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深度解读两年鏖战:俄乌之战的几个问号

俄乌冲突悄然进入第三年。回看过去两年,这场二战后欧洲大陆最严重的军事冲突,仍有许多令人迷惑的地方,有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一得到解答。

作为全球最强武装力量之一的俄罗斯军队,在冲突初期为什么接连受挫?却又在乌军声势浩大的反攻之后重新占据战场主动?马里乌波尔、巴赫穆特、阿夫杰耶夫卡“三大战役”,为什么“惊人相似”?一度大发神威的“海马斯”火箭炮为什么不灵了?西方进一步援乌还有用吗?北京日报客户端专访了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军事专家陈浩洋。

俄军一开始为什么打得不好?

北京日报客户端:俄乌冲突持续至今,进程可以说跌宕起伏。在冲突起始阶段,俄罗斯为什么打得不好?

陈浩洋:俄罗斯所称的特别军事行动,我认为目前为止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22年2月24日到4月底,俄军全面进攻,从北边进攻基辅,从东边进攻哈尔科夫,从南部直接进攻乌东四个州。第二个阶段是从5月到9月,俄军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顿巴斯的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两个地区。第三个阶段从2022年9月一直到2023年的10月,大概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这段时间乌克兰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战场主动,多次发起反攻。到2023年10月,乌军反攻基本宣告结束。第四个阶段就是目前阶段,俄方重新夺回并基本掌握了俄乌冲突的战略主动权。

客观来说,我认为俄罗斯在冲突起始阶段不是“打得不好”,而是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也没有达到各方认为可能的结果。

俄方认为乌方不堪一击,只要采取全面进攻加上重点突破的战法,就可以迅速夺占乌克兰首都基辅、哈尔科夫等重要城市,迫使乌克兰政府投降或退让。

俄方在冲突第一阶段实际投入的兵力总共不到20万,在长达上千公里的战线展开全面突击,以为可以轻易取得胜利。但由于攻打基辅的关键一役没有达成效果,乌方顶住了俄军进攻的头三板斧。

整体而言,无论从主要兵力兵器的对比,还是乌克兰方面的抵抗意志、战术等方面综合考虑,俄军的确没有办法一口吞下乌克兰。最终,俄方在冲突爆发时通过一次快速突击,迫使乌克兰接受自己条件的战略目的,在军事上没有达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夺占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在第一阶段获得的。

出师不利情况下,俄军为何能重新占据主动?

北京日报客户端:在冲突初期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俄军为何能逐渐扭转被动局面?

陈浩洋:俄罗斯方面真正扭转战场上的被动,是在2023年乌军的夏季反攻之后。以2022年9月乌军发起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为代表,暴露出俄罗斯方面在整个俄乌冲突前期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战争准备不足。

俄罗斯没有进行足够的战争动员,兵力动员不够,后方的工业动员、经济动员都没有,使得俄军以为使用少量的现役部队就可以迅速达成预期目标。俄罗斯的心理准备同样不足。结果“闪击战”没打成,变成了“持久战”,陷入了被动。

哈尔科夫之役过后,俄罗斯方面包括总统普京在内,都意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俄方作出的第一步动作,就是迅速动员了超过20万的预备兵员,随后在2022年年底、2023年年初又接连进行两次动员,并扩大军队规模。普京还任命梅德韦杰夫为俄联邦军工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由他负责国内的武器装备等经济动员和战争工业动员。

几波动员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效果就出来了。到了2023年中期,尽管乌克兰得到了美国和北约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但俄罗斯的战争动员把国力的基础发挥了出来。在双方武器装备、兵力等军事力量的对比上,俄罗斯又重新夺回了优势,这就是为什么乌军拿出积攒了半年的美国和北约援助的武器装备展开反攻,依然被打了一个头破血流的原因。

经济方面,2022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负增长的,但是2023年GDP实现了正增长,超过了3%。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时,俄罗斯对西方的严厉制裁也是准备不足的,美国甚至不惜动用一些拿不上台面的手段,比如炸毁北溪管道来破坏俄罗斯的出口,因此俄罗斯经济出现了极大下滑。2023年之后,俄罗斯通过战时经济调整,出口由过去以欧美为主,转向以亚太为主,国内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又打赢了经济上的保卫战,卢布也止跌回弹。

政治方面,尽管美国和西方团结一致,对俄罗斯进行各种各样的政治打压和经济封锁,俄罗斯依然守住了在国际舞台上的基本盘,与印度等国家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虽然西方国家谴责并在政治上对俄罗斯遏制打压,但还是有很多国家秉持公正立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上军事方面的扭转局面,使美国和西方试图通过援助乌克兰来彻底打垮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无法实现,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对长期大规模持续不断援助乌克兰产生了很多质疑。

于是我们看到,在2023年底到今年年初的时候,美国和欧洲对于乌克兰的援助几乎陷于停滞状态。在军事、经济、政治多个层面,俄罗斯可以说又重新获得了主动。

“三大战役”都是消耗战,但又迥然不同

北京日报客户端:两年来,俄乌冲突有最引人注目的马里乌波尔、巴赫穆特、阿夫杰耶夫卡“三大战役”。这三场战役为什么都是集中在一地的长期消耗战?为什么冲突打了两年,主战场还是在乌东地区?

陈浩洋:俄乌冲突中的作战样式的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对俄罗斯军队的理解,源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冷战期间对苏联红军的理解。俄罗斯军队在陆上作战,一直采取的是大规模纵深立体进攻的战役,大开大合。

在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24日开始的第一阶段中,俄军展开宽正面、大纵深的立体进攻,这就是苏联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的陆地进攻战役样式,是俄军的基本作战样式。但这需要很多要素的支撑,比如有足够大的兵力兵器优势。实际上,无论二战还是冷战期间,苏联红军基本都占有数量优势,但现在的俄军没有了。这种作战样式还需要不怕牺牲,不怕付出伤亡代价。二战期间苏军获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但伤亡比纳粹德国要大得多,现在俄罗斯国内不接受大的伤亡数字。这个战法在2022年5月俄乌谈判之后就停止了。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俄罗斯说发动特别军事行动是为了“去纳粹化”,要确保乌东尤其是顿巴斯两个州的行政边界,如果不采用大纵深、宽正面的立体进攻的话,就只能采取一战式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逐步推进,去攻打一些战略要点。

如果俄军采取传统战法,是可以绕开马里乌波尔、巴赫穆特、阿夫杰耶夫卡这些要点的,但现在选择了不同战法,不得不去攻打这些要点,而三个要点都是乌克兰军队长期经营达到10年以上的要塞型城市,打起来就会非常吃力,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长期城市攻坚战。

另一方面,这三场攻坚战实际上是很大区别的。表面上来看都是对城市的攻坚作战,守军顽强抵抗,俄军进攻非常困难,进展非常缓慢,时间持续很长,但是这三场战役的背景、进程、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马里乌波尔是在2022年五六月份打的,当时俄军尽管在冲突第一阶段进攻不顺利,但俄军通过兵力调整,在局部依然占据优势。乌克兰当时也刚刚开始大规模接收美国、北约的军事援助,有一些防御性的武器装备,比如标枪反坦克导弹只适用于防御作战,大规模的火炮、坦克、装甲车辆、火箭炮等等远没有到位,训练也没有到位。所以在局部战场上,尤其是在顿巴斯地区,俄军通过集中兵力依然占据着战场的主动和优势,这就出现了围攻马里乌波尔的局面。

巴赫穆特就不一样了。巴赫穆特是在2022年底到2023年的三四月份打的,这时俄乌双方的力量已经出现了某种平衡,乌克兰军队在某些战线占据优势,比如赫尔松地区。俄军在巴赫穆特方向占优,通过从赫尔松方向撤退进行调整,由瓦格纳雇佣军来啃巴赫穆特这块硬骨头,而让正规部队得到休整。整场战役打了近半年,乌军顽强抵抗并投入大量增援,虽然最终失利,但从实际战场情况来看,双方打得可以说是难分难解不相上下。

最近结束的阿夫杰耶夫卡战役,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乌克兰获得美国、北约的援助越来越少,夏季反攻损失巨大,全国士气低落,政治高层矛盾重重;俄军打垮乌军夏季反攻,乌军青黄不接,俄军意图重新夺取战场主动。

阿夫杰耶夫卡战役花费的时间比巴赫穆特要少得多,巴赫穆特打了6个月,阿夫杰耶夫卡是3个月。巴赫穆特是在瓦格纳付出巨大伤亡的情况下打下来的,而这次阿夫杰耶夫卡俄军损失并不是很大,并且动用的全是正规部队,这说明俄军正规部队已经重新完成休整集结,投入战场,成为主力,然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这三场战役看上去都是俄军进行的城市攻坚战,但作战的背景、进程和结果都是完全不同的。

“海马斯”为什么不灵了?

北京日报客户端:冲突初期,西方援助乌克兰的先进武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海马斯”火箭炮,可以说大发神威,后来为什么似乎失效了?

陈浩洋:交战双方在战场上最后的胜负不是由一两件武器装备所能决定的,不是“一招鲜”可以“吃遍天”的。现代战争是双方作战力量体系的对抗。2023年7月乌克兰军队发动夏季反攻,当时我一个基本的观点和态度就是乌军的反攻会以惨败而告终。尽管当时乌军已经在区域集结了优势兵力和大部分美国、北约援助的坦克、装甲车辆等,还得到美国和北约战场情报信息侦察方面的支持,但乌军缺乏制胜的作战体系。

乌军缺少几大关键性因素。首先没有制空权,无法对俄罗斯军事目标实施空地打击。第二,尽管有美国和西方援助的主战坦克、装甲车辆,但机械化部队必不可缺的一些工程车辆仍极度缺乏,连扫雷坦克都很少,导致乌军在通过俄军坚固防御阵地时遭到惨重损失。

以“海马斯”火箭炮来说,到底有多先进?实际上就是一种比较普通的远射程、大口径的火箭炮而已。就算“海马斯”的确有一些特点,但是单一的武器装备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和战术作战行动中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不代表凭一个武器装备就可以赢得整场战争。而且单一的武器装备有自己的弱点和缺点,随着对方了解和适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打击,这种武器装备很快就会受制于人。现代战争是一个体系对抗,乌克兰军队尽管获得了美国和北约合计上千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军事援助,但仍然远不足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化作战体系。

西方援乌还有用吗?

北京日报客户端:欧盟和美国国会参议院最近都批准了最新的巨额对乌援助。以目前的情况看,西方对乌援助还有用吗?

陈浩洋:可以给乌克兰补点血、续点命,但远不足以支持乌克兰军队扭转败势和劣势。

首先,目前欧洲答应给乌克兰的500亿欧元援助是由欧盟首脑会议通过的,分四年提供,第一年大概是180亿欧元。但欧盟给的这个钱不是军事援助,只是援助。那么军事援助有多少?德国等国单独给了一些,加起来的金额还是有限。

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到现在为止依然是不确定因素。参议院已经通过了600亿美元的对乌援助,众议院能不能及时通过、全额通过还是问号。以美国目前国内政治的恶劣,不排除众议院不通过或是援助大大缩水。

就算美国通过了对乌援助,美国和欧洲的援助里水分也很大。欧洲援乌基本上属于“清库存”,真正在战场上用得上的好武器占比并不高,大多是一些垃圾武器、陈旧武器。美国可能援助的600亿美元里实际的含金量能有300亿就不错了,比如一辆坦克本身是值100万美元,算到乌克兰身上可能就按200万美元算。

最后,美欧现在是为了政治目的在援助乌克兰,他们难道不知道即便给了乌克兰这些钱,也是不可能打垮俄罗斯的吗?我相信他们不可能蠢到这个地步。俄乌冲突这两年,美国和欧洲一直根据战场进程适度地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装备和援助,目的就是持续不断地消耗俄罗斯。真的要彻底打败俄罗斯,俄罗斯的核武器就扔过来了。在以“俄罗斯威胁”为理由的政治动机下,美西方对乌援助是要“钝刀子割肉”慢慢地消耗俄罗斯。

俄罗斯人逃兵役、乌军英勇作战的故事为何听不见了?

深度解读两年鏖战:俄乌之战的几个问号

北京日报客户端:在战事进行的两年中,我们也不断听到俄罗斯青年拒绝服兵役、俄军战斗意志不高,乌克兰人保家卫国、英勇作战的传闻。后来这样的声音为什么渐渐没有了?如何看待这方面因素在俄乌冲突中所起的作用?

陈浩洋:在西方以及乌克兰的叙事里,乌克兰人在保家卫国,俄罗斯作为所谓的“侵略者”,有一些人不太愿意上战场。为什么这种叙事渐渐就不存在了,或者说本身就不存在?

关于俄乌冲突的叙事或者说舆论话语权,大多数时间里基本上由西方媒体主导,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个结果,就是美西方舆论说什么是对的,什么就是对的,他们说什么错了,什么就是错的。俄罗斯发动特别军事行动之后,西方媒体异口同声、铺天盖地声讨俄罗斯,自然也就成了一种国际舆论的主流观点。

对俄罗斯来说,俄乌冲突的起因是非常复杂的。对克里米亚、乌东四个州主权领土的归属,以至敖德萨这座城市的由来,俄罗斯人有自己的理解。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情结,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有不愿意上战场打仗的人。俄罗斯有一些人逃避兵役,乌军保家卫国、英勇作战,但乌克兰也有大量年轻人不愿意参军。不能因为俄罗斯出现一些逃兵,就认为俄罗斯这次特别军事行动在国内不得人心。

一些人认为我们偏袒俄罗斯,最后关于乌克兰方面我也想谈谈看法。第一,乌克兰人很英勇,泽连斯基作为战时总统,有很多政治上的错误甚至是虚伪等等,但依然不能否认泽连斯基在乌克兰面临俄乌冲突、俄军大举进攻下体现出来的勇气,这个我们必须得承认,他是尽忠尽职了。

第二,乌克兰军队是目前全欧洲作战能力最强的军队之一,不亚于俄罗斯军队,乌克兰军队现在的作战能力、兵员素质比欧洲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强。这也是乌军能够在战场上和俄军打成目前僵局的前提。

第三,乌克兰人很可怜,由于某些政客延续性的政策失误,乌克兰被当作东西方战略博弈的棋子,夹在东西方之间。一方面乌克兰不得不保家卫国,来捍卫自己的领土主权,另外一方面又不得不沦为美国和西方的棋子,利用乌克兰人的鲜血和生命来遏制俄罗斯。

俄乌冲突打了两年,乌克兰人真的应该痛定思痛,回到谈判桌,这是最冷静也最现实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