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快到了,中秋节中山有哪些风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中山有哪些风俗
制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当然,中山的中秋节玩灯笼的习俗,没有像元宵节那样隆重。玩灯笼的群体主要是儿童。中山人喜欢制作这样斑斓的花灯。一些灯笼艺人,依然坚守着传统的纸扎灯笼的手艺,将彩扎、剪纸、裱糊融为一体,扎作的花灯,更受街坊的追捧。八角灯、剪纸灯、扇面灯……点上一支蜡烛,悠悠烛光,就如古朴的记忆,随风摇曳。
祭月:祭月、拜月、赏月活动,中山各地的习俗基本一致。到八月十五日晚饭时分,各家各户均合家欢聚,劏鸡杀鸭大排酒席吃团圆饭。饭后,在月上之时,以凉台、屋门地堂,摆上供品对天拜祭。供品多为月饼和各式果品等物。至上半夜,月上中天时,则用"紫苏"叶炒田螺,煲鸡粥、鱼粥等,一家人边食夜宵边谈家常边赏月,直到深宵方散。这种习俗沿袭至今仍盛行。
树中秋:在中山,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行头多样,鱼龙灯、鸟兽灯、花果灯等,也可砌成“贺中秋”等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彩旗、银铃等,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中秋节中山各地的风俗
【小榄:吃鸡糖,品香柚】龙船、雄鸡等形状的 “鸡糖”,对老一辈小榄人来说并不陌生。制作办法为,将白糖熬成浓糖,加少许面粉,倒模,做出龙船、宝塔、金鱼、雄鸡等形状。香柚是秋令水果,皮厚耐藏,再加上与“佑”同音,寓意吉祥,有“团圆”之意。
【南朗:食槟榔、芋头】“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你记得这首童谣吗?歌词里的“摘槟榔”,实际上发生于中秋节前后。农历八月,芋头成熟,先清洗干净,一定要“连乸带仔”,形似拖儿带女、四世同堂,寓意“一家团圆”。在中山人的印象里,槟榔、芋头入口即化,吃时沾点白糖与酱油,味道更香。
【沙溪:食猪仔饼,煲粥】沙溪人过中秋,有食猪仔饼、煲粥的习惯。在物资匮乏年代,贫困家庭买不起月饼,就用“糙米饼”和“猪仔饼”替代。褐色的“糙米饼”用黏米碎成粉末,混合片糖制成,大约1厘米厚,直径约10厘米,中间嵌一小块薄肥肉,味道甜腻。“猪仔饼”用面粉制成小猪形状,装在小猪笼里售卖,被亲切地称为“小朋友月饼”。至于煲粥的习俗,富者以鱼蓉粥、鸭粥为多见,贫者以蚬粥、田螺粥为主。
在中山中秋的民俗按照地域划分有不同的特点,民田经济作物区,在八月十五中秋夜,多以舞沙龙、挂走马灯、游龙戏凤、猜灯谜、扎宫灯、舞鹤、舞凤、月下泛舟、放纸船等为主,而在沙田区多扎莲花灯,月下泛舟唱民歌、放纸船、扒艇等,亦有猜灯谜之俗,在客家地区则多以舞火龙、演大戏、唱山歌、猜谜、耍高跷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时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更多地被赋予了思念亲人的色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贴切地反映了中秋佳节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月圆的期盼和对相思之人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