在战乱或是瘟疫流行的年头,赶尸的生意尤为火爆。

其次,地理因素。湘西崇山峻岭,车马难行。湘西属于偏远山区,经济和文化相对闭塞,早些年更是不通公路马路,只能走一些蜿蜒曲折的山道,用交通工具长途运尸体是行不通的,这也让机动灵活的赶尸行业成为可能。

最后,成本考虑。赶尸成本低,价格平民化,属于”经济适用型“。湘西经济发展滞后,贫瘠,当地普通百姓多以种田,打猎,采药为生,更多的是靠天吃饭,要是遇到个天灾人祸,客死异乡,请赶尸人运尸要相对便宜,因为赶尸人是很多尸体一起赶,并不是专门为你走这一趟,可以理解成凑单的形式,分摊下来的成本就很便宜了。当然,有钱任性的富户大可不必如此麻烦,多花点钱,找几个壮汉,把棺材扛回来就得了。

但在全国,和湘西地质地貌相似的地区不在少数,例如四川,山城重庆等,为何单单只有湘西才有赶尸的习俗呢?笔者认为,与一个地方的民俗民风有关系。苗族历来信奉巫蛊文化,而赶尸中的一些理念和技法,则是结合了巫术的,赶尸可以看做是巫文化的一个扩展。对于巫文化,湖南吉首大学《苗族通史》副总主编吴曙光认为:巫起源很早,和中国的传统道教是很接近的,道教中的玄学奇门遁甲,就受巫的影响很大,道和巫同宗不同源,都是以南方楚国为核心,道家的著作《庄子》当时就将楚巫文化记录了下来。

赶尸现状——可悲的文化断层

很多人都是通过一些影视作品知道湘西赶尸的,像是八十年代林正英的僵尸片,让“赶尸”这一原本是地域性的奇风异俗几乎变得家喻户晓,只要一提到湘西,就会联想到赶尸。的确,这种风俗解放前在湘西很流行,但解放后,随着政府大力进行科普教育和破除封建迷信,赶尸这种古老又恐怖的活动就几乎绝迹了。这样的结果多多少少有些遗憾,毕竟再也无缘一堵湘西赶尸的真正风采,但笔者认为,就像是濒危动物一样,一种地域文化的消逝是多重因素导致的结果。

首先是文化的断层,赶尸人手艺的传承,青黄不接。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文化也变得多元,原本闭塞的湘西也渐渐开放了起来,年轻人不遵循守旧,更愿意接受一些新鲜事物,对这些祖辈传下来的传统也提不起兴趣,不愿意学,几十年过去,曾经的赶尸人大都已故去,尘归尘,土归土,和他们一起埋葬的,还有那曾神秘骇人的赶尸历史。

其次是被科技取代。以前的山区通车了,隧道也开挖了,交通越来越便捷,在运输尸体方面,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比传统的赶尸效率提高了不止一个量级,也大大的节约了时间,赶尸这个职业也便慢慢没落,直至淘汰,彻底沦为一段记忆了。

放眼现在,其实你会发现赶尸和许多曾流行一时的老传统手艺一样,结局都是惊人的相似。远点的像是皮影戏等,近一点的,像笔者小时候常见到的吹糖人儿的老师傅,现在都极少见到了,要么是被其他科技产品所取代,要么是因为不能推陈出新难以适应市场,被一点一点地抛却在时代的洪流之中。

科学解密——湘西赶尸到底是真是假?

说了这么多,大伙儿对湘西赶尸应该都是略知一二了,相信最大的疑团就是“尸体为什么会自己动呢?”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用一些人云亦云的伪科学解释听起来虽然玄乎,似乎还有些道理,但终究难以服众。近年来,好奇的人们不断尝试解密赶尸现象,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尸体其实是背的。赶尸人事先会在尸体上涂上药水防腐,用黑布盖上,然后带着两三个徒弟,轮流背运尸体,直至目的地。至于口中所念的咒语,和手中摇的铃铛,其实是为了制造恐怖气氛,让生人远离。因为赶尸人走的是夜路,黑灯瞎火的容易出现视觉误差,所以尸体看起来像是在自己行走。这种说法目前传得比较广。

第二种说法:尸体是用扛的。这种说法最早来源于台湾一家名为《怪力乱神》的电子版上。2006年,《怪力乱神》上刊登了一篇揭秘赶尸的文章,大致的意思是说,在赶尸时,赶尸人会用一根细长的竹竿,从尸体腋下穿过,并将手臂捆绑在竹竿上,尸体穿着宽大的寿衣,遮住了竹竿,而赶尸人则扛着竹竿走。由于竹竿受力后弯曲,带动尸体晃动,在夜里看上去就像是直立的尸体双手平举在跳跃一般。

扛尸这种说法看似合理,似乎也能解释得过去,但仔细推敲起来却漏洞百出。

首先,扛尸必须对赶尸人的身高提出要求。就是一前一后的赶尸人和徒弟的身高必须要超过尸体的身高,要不然连尸体都架不到竹竿上,脚不悬空的话,怎么扛?而且两人身高得相仿才行,否则极难掌握平衡。

其次,用竹竿来承重真的靠谱吗?赶尸人为了提高效率,一般都是多具尸体一起赶,竹竿毕竟不是钢管,压上一具尸体就会产生极大的变形,更别说多具尸体了,大家不妨和笔者一起算一算,客死他乡的大多为青壮年,三具尸体可能就接近四百斤,四具尸体就五百多斤,分摊下来,两个赶尸匠,每个人的肩膀上就要承受两百斤的重量,这除非是天赋异禀的体格才能吃得消吧?对了,开路时,还得摇铃敲锣,又哪里腾得出手来?

最后,就是尸体如何固定的问题。人是肉长的,和随意搬运的货物有很大区别,大伙儿可以试试将双手被绑在两根竹竿上然后被人抬起来,要知道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若是重量全部落在肌腱上,用不了多久手臂就会脱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扛尸一说仅仅只是该台湾媒体的小编根据电影情节所做的主观臆想和推测罢了。并不足信。

第三种说法:分尸后搬运。中央电视台10套《走近科学》栏目曾播出过一期《行走的尸体》,报道说有运尸匠会只留下尸体的头和四肢而抛弃躯干,而另用稻草等扎一个新躯干。而搬运时一名运尸匠会把尸体背上,然后一起套上黑尸布。为防止死者家属看穿,赶尸匠会独办收殓,只让家属粗看尸体。这种解释没有说明如何同时运多具尸体,也没有解释尸体如何蹦跳状前进。

第四种说法:干尸说。这种观点是背尸说的延伸,因为尸体太重,翻山越岭不太实际,因此赶尸匠会将要运输的尸体全都晒成干尸,这样就减少了质量与体积,运输起来相对简易。这种说法听着挺科学,不过笔者认为仍然不具备可行性。因为这与中国人的传统相悖,俗话说死者为大,这样做一是对死者不敬,二则是死者亲人不允,失去亲人本来就已经够痛苦了,试问谁还愿意将至亲的尸首晒成干尸呢?

第五种说法:假死人之说。这种阴谋论观点认为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赶尸,尸体是活人装的,“赶尸”其实是黑帮的走私活动,借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争相走避的队伍,掩饰贩毒非法行为。“赶尸”的时候,“假死人”会头戴大草帽,将头部都覆盖住,身上穿长袍大褂,手臂纸钱。四肢捆上竹片,目的是不让手足关节弯曲,是其据退跨步显得僵硬,俨然像死尸。

第六种说法:磁场原理。随着时间的推演,在2009年,“湖南在线”采访了一位自称赶尸匠的后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家住长沙市洪山桥的黄纯开自称是“赶尸匠”后人,他指出,赶尸的真正原理其实是利用了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并当着采访他的记者的面,做了个矿泉水瓶的实验。黄纯开拿出了准备好的“实验器材”:一瓶矿泉水,两块环形磁铁,一卷塑料胶带。他先将一块环形磁铁绑在矿泉水瓶子上,让瓶子立起来,接着手里拿着剩下的一块磁铁,慢慢靠近矿泉水瓶,结果矿泉水瓶自己动了起来。黄纯开说,这只是“赶”了一半。如果,前面还有一个磁场吸引,这样就会增强磁场,稳定物体。“同样的原理,别说人,汽车都能’赶’得动!”

究竟磁场原理行不行得通呢?湖南大学物理学院的谢教授第一个否定了这种说法,首先是以解放前的科学技术不可能做出来那么大的磁铁,而且人不是水瓶子,山区路况复杂,根本不具有可行性;其次,磁铁之间的距离和角度都要求精准,赶尸人是没法做到这样精确的。而湖南师范大学物理学匡教授表示,还因为磁铁的磁场,无法在赶尸的环境中,移动庞大的尸体。

乍看起来,似乎每一种试图解密的说法都有漏洞,毕竟赶尸这一行业已经消失很久了,真正见过赶尸的人,通过口口相传,添油加醋,也很难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这就给科学研究造成了很大困难,当下的一些观点和论调,多多少少有一些“想当然”的意思。笔者湘西之行结束后,回顾录音笔中的资料试图找出答案,发现走访的人大多口径不一,仍不得其详。

既然对于“赶尸”至今都没有盖棺定论,那是否只是传说,现实根本不存在呢?说到底,民间之所以仍然有人相信赶尸是真的,一个重要的证据是“有人亲眼看见”的,而且见过的人还不少。

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等栏目组曾调查过湘西赶尸,找到几个自称见过赶尸的人。老人卢万金说,他是八九岁时(1939年)第一次看见赶尸的,当时觉得很奇怪;老村民雷万喜说,经历过民国时代的人,大多看见过赶尸;湘西人伍贤佑自述,1963年,他15岁,跟随父亲在酉水河放木排,有一天在河滩休息时,碰到赶尸队伍。

还有一个佐证,就是书籍资料,譬如湘西作家沈从文的《边城》,王世祯编著的《中国民情风俗》等,都有提到过赶尸。前些年,几名学者在编写资料《泸溪民族文化》一书过程中,发现一位名叫张永家的老人收藏着一部遗稿。遗稿的作者为廖子森,书中记载了廖子森孩提时代,其家父向他讲述了他年轻时所亲历的一段与“赶尸”有关的往事。

目前为止,从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来看,并不存在一种技术能够使尸体自己行走。但却可以肯定的是,“赶尸”在湘西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作为一种职业,却是真真实实的。即“赶尸”不在“技术”之真实,而在“职业”之真实。所以当我们把赶尸这一神秘文化事象置于特定地理、历史与文化环境下去解释时,一切又显得是那么的理所应当。

结语

也许,通过科研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湘西赶尸的谜团终有一天会解开。但笔者认为,相比于赶尸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同样不可忽视,不管这其中藏着怎样的神秘,它毕竟是一个民族曾经存在了至少几百年上千年的一种习俗,一种文化,它彰显了泱泱大国传统的孝之美德,是湘西人落叶归根,恋土爱家的崇高精神,是湘西儿女’生命献于国家,躯体归还父母’的家国大爱。

因为神秘,所以美丽,因为未知,所以精彩。

重要的,不是赶尸本身,而是它能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让我们如此兴趣盎然,也让你能有耐心听笔者絮絮叨叨地说到了最后。

重要的,是它作为湘楚文化的一个瑰丽宝藏,曾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中,熠熠生辉。

湘西赶尸 (中国湘西地区地域文化):

赶尸,属苗族蛊术,是楚巫文化的一部分,亦说与茅山术祝由科有关,又称移灵,发源于古辰州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四县。清朝就广为流传湘西“赶尸人”的传闻,即赶尸人利用“秘术”,将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带回家乡,让他们入土为安。

尽管“湘西赶尸”从未得到科学验证,也并未被亲眼证实,但是却成为很多惊悚电影的原型,从此广为人知。

民俗释义

赶尸作为苗族一种民俗事项,是巫术的一部分。赶尸,也与蛊毒、落花洞女一起,并称为“湘西三邪”。研究赶尸,对于从中了解苗族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具有多重学术价值。 [1]

著名苗族作家沈从文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写道:“经过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看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汽车近身时,还知道避让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样。”

活动地域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部,主要是在沅江流域一带,大多是崇山峻岭,其间道路崎岖,武陵山脉自西向东蜿蜒境内,系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东北部,西骑云贵高原,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

“辰州符”赶尸的地域范围往北只到朗州(常德)不能过洞庭湖,向东只到靖州,向西只到涪州和巫州,向西南可到云南和贵州。传说,这些地方是苗族祖先的鬼国辖地,再远就出了界,即使道行高深的道士也赶不动那些僵尸。据说以古辰州所辖沅陵,泸溪,辰溪及溆浦这四个地方最为盛行。

在湘西民间,自古就有赶尸这一行业,但这一行业又是何时何人所创呢?据说这跟“奇门遁甲”有密切关系。奇门遁甲是道教中的玄学,分法术和占卜两种,起源于九宫算法。

起源传说

神话起源

赶尸的起源,民间有书记载:相传几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语:公公)蚩尤率兵在黄河边与敌对阵厮杀,直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后方撤退,士兵们把伤兵都抬走后,阿普蚩尤命令阿普军师把战死的弟兄送回故里。

于是阿普军师装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样,站在战死的弟兄们的尸首中间,在一阵默念咒语、祷告神灵后,原本躺在地上的尸体一下子全都站了起来,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节”后面规规矩矩向南走。敌人的追兵来了,阿普蚩尤和阿普军师连手作法引来“五更大雾”,将敌人困在迷魂阵里······这便是赶尸的最早版本。

因是阿普军师所“司”(实施、操作意)之法术让大家脱的险,大家自此又把他叫“老司”;又由于阿普老司最后所用的御敌之实乃“雾术”,而“雾” 笔画太多难写,于是改写成一个“巫”字取而代之。其实,这巫字也是个象形文字:上面一横代表天或者雾,下边一横则代表地,而中间的那一竖就表示“符节”了;竖的两边各有一个人字,右边那个代表阿普蚩尤,左边那个代表阿普老司,意思是要两个人联合起来才能作巫术。

水运起源

清代中期,赶尸技术出现,是把客死四川的湖南移民的尸体运送回家乡。尸体在最开始的运送过程中,是走的水路,并不需要“赶”的。但三峡这一段,水流湍急,旋涡暗礁密布,船只往往沉没。古人又迷信,绝不愿意搭载死人走在险江之上,“赶尸”这个职业于是就产生了。

传言抗战期间,重庆打铜街一个住家屋檐下,在门框上还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代办运尸还湘”。

随着民智渐开,炸药的广泛使用排除了礁石,出现了现代公路和汽车,不信邪的汽船也开始搭载尸体。人们的乡土观念也淡化,入川的移民不再要求把尸体运回老家。就像火车的出现粉碎了保镖和绿林强盗联合制造的神话一样,赶尸人也被历史逐步淘汰了。

刑罚起源

清朝有“秋决”的惯例,各州府县衙门每年秋分时节都会奉刑部的批文处决死牢中的死囚。本地的死囚处决后自有其家属收尸埋葬,而欲将被处决的客籍死囚则需搬运回故里,通常一具尸首需要请四人抬运,花费较大,而请老司赶尸返乡则相对费用少,并且可以保证中途不腐不臭,因为被抬之尸一天以后就可能腐烂。

赶尸步骤

前期准备

一般在秋决临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亲属和同乡甚至是那些好做善事的善人,都会凑一些银子给他们请来的老司(惯例是各着青衣和红衣的两位),买好一应物品。行刑当天,老司和助手以及帮忙的人都要在法场外等候。午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头落地。

一等到监斩官离开法场,红衣老司即行法事念咒语,助手帮忙将被斩的客籍死囚身首缝合在一起,再由青衣老司将辰砂(最好的朱砂)置于死者的脑门心、背膛心、胸膛心窝、左右手板心、脚掌心等七处,每处以一道神符压住,然后用五色布条绑紧。相传,此七处是七窍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

之后,还要将一些朱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辰州符)堵紧。相传,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这样做可将其魂魄留在死者体内。

最后,还要在死者颈项上敷满辰砂并贴上神符,用五色布条扎紧;再给死者戴上粽叶斗笠(封面而戴)。诸事办妥,红衣老司念毕咒语,大喝一声“起!”客籍死尸便会应声站起······

运输过程

赶尸的人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这些披着黑色尸布的尸体前,有一个活人,当地人叫做“赶尸匠”。无论尸体数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赶。不管什么天气,都要穿着一双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长衫,腰间系一黑色腰带,头上戴一顶青布帽,手执铜锣,腰包藏着一包符。

法师不在尸后,而在尸前带路,不打灯笼,因为他是一面敲打着手中的小阴锣,一面领着这群尸体往前走的,手中摇着一个摄魂铃,让夜行人避开,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若两个以上,赶尸匠就用草绳将尸体一个一个串起来,每隔七、八尺远一个,黑夜行走时,尸体头上戴上一个高筒毯帽,额上压着几张书着符的黄纸垂在脸上。

赶尸途中有“死尸客店”,这种神秘莫测的“死尸客店”,只住死尸和赶尸匠,一般人是不住的。它的大门一年到头都开着。因为两扇大门板后面,是尸体停歇之处。

赶尸匠赶着尸体,天亮前就达到“死尸店”,夜晚悄然离去。尸体都在门板后面整齐地倚墙而立。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店里停上几天几夜。

盖棺入殓

到目的地两三天前,事先通知死者家属,准备好衣衾棺材,等“死人”一到,立刻将寿衣帽寿鞋给死人穿戴齐备,装进寿木。这种入殓过程,全由“赶尸”者承担,绝对不允许旁人插手和旁观,正如出发时将尸体“扶出棺材”不允许窥视一样。说是在这些关键时刻,生人一接近尸体,便会有“惊尸”和“诈尸”的危险,而入殓过程,必须在三更半夜。

一切安排就绪,就是说将死者装殓以后,丧家才去认领。棺盖一揭开,须眉毕现,果然是丧家亲人,象貌宛如昨日,却翘翘长眠在棺材里了,伤心惨目,摧人肺腑,顿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声。

赶尸选择

据有关文献记载,湘西赶尸有“三赶,三不赶”之说。

三赶

凡被砍头的(须将其身首缝合在一起)、受绞刑的、站笼站死的这三种可以赶。

传说因为他们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气,既思念家乡又惦念亲人。可用法术将其魂魄勾来,以符咒镇于各自尸体之内,再用法术驱赶他们爬山越岭,甚至上船过水地返回故里。

三不赶

凡病死的、投河吊颈自愿而亡的、雷打火烧肢体不全的这三种不能赶。

其中病死的其魂魄已被阎王勾去,不能把他们的魂魄从鬼门关那里唤回来;

而投河吊颈者的魂魄是“被替代”的缠去了,而且他们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来,旧亡魂无以替代则会影响旧魂灵的投生;

另外,因雷打而亡者,皆属罪孽深重之人,而大火烧死的往往皮肉不全,同样不能赶。

技艺传承

体型条件

湘西民间,自古就有赶尸这一行业,赶尸匠从不乱收徒弟。学徒由家长先立字据,接着赶尸匠必须面试。一般来讲,要看满16岁,身高1.7米以上,同时还有一个十分特殊的条件,相貌要长得丑一点。

面试项目

赶尸匠先让应试者望着当空的太阳,然后旋转,接着突然停下,要你马上分辨东西南北,倘若分不出,则不能录用。因为你此时不分东西南北,就说明你夜晚赶尸分不出方向,不能赶尸;

接着,赶尸匠要你找东西、挑担子。因为尸体毕竟不是活人,遇上较陡之高坡,尸体爬不上去。赶尸匠就得一个一个往高坡上背和扛;

最后,还有一项面试,这就是赶尸匠将一片桐树叶放在深山的坟山上,黑夜里让你一个人去取回来,只有这样,才能说明你有胜任赶尸匠的胆量。这三关顺利通过了,你便取得了当赶尸匠学徒的可能。

教授画符

师父教徒弟,第一件事是画符,这种十分奇特的符,是在黄纸上用朱笔画上又像字又像画的东西,途中遇到意外情况,便将这种奇特的符朝西挂在树上或门上,有时也烧灰和水吞服。

同时徒弟必须学会三十六种功,才能去赶尸。第一件功,便是死尸“站立功”,也就是首先要让死尸能站立起来。第二件功是“行走功”,也就是让尸体停走自如,第三件功是“转弯功”,也就是尸体走路能转弯。另外,还有“下坡功”“过桥功”“哑狗功”“还魂功”等。

学术价值

关于古代赶尸,民间书中却有多处记载,而在地区性的传说中则更普遍。湘西古来盛产朱砂,朱砂又具有多种药理功能。湘西今的丧葬习俗中仍有沿用朱砂的习惯:死者入棺前,需以朱砂点其脑门心、背膛心、胸膛心窝、左右手板心、脚板心等七窍连同耳、鼻、口诸处,以图封其七魄三魂。为死者挖好坟墓后,还要以朱砂撒在底部,意为镇 “老屋场”。 当今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苗族是最早发明兵器、刑法、巫术的民族;其中赶尸作为一种民俗事项,是巫术的一部分。研究赶尸,对于从中了解苗族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应该说具有多重学术价值。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