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汉尼拔大帝的失败,战略如此强大,为何在布尼斯战争中失败

汉尼拔是古代迦太基帝国著名的将领,一生征战无数的他在战场上累积了不可胜数的荣耀,因此人们称他为战略之父。可就是这么一位足智多谋的将领,却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惨败给了他的对手,一系列失败还使得他的母国被迫签下了一系列极为不平等的条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战略之父吃到了人生中最大的败仗,这还要从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说起。

一.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的背景与历史:

1. 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的背景:

第一次布匿战争后,受到罗马国内人口激增和土地分配的压力,统治者的欲望不停扩大,这样罗马周边地区和国家成为他选定的目标。在那时对奴隶、土地和财富的渴求,普遍存在于罗马社会各阶层,所以平民百姓和贵族都有着和独裁者们同样强烈的扩张欲望。这样各方的欲望融合后,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对外扩张的走向。而战争的另一方迦太基位于欧洲中北部,这里各行各业都非常的发达,在国内迦太基主要由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虽然在这里人民大会仍然存在,但它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发挥多大作用。迦太基在公元前7世纪开始繁荣,并在下个世纪之后继续向海外扩张,其领土面积十分宽广。在罗马的扩张政策下,他们与迦太基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公元前264年,双方爆发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占了上风,并且迦太基为此付出了不少土地赔偿作为代价。

而第二次布匿战争是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延续,是整个布匿战争的关键。迦太基所有阶层对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签署的和平条约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战后他们在西班牙建立了基地,时刻准备向罗马复仇。特别是汉尼拔成为军事指挥官后,更加使战争准备加快了,汉尼拔的心中对罗马有着很深的仇恨,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失败一直在点燃他的复仇之火。

展开全文

2. 第二次布匿战争概述:

公元前218年初,罗马开始受到汉尼拔的攻击,随后双方在一片湖泊地发生了一场战斗,这次迦太基人笑到了最后。随后汉尼拔抓住机会发动了坎尼战役,结果自然大获全胜,此时许多部落和城市都背叛了罗马投降汉尼拔。而罗马在阶段性败北后,采纳了一位将领的"拖延战术",这使得孤独而深陷战场的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精疲力竭。公元前205年,罗马人开始派遣海军出击,随后双方打了扎马战役,罗马获胜。在这以后迦太基被迫与罗马签订了一项条约,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赢家还是罗马,此后罗马在西地中海世界确立了主要地位。

二.汉尼拔第二次战争失败的原因:

第二次布匿战争因汉尼拔的挑衅而爆发,但最终以罗马的胜利而结束。汉尼拔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战略家,既然他是个军事天才,他为什么失败了?其实汉尼拔的陨落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势,这场战争中有两个让他败北的重要因素:

1. 汉尼拔在战争期间没有得到国内政府的支持:

汉尼拔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迦太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而经济利益的分歧加剧了他们内部之间的矛盾。虽说迦太基建立在商业基础上,但是农业在经济中也占有很大比例,而利益不同决定了农业奴隶主与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的矛盾。这两个团体先后握有大权并且互想视对方为敌人,农业奴隶主希望尽其所能在北非扩张自己的领土,而工商业奴隶主则希望向欧洲甚至亚洲冲击,这导致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利益追求。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农业奴主控制了政权,而汉尼拔作为代表工商业奴隶主的领袖,一直被农业奴隶主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所以农奴主从一开始就不支持战争,把战争看作是他们对手的事情。战争期间,他们到处捣乱,拒绝帮助汉尼拔。坎尼战役结束后,汉尼拔因士兵和物资损失过多,向迦太基政府求助,但国内反对派武装却说:"汉尼拔胜利了,为什么还要求援助?胜利的将领应该送金钱回国给他们的人民。"战争后期,迦太基土地受到威胁,他们在寻求和平时无耻地试图将战争罪行推到汉尼拔身上,以保护他们的利益,这将他们不够宽广的心胸表现得很明显。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迦太基的对外政策非常谨慎的,要知道迦太基终究是以商业为主的帝国,而商人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运用外交手段,避免武装冲突。虽然他们会为了寻求最大和最安全的利益,来建设无比强大的军队维护商业利益,但是他们仍然在担心,一旦军队强大到足以控制政权,就会全面威胁到他们的利益。因此在迦太基自身军队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工商业贵族们既畏惧它,又不得不需要它的力量,所以商人采取了他们认为最聪明的办法,保持军队的慷慨待遇却又在政治上百般镇压军队统帅。当时在迦太基国内战败统帅一般是不可原谅的,而取得成功的统帅会被用各种办法加以限制,甚至有些贵族们会想尽办法不愿意让他们取得胜利,害怕他们利用战争的胜利夺取国家政权。

汉尼拔不仅得不到农业奴隶主的支持,而且同一战线上的商业奴隶主也在许多方面限制他。最后这个国家基本上没有派士兵去支援,唯一的一次援助也被消灭了。汉尼拔靠自身的力量与罗马这样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国家作战,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2. 罗马在参议院的领导下执行了正确的战略决策:

战争发生的时候罗马正处于一个实力上升的时期,而当时元老院是罗马统治阶层的核心机构,在内外政策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罗马元老院在正式作战中给予了多次正确的指挥,元老院由退休后的贵族和执政官组成。这些人大多是军人出身,曾在部队服役,他们有高超的军事作战思想和经验。他们常常把战争当作自己的责任,在他们的心目中,为了寻求和平而避免战争是很不光荣的。任何涉及国家利益的重大决定,都必须经过元老院长时间的研究和讨论,才能制定出最科学合理的政策。此外,元老院内部还会定期对这些退伍军人和贵族进行评估,开除不合格或不称职的人,并在近期涌现的优秀贵族和平民中选拔一部分人进入元老院,他们中有些是刚刚卸任的高级官员,在内政、外交和军事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简言之,当时罗马元老院倡导有能力者当权。

当汉尼拔在坎尼战役胜利后,元老院立即下达了紧急通知,恢复独裁官制,延长执政官任期,集中权力使政局相对稳定。他们任命了新的独裁者,并接着使用策略试图让汉尼拔一直呆在一座与外界联系不够紧密的岛屿上,然后再收拾迦太基。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曲折,但最后还是坚持了这一决定,对罗马击败汉尼拔起了重要的作用。元老院的策略也体现在它的宽容态度上,对于坎尼战役的失败,瓦罗执政官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他在战后幸存下来,但元老院丝毫没有对他多加责怪,相反他们派人安慰了这位刚刚失利的将领。这种宽容的态度很快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并扩展为一种高度而广泛的爱国热情。汉尼拔对意大利的蹂躏严重威胁到罗马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元老院的贵族们并没有想到逃之夭夭,相反他们决定一起面对敌人。在爱国热情的自然号召下,他们很快相出了对付敌军的方法并且迫使他们的死对头们再一次在自己的国土内签下无比羞辱性的条例。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元老院不仅反思失败的原因,而且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这样让罗马人在迷茫之中掌握了目标,坚定了他们的胜利信念。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罗马元老院明智而有效地维护了意大利同盟,将战斗与拉拢人心结合起来,稳定了联盟从而使罗马在战争期间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战争基地。在元老院的帮助下同盟国不仅给予罗马大量的战略物资支持,而且为罗马提供了大量的军队力量,这些在支持罗马的"拖延战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使在罗马最艰难的时候,大部分的中部和北部盟国也一直支持着罗马,因为迦太基人毕竟是外来人,双方的融合度和认同感大大增强,盟国对罗马的支持是罗马获胜的重要外在因素。

3. 罗马在民族精神和民族制度上的优势是罗马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在西方历史学家中,从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见证人波比利亚再到近代的一些著名历史学家,都持这种观点,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罗马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制度、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出来的文化优势。罗马是经过长期战争而形成的,农民是其军团的主体,在世界古代民族中,罗马的民兵们崇尚武力尤为突出,坚韧、勇敢、服从权威是它的农民兵气质的主要体现。

在说完了理论上罗马先进的民族精神与民兵制度之外,再来说说罗马人为了他们的祖国拼命奋战的例子,如在罗马与维伊城的战斗中,罗马的一个贵族家族主动带兵出击,人员和财政方面都是自己承担的,这个家族只有300多个家庭战士。公元前479年至公元前478年间,它支持了多次罗马前线的战争。可是在经过几次胜利后,他们遭到了对手的偷袭,最后整个家族只留下一个未成年的男孩。在随后的战争中,这种爱国奉献与扩张性的利益和愿望相结合,一直不断的在升涨,使罗马由第伯河沿岸的一个小国最终成为了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帝国。而罗马军队的强大能力才是他们最终取胜的关键因素。

总结:

简言之,罗马人最终拿下了战争取得了欧洲中北部的掌控权,是他们奋战的结果。但地中海国家的霸权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霸主国的权利却是在某种外界环境的形势下造就的,罗马人在最一开始远远没有计划好要建造一个历史级别的超级帝国。可是数十年的养精蓄锐以及自古以来所积攒起来的制度优势让他们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了欧亚大陆上新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