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张謇研究院院长钱荣贵主持《江苏地方文化史·南通卷》即将出版发行

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创造了多个“第一”,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这里“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 ,隔江与上海及苏南相依,北接广袤的苏北大平原,素有“江海明珠”“扬子第一窗口”之美誉。江苏文脉工程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的最终成果——《江苏地方文化史点·南通卷》即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历时6载而成、填补南通文化史空白的学术著作,有什么特色和创新之处?近日,记者采访了项目首席专家、该书主编、南通大学文学院院长、张謇研究院院长钱荣贵教授。

延安历史文化_文化史_史前文化

20多位专家通力合作,填补了南通文化史空白

“《江苏地方文化史·南通卷》是首次对南通地方史、文化史进行系统挖掘、梳理和研究的成果。客观地讲,这是南通人第一次拥有自己的一部文化史,填补了南通文化史空白。”钱荣贵教授告诉记者,“这本书从2016年开始启动,历时6载。前后经过了10余次修改完善,即便在出版校对阶段,也作了两次大幅度的改动,许多内容几易其手,屡有改订或重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不留遗憾,或少留遗憾,出一部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学术精品。”

这本书的编撰集聚了20多位南通文史专家。包括原南通博物苑文保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张炽康,张謇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炅,南通博物苑副苑长徐宁,原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陈康衡,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级教师陈建,民盟南通市委副主委赵明远,原南通市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倪怡中,南通大学周远富教授、徐乃为教授、崔荣华副教授、吴旭春副教授,南通大学羌建博士、徐静玉博士、张源旺博士、陈亮博士、刘光顺博士、徐永战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孙莹博士,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倪歌,南通市文化馆副馆长郭小川等。

首席专家钱荣贵教授负责全书框架的搭建、作者队伍的组建,通过撰写3万余字的绪论,对南通市境的地理变迁、南通文化的发展脉络、丰富内涵、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作了深入系统的阐发,并承担全书数轮统稿工作。结语由南通职业大学丰坤武教授负责。

通史、专史并构,广度和深度有机结合

据钱荣贵教授介绍,这本书的主体部分分上、下两编,共由19章组成。

上编(1-7章)为通史,着重揭示南通文化的历史轨迹、演化分期和发展规律。根据南通历史文化的特点,共设“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曙光”“先秦至唐代的文化流变”“五代到元代的文化融合”“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近代工业文明的引入与演进”“近代文教事业的繁荣”“革命文化的兴起”等七个部分。下编(8-19章)为专史,着重揭示南通文化的历史风貌,共设“海盐文化”“水利与航运文化”“教育与科举”“方言文化”“医药文化”“宗教文化”“文学创作”“戏曲歌舞”“民间工艺”“建筑文化”“民俗风情”等十一个部分。

这种“通史”“专史”相辅相成的内容框架,使得全书做到了广度与深度、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统一,呈现出全景式、多维度、深层次的编撰风貌。

据钱荣贵教授介绍,本书将南通文化史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距今6000—4500年:南通文化的“萌生期”;二是先秦至隋唐:南通文化的“重生期”;三是五代至明清(中叶):南通文化的“拓展期”;四是晚清至民国:南通文化的“新变期”。特别是清末民初的30年,是南通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的推动,文化成就卓著,许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如: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师范科的民办师范学校、第一所本科制完全科民办女子师范学校、第一所纺织高等专门学校、第一所新型综合性戏剧人才专门学校、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盲哑学校、第一所盲哑师范教育机构、第一家农业股份制公司、第一所公共博物馆、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气象台等,南通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州城一跃成为全国争相观摩的“模范城”,被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每个阶段,南通文化史都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身特点。

首次全面揭示南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独特地位

据钱荣贵教授介绍,本书首次概括出南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的历史地位。

基本特征表现为,一是五方杂处赋予南通文化多元融合的移民特征;二是滨江临海赋予南通文化浓烈的江风海韵;三是西方文明传入赋予南通近代文化中西合璧的亮丽底色。南通文化积淀深厚,传统的耕织文化、渔猎文化、海盐文化起步较早,多姿多彩,惠泽绵长。特别是到了近代,由于张謇的推动文化史,南通在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经典样本。

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在于:一是青墩文化堪称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代表;二是海盐文化始终走在煮海积盐的最前沿;三是纺织文化实属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重镇;四是教育文化可谓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典范;五是城市文化,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本书还对以往记载作了严密考证,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说,学界根据零星的文献记载、遗址发掘和古物出土,对“扶海洲”“胡逗洲”“东洲”“布洲”的形成以及逐渐并接大陆的过程作些勾勒和描述,但苦无实证,而目前我们又无法通过地层取样分析、流体力学模型等来动态推演南通市境的成陆情况。本书则将市境古树分布作为参照和互证视野,根据本世纪初南通市绿化管理办公室、南通市林业局在古树名木普查的基础形成的“南通市成陆过程中古树分布区域示意图”,认为南通地区古树与成陆史呈一致性,而且界限分明,可为学界对南通形成和演化的描述提供了实证。

再比如说,当代一些研究南通地方历史的著作以及地方志,大多把春秋时期公元前483年鲁卫宋三国的会盟地“郧”定位于今海安市立发(古代曾属如皋县,现属海安市城东镇),且将春秋鲁卫宋会盟于郧(立发)列为南通市重要历史事件。作者秉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实事求是,通过周密考证,得出了“海安立发为春秋时期鲁卫宋三国会盟地郧的观点,缺少力证,不足采信”的结论。

钱荣贵教授介绍,这本书的编撰有它的特殊性、艰巨性。南通大部分地域成陆较晚,史料遗存不多文化史,加之南通旧志未得到有效整理,也没有像其他市那样大多出版过“通史”“文库”之类的著作。在这种情况下要编撰一部高质量的南通文化史,其艰巨性、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课题组不避所难,“白手起家”,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青灯黄卷,耗时六载。“可以说,这部文化史的编撰也是一部南通文史学者历经艰辛、自强不息的奋斗史。”