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书评 | 一则布满荒诞与寓意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

不少评论家认为,卡夫卡的作品可称之为“由隐喻伪装起来的精神自传”,在1914年8月6日的日记中,卡夫卡也提到这一点,他认为自己想表达“梦幻式的内心生活”的意识已经阻碍了他所有其他兴趣和才华,成为唯一能使他得到充分满足的品性。

出生于1883年的今天的卡夫卡生前出版的作品很少,去世前,他让自己的挚友马克思·布洛德烧掉自己的手稿,但布洛德最终还是决定违背遗嘱出版所有作品。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1922年创作的一则布满荒诞与寓意的短篇小说。

在书里,有一位饥饿艺术家,因为找不到合适自己胃口的食物,就坚持每天不吃东西。这不仅让他成社会的异端,被厌恶、嫌弃,最终还饿死在牢笼里。

故事简单而又悲伤,但如果你了解过卡夫卡,就会知道这写的就是他本人。从小体弱多病,加上冷漠的亲情,让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他成了最边缘、最孤独的人。

但他的内心,始终有一股力量让他坚持下去,那就是写作!为了写作,他甚至三次悔婚,而他的众多小说,最终也都成为经典。

故事说的是:前些年,饥饿表演还很受欢迎,人们为了赶时髦,来到笼子前看饥饿艺术家的表演,饥饿艺术家即使在结束40天的表演后也不情愿走出笼子吃饭,他的荣誉感让他觉得自己可以坚持更久。后来,这行没落了,饥饿艺术家只好到马戏团,同野兽在一处表演,但是蜂拥而来的观众大都冲着野兽去的。没有人想起笼中的饥饿艺术家,直到整个演出结束,管理员才发现躺在草堆下的奄奄一息的他……

在《饥饿艺术家》中,主人公就是卡夫卡对自己写作状态的隐喻。主人公用绝食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执着和纯粹,但又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他在笼子里挨饿,就像卡夫卡在书桌前挣扎。他在临死前说出了自己找不到合适自己胃口的食物,就像卡夫卡在去世前说出了自己找不到合适自己灵魂的文学。

第一版《饥饿艺术家》封面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充满冲突、变革、焦虑和异化的时代。他对社会现实感到厌恶和反抗,但又无法摆脱其束缚和影响。他对大众文化和大众审美也持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他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超越世俗和平庸的,是需要付出极大牺牲和忍耐的。在《饥饿艺术家》中,主人公就是卡夫卡对真正艺术家形象的塑造。主人公用绝食来展示自己对艺术高尚品质的坚持和捍卫,但又遭到了社会和大众的冷漠和误解。社会上的人们只是把绝食当作一种噱头或者娱乐来观看,并且怀疑主人公是否真的没有吃东西。经理为了赚钱而限制主人公绝食时间,并且曲解主人公绝食原因。马戏团老板为了吸引观众而把主人公放在一个角落里,并且用一只豹子来取代主人公。这些都反映了社会和大众对于真正艺术缺乏敏感性和欣赏力,甚至有一种敌意和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