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读懂“书圣”的立体笔法,临摹王羲之墨迹已不难

立体,是在平面二维系中又加入了一个方向向量,构成了一个从二位到三维的空间系,打破了传统平面图像效果,为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感受。书法是书写在宣纸这个平面的二维系,却能给人带来立体的感受,这是书写者用提按、使转等书写方法增加了书法的表现力,而使书法更具欣赏性。

素描就是在平面上以明暗关系画出了立体感。

在古代书法家的墨迹中,能够表现出立体效果的书法作品不在少数,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书圣”王羲之,还有张旭、怀素、赵孟頫等等。

赵孟頫《行书二赞二诗卷》

赵孟頫《行书二赞二诗卷》单字立体效果

赵孟頫《行书二赞二诗卷》单字立体效果

赵孟頫《行书二赞二诗卷》的立体感纯是墨色变化表现出来的立体效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查一查看看。

“书圣”的美誉不是白叫的,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图腾级的人物,还是靠作品说话。在王羲之墨迹中立体笔法种类丰富,不仅表现在笔画上的立体效果,还有结构上的优美。这一类立体效果可以说是一种造型技巧,但这种技巧背后的支撑就是笔法应用能力,非大家所能为,因此像“书圣”这样级别的书家书法墨迹中很多字是立体笔法技巧与效果的完美结合。

【莫比乌斯带】概念说明

莫比乌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Mobius,1790~1868)和约翰·李斯丁发现: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这种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

了解了“莫比乌斯带”,有助于理解立体笔法,因为在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中经常出现。

王羲之《远宦帖》第4行“笃”字中“马”部就出现了莫比乌斯笔。a的上边外部轮廓线经过b后变成C的下边外部轮廓线;a的下边外部轮廓线经过b后变成C的上边外部轮廓线。《丧乱帖》第8行的“之”字, 也出现了莫比乌斯笔,立体感明显。

王羲之《远宦帖》“笃”字

《丧乱帖》的“之”字

这个之字立体感强烈,下半部分看上去就像眼镜蛇,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在《得示帖》中第一行“佳”字“亻”,草书的写法是一竖,出现了两次莫比乌斯笔,分别是a、b两处,这类不很常见。

王羲之《得示帖》中第一行“佳”字

像王羲之这类在瞬间完成的一竖中有两次提按,的确是很难做到。多次用笔出现了微妙的立体效果,这就是王羲之笔法的难点之一吧,在临习的时候若不能仔细研读原帖,是很难发现这些笔法变化,这是临摹王羲之法帖的难点。通过本文王羲之立体笔法分析,给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临摹方法。

王羲之《二谢帖》第一行“咏”

《二谢帖》第一行“咏”最后一笔出锋处的连接立体笔非常有意思。这个圆笔实在是太圆了,用笔饱满,充满一股力量a很像从b中长出来一样,这一笔是用反比像左出锋写出的速度不能快,快了容易写成折笔了,会出现方笔。类似的笔法在第5行“剧”字最后一笔中体现,不过方向与“咏”的正好相反。

《丧乱帖》“再”字

《丧乱帖》第2行的“再”字属于上下立体笔。该字的笔顺应该是先先写横画,接着四两竖A和B,到C出锋写钩。但给我们的立体效果似乎不是这样,感觉b、c这一竖钩是最后一笔,因为d、e、f缠绕着b、c。王羲之写的这个“再”字的变化真是微妙,这是王羲之最初的写出来的还是后人填墨出来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交叉立体效果图

还有一种可以称作交叉绳子笔,这类立体笔法在王羲之的墨迹中较常见而且表现非常出色,如《妹至帖》第2行的“营”字。红色标记部分,书写笔画从从a到b到c一笔写完,书写分成连贯。

《妹至帖》的“营”字

视觉上出现了交叉绳子立体效果,b、c缠绕着a,b在a的上面,c在a的下面,这个立体效果极其明显,有强烈的立体性。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就像画出来的一样,其实不然们应该是写出来的,原因就是笔画的浑圆,蕴含内力,有突出得效果。

王羲之 《姨母帖》第2行“遘”

《姨母帖》第2行“遘(gou)”字是典型的交叉绳子笔法。a1、a2缠绕着横画,因此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立体感。

《平安帖》第2行“想”字

《平安帖》第2行“想”字“目”部,交叉绳子笔法。“余”字的交叉点就更复杂了。

《平安帖》“余”字

书法的立体感最后归结到书写线条的质量和墨色的变化,就是两个字——功夫。

凡书法大家,对笔法烂熟于胸,在书写时多用中锋,保证了线条的饱满性,看上去就像浮在纸面上,再就是在书写时随时能调整笔锋,并且能中侧峰并用,时有提按、绞转,当中锋转换侧锋时,墨色就会发生变化,做到了墨虚,但是力量不虚,这些非大家所能做到,这就功夫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