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高雅文学的垄断

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高雅文学处于垄断地位,一般人无法接触文学,也无法学到文学。

虽然文学起源于民间,属于劳动的呼喊,情感的记录,但民间的老百姓并不知道随口喊出的山歌就是文学,也不会加以重视。统治阶级的文人搜集民间诗歌以后,编订成册,供统治阶级的人物们鉴赏。鉴赏之余,会催生出更多的专业文人。于是,专业文人产生之后,文学就被统治阶级垄断了。

以前的民间小调比较俚俗,内容浅显易懂,到了文人采集之后,小调就变成了正统的诗歌,虽然是专业文人模仿小调的原本意思来创作,但已经失去了原汁原味的色彩,变成了伪原汁原味的东西。可是,这种创作又变得不可避免。有文人根据民间的风俗写出一些诗歌,却从来没有真实的民间生活体验,却也能够让诗歌流传下去,还能获得不少的赞美。还有的文人模仿弃妇抒情,就是从弃妇的角度来写,写得委婉含蓄,如泣如诉,颇能打动人。就连贵为天子的曹丕都模拟弃妇抒情,写成了《燕歌行》。要是让弃妇自己写,基本上不能实现。那时候,妇女们都不读书,不识字,哪里能写出温文尔雅的诗歌呢?于是,专业文人就会从弃妇的角度写诗,从农民的角度写诗,从一般妇女的角度写诗,从孩子的角度写诗,从官员的角度写诗,可以切换不同的人物身份,切换不同的视角,但是并非民间自动产生的,也并非经过了世代流传。

民间自动产生的经过世代流传的文学被称为俗文学,有神话、传说、传奇、话本、小说等,大多比较通俗,尤其是话本小说,可以把一些文人写的故事通俗化,让说书人讲出来,适合大众接受。只是,大众并非能够创作话本,而是仍然由专业文人创作。以至于到了明清时期,很多文人都开始写小说,以此养家糊口。有的是改编历代流传的故事,整理成册,《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是世代累积型的作品,而《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等,都是个人独创型的作品。也就是说,很多民间流传的故事比较零散,不成系统,经过专业文人的整理、加工、润色、删削,才弄成一部名著,算是集大成者,也更有利于流传。而个人独创型的作品就是专业文人自己思想的集合了,费尽辛苦,却不一定能获得出版,甚至有的要“藏之深山,留诸后世。”那时候,老百姓大多没文化,只能听别人讲故事,听说书的讲故事,却不会读书。除了官府的老爷们会读书,就是落第的秀才们会读书了。他们读书之后,会讲解书中的内容。老百姓不识字,读不了书,也就只能欣赏一些别人讲的故事或说书人讲的故事了。

展开全文

高雅的文学一直都是被统治阶级垄断的,而通俗的文学渐渐演化成说出来的话,也就让文学缺少了严肃性。人们会经过口耳相传,代代传递,而在代代传递的过程中会加入集体创作的内容。一个故事,倘若结尾不被人们接受,人们就会在传播的过程中搞一点个人化的加工和整理,毕竟依靠自己说出去,别人才能相信,怎么说全靠自己,加工一个故事结尾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可以把悲剧改成喜剧,把喜剧改成悲剧,甚至可以调换主人公,可以加入个人化的合理想象。即便在文人士大夫圈子里,也有这种改编,甚至说成化用,其实就是肆意抄袭和改编。民间的老百姓没有文人的操守,不管抄袭还是改编,都根据自己口述时的心情和情感逻辑来,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只要人们喜欢听,就可以做一些改动。于是,民间故事往往出自一个套子,都是主人公经历一些苦痛,最终善有善报,而恶人会获得恶报,故事会迎来大团圆式的结局。即便牛郎和织女被王母娘娘拆散了,也最终要在王母的同意下,每年七月七日鹊桥相会。即便梁山伯和祝英台被生生拆散,也最终要变成美丽的蝴蝶,寄托人们的情思。

民间故事的浅薄可见一斑。而真正的高雅文学一般都会被统治阶级垄断,尤其是诗词,只有文人士大夫们能做,一般老百姓是做不了的。即便一些落第的书生能做,也不一定能够出名。这就可以解释古代很多诗人词人都是官员的原因了,只有很少一部分诗人词人是落第的书生,但绝对不是不识字的老百姓。

于是,高雅文学始终都被统治阶级的文人垄断,即便到了现在也是如此,很多资本进入文学,让通俗文学获得大发展,而高雅文学始终都不食人间烟火,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看看网络文学的大兴,再看看严肃文学的没落,就知道怎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