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晋朝之乱:被文人摧毁的大统帝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在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混乱和三国时期的厮杀后,中原大地再一次迎来生机勃勃的大一统。

可这份大一统却没有坚持太长的时间,反而令天下再一次陷入了混乱,这次混乱,差点彻底毁灭了后世的根基(五胡乱华)。

那么晋朝究竟是如何灭亡的呢?

从客观角度来说,晋朝统治者的问题显而易见,但晋朝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读书人之中,一个国家中知识水平最高的人群放弃了治理国家,维护国家,就会给国家带来难以挽回的灾难。

一、门阀士族

(一)门阀士族的崛起

东汉末年自董卓开启了乱世,天下权力被众人频繁争夺,最终演化成我们所熟知的三国鼎立。

可实际上天下从未混乱,那些明面上在争夺天下的人只不过是一些“棋子”罢了,因为大量的资源和权力,还掌握在另一部分人手里,这就是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的前身是地方士族,在汉朝的和平年代中,由于中央政权缺乏对地方的及时管理,再加上汉朝使用了察举制,导致在很多地区都形成了规模不一的地方势力。

这些势力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融合,最终在东汉末年形成了区域性的集团势力,这就是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的强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权力、兵力和财力。

汉朝时期门阀士族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官员作为集体的先锋,他们利用权力结合区域内的声望,整体实力已经不亚于诸侯。

只不过门阀士族并不以夺取天下为目标,他们想要做权力背后的主人。

同时,门阀士族内部有大量的兵力和财力,在战争时期这随时可以变化为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

从这个方面来说,天下实际上是门阀士族的天下,而不是“猛将”的天下。

(二)门阀士族的代言人

三国时期,门阀士族的身影无处不在,比如诸葛亮的背后就代表了荆州门阀势力,曹操的背后则是多个门阀家族的势力。

可以说三国时期除了刘备等人,几乎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门阀家族,三国时期没有参与世俗的崔州平背后有崔家,曹操的背后有夏侯一族,马超的背后也是西凉马家。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国的君主只不过是门阀士族的代言人。

随着曹魏集团不断的取胜,曹魏集团背后的门阀士族也愈发壮大,对此,曹操原本是不想妥协的。

因此曹操大批量的提升出身寒门的人才,可遗憾的是曹家后代为了完成统一,最终向门阀士族妥协,这也奠定了后来魏晋的特色:门阀士族控制的国家。

二、读书人的变化

(一)晋朝的读书人

在我国古代,知识是特定阶级的产物,只有贵族阶层才能学习文字、学说等内容,普通民众全部都是文盲。

因此在那个时代,士族可以和读书人划等号,这里需要区分一下寒门的定义,很多人将寒门理解为普通人,可真正意义上的寒门是特指魏晋时期不属于士族的家族。

从某种意义上说,寒门只不过是家族势力不够强大的士族。

早在汉朝时期,读书人就已经被这个阶层所垄断,在战乱年代,普通人几乎失去了所有读书的可能性。

因此到了魏晋时期,读书人就是士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阶层,这意味着一旦在读书人中形成某种风气,这种风气会持续性的延续下去,直到国家灭亡。

(二)魏晋交替

魏国建立后,司马家对魏朝皇族进行了突袭,在没有发动战争的情况下进行了改朝换代。

在此期间,读书人几乎毫无反应,因为不管是魏朝还是晋朝,都不会在政变过程中伤害读书人,因此他们干脆置身事外,完全放弃了对国家主权的守护。

《晋书》中曾记载:“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

这就是当时读书人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由于特定阶层对国家的影响,读书人已经失去了守护国家、为国家奋斗等一系列的想法,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不管是魏朝还是晋朝,当朝统治者必须大力去依靠甚至讨好出身于士族的读书人,因此只有这个阶层掌握了“知识”,平民阶层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层面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当朝统治者几乎不会以任何借口去“得罪”读书人。

第二个方面,虽然读书人不是国家的领导人,但是读书人背后的家族已经实际占据了国家的资源尤其是钱,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条件不会因为和当权者的关系而改变。

基于这两点原因,晋朝读书人的心态开始出现了变化,他们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和理由,从出生开始,一辈子的目标只有一个:“享受生活。”因为这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试想一下,当你出生在一个超级大家族当中,有一辈子花不完的钱,当朝法律几乎对你没有束缚,你还会继续奋斗吗。

(三)读书人的心态

《傅咸传》曾记载:“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这直接反应出当时读书人几乎将全部的经历都放在了享受生活当中,奢侈之风四处弥漫。

不过一味的享受生活也没有意思,因此晋朝的读书人开始越走越偏,最终成为了压倒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国家的蛀虫

(一)摆烂

读书人的奋斗目标,受到整体大环境的影响,当大部分读书人都以“社稷安危”为读书目标,自然会涌现出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

可如果大环境的宗旨是“摆烂”,这些读书人自然不会选择去奋斗。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曾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引领了一大批优质读书人的出现。

可到了晋朝,孔子学说遭到了废弃,那时的读书人普遍沉迷于《庄子》、《老子》等学说。

这种学说的蔓延,让晋朝读书人几乎成为了一个“废人”,上不能治理国家,下不能上阵杀敌,整日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世界当种。

《晋书》曾记载:“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这是晋朝读书人普遍认定的“贵无”思想,简单来说就是抛弃一切奋斗的摆烂思想,既然一切都是“无”,功名利禄自然也是无,又何必去努力呢。

(二)病态审美

如果说现在的很多男性都有女性化的倾向,那么晋朝读书人就是他们的始祖,晋朝读书人的审美无限趋近于病态。

日常生活中讲究仪表端庄、举止优雅,每天出门要茶香涂粉,并且十分中意瘦骨嶙峋的身材状态,为了变成“排骨人”,当时的读书人大量服用五石散,比现代的瘦身女性还要拼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人不仅没有从这种病态中走出来,反而变本加厉,其中就有为后世崇拜的王羲之。

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的确非常的强大,可与此同时,王羲之也是一个无法自理的人。

对社会的任何事情都有一种陌生感,无法对国家发展做出任何帮助,可就因为他的书法水平,他竟然被安排了一个武将职位。

(三)被读书人毁掉的晋朝

不管在哪个时代,读书人都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虽然读书人不能在战斗过程中发挥作用,但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正所谓“文人风骨”。

读书人的所作所为全部都在百姓的眼中,会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潮,同时读书人对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简单来说,如果读书人不靠谱,国家很难有所发展。

历史上所有强大的国家和一些特殊的时代,背后都是大量读书人的努力。

就以战国时期的秦国为例,秦国能够打败六国,靠的是所向披靡的秦军和厉害的武将,但秦国能够走到这一步,所依靠的正是读书人,秦国的强大根源在于商鞅。

秦始皇能够完成最终目标,是因为他的身边出现了李斯。

即使在三国时期,谋士的重要性也远远大于武将,武将即使再厉害,也无法打败谋士的计谋。

号称三国第一战神的吕布,究其一生也没有建立强大的政权,反观基础不好的刘备,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一步步的向前走。

晋朝的衰败,和读书人的堕落有着直接关系,当掌握着知识的读书人选择摆烂后,国家又该交给谁来管理呢,难道要让那些不识字的农民来管理吗?

结语:

晋朝的落败为后世敲响了警钟,因此隋朝在结束乱世后,第一时间推出了科举制度,让读书人的范围不局限在士族当中,扩大了读书人的范围。

因此国家的未来才不会局限在读书人的群体当中,来自于士族的读书人依旧可以选择摆烂,但来自平民阶层的读书人会奋勇向前,成为整个国家的支柱。

晋朝虽然亡于读书人,可后世却强盛与读书人,尤其是在现在社会,读书人的重要性一再提升,为何各个国家都在忙着普及教育,因为不管在哪个时代,读书人崛起才能让一个国家快速崛起。

参考文献:

【1】《晋书》房玄龄等 唐朝

【2】《傅咸传》房玄龄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