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蒙古族元代服饰

历史的车轮飞转到公元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欧亚。

四处的金银财宝,如百川归海般汇集到蒙古高原,各种能工巧匠带着娴熟的技术伴着财富随波逐流,蒙古高原集八方珠宝,汇四方人才,收中外工艺技术,蒙古族服饰开始了豪华和丰富的新时代。

汗国时期,是蒙古民族扬眉吐气的时代,涌流的财富大都得以在服饰上展现,“旧常服饰都镶以宝石,刺以金镂”(《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志费尼语),雍容华贵、珠光宝气为其主要特征。服饰中的栖鹰冠、卷云冠闪着高傲的金光;方领式长袍、交领式长袍和革靴的广泛流行;以白、蓝、红、青为主色调的应用如野花遍地;稀有珍皮倍受追捧;绫罗绸缎,艳压群芳;金银宝石,奇光异彩;皮制衣物独占鳌头。

蒙古族的服饰_蒙古族服饰种类_蒙古族服饰百度百科

元世祖皇后

元帝国的隆隆炮声结束了华夏四分五裂的局面,地域上的一统呼唤着政治上的一统,政治上的一统必然要求在教化和精神生活上得以体现,服饰作为当时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标志,被裹挟上政治的舞台,首当其冲地承担起了政治的重任,以国家的名义严格规定的服饰制度由此产生。

百官是国家政权的主要组成人员,在穿着上也需率先垂范。《元史•舆服一》中明确规定“百官公服:公服,制以罗,大袖,盘领,俱右衽。一品紫,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径二寸,无枝叶。四品、五品小杂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绯罗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九品绿罗,无纹。”面料以皮质居多,其中最具特征的是以法律的方式一改长期流行于草原的左衽长袍为右枉。

元代仪仗仍穿服,以各种生色花(写生花)为饰,《元典章》所载丝织品名目,大多用织金,如织金胸背麒麟、织金白泽、织金狮子、织金虎、织金豹、织金海马。另有青、红、绿诸色织金骨朵云缎、八宝骨朵云、八宝青朵云、细花五色缎等花样。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盐湖一号古墓出土的黄色油绢窄袖辫线袄,肩领袖及襟边所镶纳石失(织金锦),纹样造型粗犷,反映了蒙古游牧民族的审美爱好。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元代红地龟背团龙凤纹纳石失佛衣披肩的图案,风格一致。

蒙古族的服饰_蒙古族服饰百度百科_蒙古族服饰种类

纳石失,这是专供蒙古帝王贵族所用的一种服装质料。“八月胡天即飞雪”的蒙古高原,冬季,大雪纷飞,寒风凛冽,服饰的御寒功能显得格外重要。奔跑于蒙古高原上的银狐、猞猁、紫貂、水獭、香獐等珍贵动物的皮毛是贵族的常用服装质料,珍稀的皮毛配上珍贵的丝绸面料,相得益彰,锦上添花。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笠帽为主,穿质孙服,或称只孙、济孙、济逊。汉译作“一色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衣式紧窄、下裳较短,腰间打许多褶裥,称为襞积,肩背间贯有大珠,这本来是便于骑马的戎服,明代皇帝外出乘马时所穿的“曳撒”,就是把质孙服衣身放松加长改制的服装。

在百官服饰中,质孙服如鹤立鸡群,卓尔不凡,是元代最有代表性的服饰。

翻开典籍《元史》卷七十八《舆服一》:“济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廷大宴则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无定制。凡勋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下之于乐工卫士,皆有其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别,虽不同,总为济孙云”。寥寥数言,一个色彩涌动的服饰海洋展现在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面前。

公元1246年6月3日,元上都,蓝天白云,秋高气爽。元朝皇帝在上都的避暑行宫--凉殿。用棕毛制成,排列成阵,每座殿的四周都镶嵌着美丽翡翠宝石的凉殿,在阳光的照射下,绚丽夺目,五彩纷呈。

当日清晨,由皇帝亲自赐给各亲王和达官贵人们一色的衣服、腰带和珠翠宝石;蒙古统治者和身边有爵位的亲信达官贵族约一万二千人,身穿朝廷规定的同一颜色的金锦质孙服,佩戴满身珠宝,骑乘装饰一新的名马,手持各色的礼仗彩旗,迎着草原上初升的太阳,从城外来到城内,列队进入宫城,在一片欢呼声中来到御殿。这时鼓乐齐鸣,鞭炮震响。

宏大的宫殿上张灯结彩,用金杯按爵位或亲疏辈份进行酒宴,杯觞交错,金紫照耀。盛装的马上武士们,在御殿之前竞技斗能,摔跤手现场呈雄,献艺邀功。头上戴着象牙佛冠,身穿大红的销金长裙,云肩鹌袖,锦带凤靴,手执各种乐器的16位少女,边奏边舞,仿佛天女下凡,轻歌曼舞。大宴持续三日。亲身经历的大臣兼诗人的周伯琦和萨都刺分别写下了生动展示上都诈马宴盛况的诗篇。

从诗人的笔下,我们既看到了700多年前宫廷建筑的富丽堂皇,也看到了蒙古民族服饰的美丽绝伦。

有心的马可•波罗把这一盛大场面写进了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对于皇帝陛下最亲信的贵族,还赐给装饰着宝石和珍珠的礼服,价值一万金币。并且规定,只有在每年的十三个隆重节日,才能穿这种礼服”。这种礼服就是质孙服。

《草木子》载:“元代官民皆戴帽蒙古族的服饰,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或楼子。”元天子有金锦暖帽、七宝重顶冠、红金答子暖帽、白金答子暖帽、银鼠暖帽等。夏服十五等,有宝顶金凤钹笠、珠子卷云冠、珠缘边钹笠、白藤宝贝帽、金凤顶笠、金凤顶漆纱冠、黄雅库特宝带后檐帽、七宝漆纱带后檐帽等,都是镶珠嵌宝的贵重冠帽。

蒙古族服饰百度百科_蒙古族服饰种类_蒙古族的服饰

在一个崇尚仕官的国度里,官服自然领社会之潮流,也自然成为民间普通百姓的样板。在严格的服饰制度面前,广大人民群众表现出了极大的智慧,将官服的款式和质料加以实用性的变相改革,一向被达官贵人独戴的栖鹰冠到民间就变成了牧民冬季戴的尖顶和圆顶风雪帽;察必皇后为世祖设计的大檐、小檐、圆形、方形样式的笠子帽也飞人寻常百姓家;前檐帽、钹笠帽、卷云冠、插翎冠、立领大襟袍、马褂、络缝靴子等新款式层出不穷;右衽长袍、半臂(半袖长袍)、比甲、答忽、毡斗篷、便裤、套裤等成为日常穿着,唐巾、幞头等汉式服装随处可见。

“元代衣服式样,在北方,男女上下区别不大,通名为袍,但是用的材料精粗贵贱,却差别悬殊。高级大官服多用红彩鲜明织金锦,且沿袭金代制度,从花朵大小定品级高低,下级办事人只许用檀褐色罗绢。平民一般禁止用龙凤纹样蒙古族的服饰,禁止用金,禁止用彩。”(《沈从文全集》第32卷第436页)

《元史•舆服志》中赫然纸上,“庶人除不得服赭黄,惟许服暗花,丝绸绫罗毛, 帽笠不许饰用金玉,靴不裁制花样。首饰许用翠花,并金钗一事,惟耳环用金珠碧甸,余并用银。”察微见幽,元代蒙古服饰,尊卑上下,等级分明,平民就连色彩也不敢造次。

据《元典章》记载,凡皇帝戴过的帽子样式,别人就不许再做再戴。民间还禁止穿赭黄、柳芳绿、红白闪色、迎霜色(褐色)、鸡头紫、桅子红、胭脂红等颜色。帽笠不许饰金 玉,靴不得制花样。因此,民间服饰只好向灰褐色系发展。“至于贵族官僚,必满身红紫细软。帝王更加穷奢极欲,除色彩鲜明华丽的纳石失、绿贴可波斯式金锦外,还有外来细毛织物速夫(即琐伏)及特别贵重难得的紫貂、银鼠、白狐、玄狐皮毛等。并在衣帽上加金嵌宝,更讲究的且全用大粒珍珠结成。”

蒙古族的先民们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使他们与马为伴。为了骑乘的便利,服饰自然也必须符合这些特点。蒙古汗国和元代的裤子有高腰肥档裤和套裤两种。男子冬季多穿皮裤,春秋则穿夹裤,天冷时外加套裤。蒙古民族在汗国时期,多用尖头式皮靴或毡靴,其结构由靴 、靴帮、夹条和靴底组成。到元代靴子种类已发展为鹅顶靴、鹄嘴靴、云头靴、高丽式靴等。蒙古人在元代没有穿鞋的习俗,他们讲究在靴子里穿高筒袜子,在冬季穿毡袜子和皮袜子,其他季节则穿棉袜子或布袜子,并在袜子的筒边上镶有美丽图案。

在蒙古族服饰园地里,妇女服饰独占花魁。元代,在居无定所的传统生活中成长起来的蒙古族妇女,在着装的形制上与男子基本相同,长袍、半臂、比甲、答忽、马褂、便裤、套裤等也同样成为妇女的日常服饰。

蒙古族服饰百度百科_蒙古族服饰种类_蒙古族的服饰

山东邹县李裕庵墓出土的服饰告诉我们:元代的蒙古族妇女的长袍袖口紧窄,以左衽为多。袍服里面穿套裤。裤子不用裤腰,也不缝裤档,两只裤腿单独分开,每只裤管的上端都钉着一条带子,穿时系在腰上。

元代妇女着左衽长袍,是蒙古人遗留下来的老款式,在直领半袖长袍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面料以大红织金、锦、丝缕为主,色彩多为红、黄、绿、胭脂红、鸡冠紫等,花纹上也有很大差别。蒙古族妇女独特的生活环境使她们可以同男子一样纵马飞驰,但她们束腰不用革带,而是用一块色彩较艳丽的彩绸束腰,把美抛洒在绿草和白云间。《出使蒙古记》的作者鲁布鲁克在书中这样记述:“姑娘们的服装同男子的服装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略长一些。但是,在结婚以后,妇女就把自己头顶当中至前额的 头发剃光,穿一件较宽大的长袍,而且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很宽大。这种长袍在前面开口,在右边扣扣子”。在敦煌壁画中,元代供养人穿的长袍服饰鲁布鲁克的记述十分吻合。

元代的蒙古妇女服饰如草原上的半天霓虹,华丽多姿,万物尽收,百灵音哑,云影愧羞。

在元代,蒙古族妇女的头饰也已形成,有趣的是,最初的头饰并无美化功能,其中涌流的是更多的辛酸与眼泪。达罗勒嘎,这是蒙古族妇女的一种头饰名,它的意思是“压迫”、“镇住”。失必勒格儿,这也是蒙古族妇女的一种头饰名。

翻开历史长卷,蒙古族妇女的头饰以其风格独特和华贵载入史册,其中的“罟罟冠”则是最具特色的篇章。

蒙古族服饰种类_蒙古族服饰百度百科_蒙古族的服饰

英宗庄静懿圣皇后

《蒙鞑备录》写道:“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3尺许,用红青锦绣或珠、金饰之,其上又有杖枝,用红青绒饰之。”彭大雅的《黑鞑事略》和李志常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两书中都和上述记载相同。

据叶子奇《草木子》记载,“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戴姑姑、衣大袍。其次即戴皮帽。”本为装饰品的罟罟也被打上了阶级的深深烙印,成了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作秀一时的罟罟被飞旋的历史抛掷在前进的路旁,留给后人的只有史家的问寻。

中原人杨允孚在上都看到罟罟时的新奇,《滦京杂咏》中的“香车七宝固姑袍,旋摘修翎付女曹”的诗句作了最真实的描述。

头巾,是蒙古族男女最常见的头饰。不管身在何处,只要有大漠和草原,头巾就像野花般盛开。

流行于金代的云肩,到元代更加华美,舞人宫女的云肩尤为讲究。半臂在元代男女中流行。元朝末年,后妃贵族常以高丽妇女为侍女,高丽式的衣服、鞋帽成为一时流行的款式。

“金绣云肩翠玉缨”。这是杨子器在《元宫词》中对“云肩”(较厚实的披肩)的描述。两肩部分用金丝巧绣,道道金光,周围碧绿玉串如缨般下垂,块块圆润,穿在舞女及宫人身上,佳人生香,尊贵有加。

流行于金代的云肩,到元代更加华美,舞人宫女的云肩尤为讲究。半臂在元代男女中流行。元朝末年,后妃贵族常以高丽妇女为侍女,高丽式的衣服、鞋帽成为一时流行的款式。

“金绣云肩翠玉缨”。这是杨子器在《元宫词》中对“云肩”(较厚实的披肩)的描述。两肩部分用金丝巧绣,道道金光,周围碧绿玉串如缨般下垂,块块圆润,穿在舞女及宫人身上,佳人生香,尊贵有加。“衣裳光彩照暮春,红靴着地轻无尘”,这是元代词人萨都刺在《王孙曲》中对元代一种叫作“红靴”的蒙古妇女靴子的描述。元代贵妇和宫中妇女所着之靴以红靴为多。蒙古族牧民妇女则多穿皮靴、皂靴。

《豫章丛书•庚申外史》云:“祁后亦多蓄高丽美人,达官贵人必得高丽女……自至正以来……以故四方衣服、鞋帽、器物,皆依高丽样子。”可见,当时宫中女子皆以高丽服饰为时尚。元代诗人张光弼用传神之笔,在《辇下曲》中为我们描绘了当时流行的高丽服饰的款式。诗中“宫衣新尚高丽样,方领过腰半臂裁”。方领、长至腰下、裁掉半截袖的上衣,恐为传自高丽的衣式。珍藏于山西省博物馆的太原市小井峪元墓壁画中元代侍女中所着服饰与此曲所咏者相符。

蒙古族的服饰_蒙古族服饰种类_蒙古族服饰百度百科

大概由于当时的皇后是朝鲜族,故宫中朝鲜族风俗十分畅行。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仿佛走进了百花争艳的多彩世界。蒙古族妇女服装,质地有织锦、绫、罗、绢、纱,其中一件印金夹衫美目盼兮,摄人魂魄。这件绣花夹衫形制短款、圆领、对襟、宽袖,主体图案为一对仙鹤。一鹤伫立,一鹤飞翔,鹤旁衬以水波、荷叶、粉莲,以及灵芝、野菊、水草、芦苇,天空飘着云朵。夹衫上刺绣的凤凰、角鹿、野兔、彩蝶、双鲤、乌龟、鹭鸳、各类花鸟和人物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刺绣工艺,巧夺天工。各种图案达九十九种之多,令今人也为之惊叹。

《蒙鞑备录》中说:“又有大袖衣,如中国鹤氅,宽长曳地,行则二女奴拽之。”从敦煌壁画中元供养人像所穿的袍看,所服袍袖较为宽大,但较曳地者为短些。

《元史•顺帝纪》载:十六天魔中有大红销金长短裙,金杂袄的服饰。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出土的女俑,着袄裙,加罩半袖,发式作两鬟髻覆于脑后,并垂有带饰。

蒙古族服饰百度百科_蒙古族服饰种类_蒙古族的服饰

成吉思汗及其家庭

《天禄识余》载:“诸嫔衣碧鸾朱绡半袖衫。”这里的半袖衫就是半臂。女主人发髻间插一簪,耳垂圆环。侍女则平分而双垂髻。诗人张宗举在赠《雏姬朱绣莲》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身着半臂装的元代美人图:那紧身的半臂衬托出流畅的曲线,水样的眸子在白嫩如玉的面容上传神,明显的中线把乌发在两边堆成云髻,点在两眉间的“美人痣”,更增添了无限的娇媚。上身加罩半臂,不但是时尚,而且在元代妇女服饰中带有普遍性。

1251年,雄心勃勃的忽必烈,离开漠北,带领人马一路南下,漠南金莲川草原上遍野怒放的金莲花,让36岁的王弟留恋驻足,他要让蒙古人的灵杰之气在这里洒向苍穹。

灿烂的阳光还在漫洒,用它的暖意欣赏着金莲花的从容;蜿蜒的闪电河还在穿行,用它的乳汁滋润着绿草地的青春,曾经光焰万丈、辉煌无比的元上都,在历史的风烟中逝去了;昔日的繁华,在时间的风蚀下变成一片废墟,遍地的残砖碎瓦,苍凉的柱础基石,丛生的杂草野花,还在诉说着700多年的风风雨雨封存起来的、曾经显赫了99年的上都文明。它永远成为了中华文明一个不可遗忘并为之自豪的亮点。

1368年,元朝统治者退回草原,建立与明朝对立长达200多年的政权,史称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