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居 > 正文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惊悉谢国明学长去世,不胜哀悼!

人民日报社员副总编辑谢国明因胃癌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他成为人民日报社夜班编辑,党报参与组织策划关人、报纸野兽人、人民日报几乎所有重大主题宣传、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我是他们媒体采访课的任课老师。我还带他和他班的另外9名男生到南京石化总公司南京石化总公司南南化工人报上实习。在工作中共事的人都说他是好同志、好领导。

  传媒见闻

  4月4日上午9时许,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谢国明因胃癌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66岁。

  谢国明个人简历

  谢国明,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曾获得第十届长江韬奋奖、中国新闻奖2006年度一等奖。

  谢国明,1957年出生于绍兴市越城区。在“再穷不能穷教育”的乡风熏陶中,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业。1977年,他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之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院从事新闻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1991年,他成为人民日报社夜班编辑。在30年的人民日报生涯里,他每晚8点,就赶到岗位上开始安排第二天的版面,直至第二天凌晨。经年累月,默默耕耘;求真务实,不求名利。秉着“不出错是‘生命线’,找到错是‘及格线’,多出彩是‘水平线’”的工作原则,被誉为“党报把关人、新闻守夜人”。

  2000年,他任总编室副主任。参与组织策划人民日报几乎全部重大主题宣传、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历年的全国“两会”、抗战胜利七十周年、2015年“九三”大阅兵等,他参与设计的重大事件版面安排,经常成为全国党报的示范,被同行称为“国版”。

  2010年,他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他因时而变、大胆创新,在人民日报积极倡导建立“中央厨房”机制。2017年,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正式投入使用,实现新闻题材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发稿”,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的重要标志。

  回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他曾说:“能吃苦能吃亏,凡事皆可为;能干事能共事,才能成大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缅怀校友

  谢国明是我系卓有成就的校友,他在人民日报从记者编辑做起,直至分管夜班的副总编辑。他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谙熟党的大政方针,又懂得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秦绍德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谢国明1976年进复旦学习,我是他们新闻采访课的任课教师。每次课前课后,谢国明总喜欢跟我探讨学习上的各种问题,给我留下勤奋好学的深刻印象。1978年6月,我又带他和他班上另九位男生赴南京石化总公司巜南化工人报》实习,整整三个月,我同他们吃住在一起,指导他们的采访写作,每天都要搞到近十二点才能入睡。当我和同学们睡下后,我发现谢国明打着手电在看书,每晚一小时,雷打不动,我每每催他早点睡,他总说:习惯了,不看会书睡不着。我当时就强烈地意识到:这个学生将来一定有出息!

  谢国明的大学同学都说他是好同学,单位共过事的人都说他是好同志、好领导,作为他当年的大学老师我要说,他是一位好学生。

  ——刘海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惊悉谢国明校友不幸病逝,十分悲痛!

  四十多年前,我曾任谢国明校友所在班级的辅导员,和同学们相处了两年多。他为人正直,进取心强,学习勤奋,做事踏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毕业不久,经过刻苦努力,他和班上多位同学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我为此感到特别欣慰。

  2010年,为修订《当代新闻编辑》教材,我到北京一些新闻单位研修,也曾请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谢国明校友提供帮助。十多年未曾见面,看到比我小5岁的他添了不少白发,顿时感觉他的辛劳与不易。尽管工作很忙,他还是挤出时间,结合自身的经历,介绍报纸编辑的新经验,并多次约请有关编辑谈体会,还不厌其烦地为我复印《环球时报》等报纸的改样、清样等资料。此情此景,今天回忆起来,仍令我感动不已。

  作为“党报把关人、新闻守夜人”,谢国明校友很有担当和作为,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深切悼念谢国明校友!

  ——张子让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惊悉谢国明学长去世,不胜哀悼!谢国明学长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一往情深,毕业后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曾任副总编揖等职,但始终关心、支持与帮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谢国明学长千古!

  ——黄瑚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2012年4月26日,谢国明校友携人民日报众多知名编辑、记者进校园,为新闻学院师生作《人民日报研究》系列讲座第一讲。借此机会,学院提出让几位青年学生与学长做个交流,我有幸在场。昨天上午,惊悉学长与世长辞,十分悲痛!想起当时学长亲切的笑容,对母校的深情,以及谈吐间对党报公信力的珍视和维护,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热忱与忠诚,一切仿佛就在眼前。昨夜翻找许久,发现当年的照片与视频静静地保存在电脑,于是稍作剪辑,谨此缅怀学长!

  ——陆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

  国明师兄,你是官,但没有官气。不管做编辑还是副总编辑,你都很乐于我称你“师兄”——一直到你瘦骨支离,白发萧然,猝然在清明前夕永远倒下。最后一次和师兄微信对谈,是3月21日,你说身体状况“不太好”,看我不知所措,你依然幽默,说“命苦不能怨政府”……

  瘦骨,白发,是年年月月的夜班和层层叠叠的版面熬的,这也是中国报人的经典形像,让人想起你两年前向青年记者说的话:身处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要坚守三个有:有立场,有底线,有情怀。

  你的远行,让同行们惊愕且痛楚,没有人指令,怀念的文字喷涌而出。路旁行人口似碑,这是对你的坚守、立场和底线的高度认可。

  而我,更有另一份痛惜。

  两个月前,国明师兄来上海求治,在华山医院,我们犹能闲闲对谈。尽管病痛折磨得你形销骨立,但思维谈吐依然清晰甚至犀利。特别是谈及当年要闻版的编辑故事,更如喷珠吐玉,历历如见。诸多改革开放路径重要历史关节点的版面安排,主题、副题背后的掌故,与他的编辑工作息息相关的历史人物兴衰起落轶事,甚至听得我惊心动魄。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新闻内设机构的源起、版面“惯例”,很多的“起头”,都和他的某个夜班有些关联……

  共和国火车头在铁轨上的轧轧作响,就在你夜复一夜的案头倏忽碾过。我说,师兄这些记忆应该速速打捞啊,非常珍贵。

  你说,罢了,等我能写的时候,可能没人有兴趣了。

  悲恸的是,兴趣我们大家都有,而堪为历史补白的您,没了——一些重大新闻背后有价值的故事,随您一起消逝,这是今后任何“考古”都无法弥补的损失。

  幸而,你还是为历史留下这样的声音:信息无是非,传播有立场。 

  师兄生得清明,走得清明。尚鄉!

  ——李泓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1985届校友

  谢国明是系(院)友。很好的学长!我考完研究生后,把一些复习资料送给他,用作考社科院研究生院。我的第一本书《读报的学问》,是1987年他为我联系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我有一文《书缘》收入随笔集,提及此事。2014年他率人民日报团到访澳门,约我与全团吃饭聚谈,是为最后一面。驻澳分社社长说,想不到我们谢总与你这么熟,关系这么好!唉,年纪还不老,谦谦君子,就这么离世了。哀悼、怀念国明兄!

  ——贺越明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1982届校友

  本文综合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公众号,越牛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