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重读《活着》,坚韧地“活着”才是中国人的性格底色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人们一直都无法诠释的问题。

著名主持人马东在一次访谈中曾经说过:“在近代中国只有5%的人愿意掌握知识,了解过去。剩下的95%的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这句话真正地揭示了中国人在近代经历了一段民智未开的历程。

事实也确实如此,近代的中国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穷苦百姓,其实大多数人并不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反而只是为了活着而苦苦挣扎。

作家余华在自己的小说《活着》中就描写了一个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中国人。

余华

《活着》此书与近代中国人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书中以解放战争到动荡时期的社会变革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地主遗少徐福贵的一生。

其中包含了他的家庭以及他个人经历的各种苦难,最终他的亲人相继离世,而他依旧和自己家中的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书中写尽了近代中国发生的各种历史进程,也描述了近代的普通中国人怎样活着的现实。

在文学作品中写悲剧和苦难,英国有莎士比亚,法国有维克多雨果,而中国从古至今似乎少了这样一笔。其实不仅是近代中国,从古至今老百姓都未曾过过一天人人安稳、代代舒心的日子。

这也是中国人理解“活着”这个字眼的含义:活着往往就是一场与生活进行较量忍受苦难而勉强度日的戏剧。

近代的中国经历了推翻满清政府,民国征战,抗战,解放战争,动荡时期等众多民族苦难。

抗战

而在这些苦难当中,“活着”却带给所有在这个时期的中国人继续生命的勇气和力量。近代中国的老百姓太需要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了,可究极到最后,活着往往也就只是将生命再拉长一点的过程而已。

在中国的民族符号里,人们非常忌讳死亡,往往死亡是一个不可说又无法避免的话题。而《活着》虽然表面上写的是人怎么活,但其实表现的是接连不断的死亡。

因为这些死亡,给主人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上讲,《活着》是利用反寓意的手法将活着的美好和死亡联系到了一起。让死亡衬托出活着的本来意义,更是将中国人的生命观分析得透彻入骨。

鲁迅先生曾经在《阿Q正传》中批判了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而普遍的中国人认为活着的意义就是“别死”,只要“别死”就还有希望。

这难道不是精神胜利法最极致的表现吗?

想来“活着”的意义对于近代中国的普通人,本身就是一种对死亡的妥协。而《活着》正是深刻地描述了近代的中国人对于这种妥协的全部过程。

《活着》

伴随福贵一生的问句

人这一辈子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有勇气去死呢?这是阅读《活着》这本小说先要给自己提出的命题。读过福贵的一生,你会赫然发现这个命题是错的。

你会在读完之后提出另外一个命题,人这一辈子经历了这么多苦难该有什么样的勇气继续活下去呢?

主人公徐福贵原本是一名地主少爷,因为老子的家产,徐福贵便没有什么可以追求的。他每天的生活就是赌,然后欠债,甚至到了写欠条练字的状态。

按他说的话:“你们看,我这个字还是有长进的。”终于家业被他赌光了,于是老父亲被活活气死了。这时就要问,将自己老爹气死,你还活个什么劲?

赌输了家产的福贵被赶出了徐家的老宅子,母亲这时又生病要去求医,福贵只好上街将自己家里剩下的瓶瓶罐罐卖掉求点医药费,从夏天到冬天,福贵终于忍过了一冬。而这时他的老婆家珍终于回来了,怀里还抱着一个和福贵生下的儿子。生活似乎带来了新的希望。

徐福贵

福贵因为经历了前面的磨难终于戒了赌,在一间破瓦房中和母亲老婆一双儿女勉强度日。但这时第二个苦难来了,福贵在给母亲求药的路上被国民政府抓了壮丁,又被解放军抓了俘虏。于是只好随着漂泊江湖,之后回到家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了,女儿凤霞也因为发高烧成了聋哑人。

而这些仅仅是悲剧的开头,五十年代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等运动相继到来,福贵一家也谨小慎微地过活着,晴天霹雳就从这时一个接着一个的来了,福贵的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夫人献血,于是抽血过多死了。

在中国人眼中,儿子是一个家庭延续香火的重要继承人,所谓有后不仅仅延续血脉,更是延续家族姓氏。福贵自从家产被赌光之后,又一次经历了人生的问句:白发人送黑发人了,你还活着干什么?

儿子死了之后福贵依然和家珍继续活着,家中这时来了一桩好事,女儿凤霞终于要出嫁了,虽然姑爷是一个搬运工人,但是憨厚老实。凤霞也在出嫁之后怀了个男孩。但就在凤霞生产的时候大出血,而那时的中国的医疗条件基本上就没救了。

徐福贵

男孩终于还是保住了,而凤霞死在了手术台上。家珍因为儿子女儿相继去世,本来就有软骨病的她也离开了人世。而家中只剩下一个外孙和女婿了,而这时噩耗又传了出来,女婿因为吊车出了差错于是被水泥板夹死了。

福贵一家人本来可以添丁旺口,结果只剩下了一支血脉。而命运却没有放过福贵,三年自然灾害,福贵的外孙饿得不行,于是福贵就给他煮豆子吃。而就是因为这些豆子将福贵的外孙活活撑死了。亲人的相继离世,只剩下了福贵一个人,那个人生的问句又来了:断子绝孙了,你还活着吗?

福贵最后陪伴着自己的老牛孤零零地依旧活着。但是跟随福贵一生的问句似乎在这时得到了回答:活着就是好的!

徐福贵

如野草般的生命力

经过了一系列的疑问,我们似乎要寻找到了近代中国人“活着”的动力所在。小说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其实代表了所有依然在近代中国苦难中活着的人。

他所有的经历无论是少年丧父,中年丧子,断子绝孙,全是近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最大的悲剧。

而将这些悲剧完全地放在了一个人身上,一次又一次的考验着读者的神经,读者们跟随着福贵经历的这些苦难最后发现福贵依然活着,而这些苦难曾经不止一次的磨难着近代的中国人。

而近代的中国也和福贵一样,虽然发生了太多的苦难但依然活着。从封建君主专制倒台之前的大清王朝,中国就受到了来自列强的欺压。

祖宗们父辈们用心保留的那些遗产全被后代人给败光了。八国联军进北京烧圆明园,抢劫故宫。皇帝和皇太后就这么跑了,回来之后依然喊:大清的江山依然还是朕的江山。

战争时期百姓

终于被人从家中的宅子赶出来了,中国的苦难才刚刚开始,民国时期闹革命,似乎看到了近代中国的曙光。但是也只是昙花一现罢了,日本人侵华战争开始了。日本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国民政府却消极抵抗。

经过艰苦奋斗的中国终于赶走了侵略者,解放战争又来了。兄弟嫌隙的战争依然是苦了老百姓,主义之争最终还是给了近代中国以苦难。终于解放了,各种文化运动、动荡时期、三年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地给近代中国留下了悲惨的烙印。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依然还以“活着”为最底层的目标。终于挺过了这些悲惨的时刻。

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就像是近代的中国人一样,虽然总是奄奄一息,但是依然春风吹又生。中国人似乎也似野草一般地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最终我们通过《活着》这部小说得到了一个答案:中国人根本不是忌讳死亡,而是拥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坚韧地“活着”才是中国人的性格底色。

上世纪中国

总结

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仅仅的延续生命的长度,还是将“活着”看作是一种动力来拼命抗争。小说《活着》所描述的故事和暗喻的近代中国终于给了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活着的意义是当遇到苦难时,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当遭受灾难而感到痛苦时,活着的意义就是希望。当希望彻底破灭时,活着的意义就是期待未来。苦苦的期盼才是活着的意义。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既然众生皆苦,那么苦就是近代中国的代名词。而苦往往又有另外一层含义,也许苦过之后依旧苦,也许苦过之后就是甜。

近代的中国,无时无刻地不带着这一丝苦苦的期盼坚强地活着。

而看懂了《活着》就能看懂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在“活着”中寻找到了什么。

其实这本书在国外也深受好评,它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获得了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第三届世界文学“冰心文学奖”等众多奖项。

今天将这本25周年的纪念版《活着》推荐给大家,35一本,值得每个人去品读。

生活再苦,只要活着甜早晚会来的。

《活着》 精装 余华

¥35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